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9

  

《般若七十义09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2/6

  「相智十法」中有四正行,都是菩萨智。现在讲到「铠甲正行」,这是菩萨的修行。一般虽有六度,但实际有十度,只是约摄为六度而已。十度中的布施度是初地菩萨的主修,持戒度是第二地菩萨的主修,第十地菩萨以智度为主修。

  资粮道行者也有修六度,每一度都圆具六度;以修布施度而言,布施度中圆具六度,资粮道行者的欲修布施度的欲求心是非常广大的意乐,因为要以一度的修行含盖六度故,以此意乐摄持之菩萨智作为助力的修行,就是铠甲正行。

  布施时,必须丝毫不伤有情,否则持戒将失坏,例如杀害某个有情将其肉给予其他有情,这虽然是布施,可是持戒已失坏,布施虽然能得受用,但因为持戒失坏故,有堕入恶道的危险;或者偷窃有钱人的财物给予其他穷人,这虽然是布施,可是持戒也是失坏了,这种布施是最差劲的布施。所以菩萨布施时,绝不伤害他人的性命﹑财物﹑名声…等,以此方式布施,也具足持戒,故称布施之持戒。

  例如身体造善,语言却造恶,就是不行的,身语虽然不同,但都是同一补特伽罗的心相续所摄。又若身体作顶礼,口作礼赞,可是心怀邪恶﹑不善的意乐,这也是不可以。所以造善根时,身语意绝对不可伤害他人,否则,一边造善业,一边伤害他人,所造的善与恶将混杂一起。

  至于微细的业果道理建立,《缘起论》﹑《十地经》﹑《稻秆经》中都有提到。此所说的「戒」不是沙弥和比丘戒,是断十恶业戒。「布施得受用,持戒得人天」,造善业﹑布施时若不守戒,感得布施的受用时,会因为戒失坏而投生为龙类,龙王的财物受用非常大,这都是它本身过去世布施的果报,不是别人给它的,但因为布施时没有守戒,因而感得龙身的异熟果;又例如一些有钱人家里的狗,主人给这只狗好的衣服穿,好的食物吃,还给它戴了很多装饰品。装饰品根本不是畜生戴的,应该是人天享用的装饰品,这是预享来世的福报,预先借债了。但它这世的衣食享用,都是过去世布施的果报。

  如果布施时不修忍辱,例如有些人心怀好意作布施时,接受布施的对方态度不佳,布施的人因而生气,若起瞋恚,就是布施时没有忍辱。守戒主要是约束﹑断除身语的恶行,忍辱是以心修持的。虽然布施得财富,持戒得人天果报,但是无忍辱,将是丑陋因,让人不想多看一眼;修忍辱的不共果报是相貌庄严。

  若无精进,即使作布施,也无法成为佛法,精进是好乐于善之思,若无此思,虽作布施,但就像开玩笑﹑玩游戏般,不成为佛法。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时,即修善行时,心专注而作就是静虑。若修布施等善行时,心涣散到外境,不能内敛专注,就是无静虑。若有静虑,作任何善行都能很投入专注。

  最殊胜之慧(般若),是证空性慧。般若度未必是证空性慧,但必须以证空性慧为助力。例如,可否趣入对境﹑工作可不可做﹑做后结果如何﹑所应断可否断除等,都是由慧作观察抉择。菩萨修六度时,每一度都含盖六度,例如主修布施时含盖各度而修,如此将能如愿而行。但我们修行时,似乎是修一个,丢一个,都凑不起来。总之,若想证得佛果必须全部具足,只修一分无法证得佛果。

  上一堂已提到铠甲(正行)的定义:「布施等各度中,每一度都圆摄六度,以此而修的广大欲求意乐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铠甲(正行)之定义,彼与菩萨智同义。」

  请看文,「其中分为三十六:布施之六铠甲正行﹑持戒之六铠甲正行﹑忍辱之六铠甲正行﹑精进之六铠甲正行﹑静虑之六铠甲正行﹑智慧之六铠甲正行。

  布施之六铠甲正行,是:布施之布施﹑布施之持戒﹑布施之忍辱﹑布施之精进﹑布施之静虑﹑布施之智慧等。例如「布施之布施」,布施又分为四:财施﹑法施﹑慈施﹑庇护施(无畏施)。「财施」是惠施财物的布施;对境若是往下一般的凡夫,则是下施;往上特殊对境,则是上供。财施时,若兼具法施﹑慈施﹑庇护施,则是「布施之布施」;又若有持戒则是「布施之持戒」;若有忍辱则是「布施之忍辱」,其它依次如:布施之精进﹑布施之静虑﹑布施之智慧…等。所以,配合布施的铠甲正行有六种,这是主修布施,其余附带修的。同样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也都有六种铠甲正行,一共有三十六种。

  请看《现观庄严论》的词句:「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界限: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之间。

  布施等度各摄施等六度,铠甲正行共有六组六度,共三十六。铠甲正行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铠甲正行与菩萨智同义,菩萨智与圆满一切相加行也是同义。铠甲正行与菩萨智既然是同义,菩萨智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铠甲正行的界限也是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

  请看文,「云:趣入事及』」

  这是「趣入正行」。《现观庄严论》中有略示与广说二者,例如,「云:铠甲」是略示,「由彼等别别…」是广说;或如「云:发心与…」是略示,「如地金月火…」是广说。此「云:趣入事及…」是略示,下面的「静虑无色定…」是广说。

  简单而言,铠甲正行是六度的修持,首先发起菩提心,受菩萨戒之后,学习菩萨行,学六度行。修持一度时,要含盖六度而修。我们的修行,虽然谈不上「度」,可是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要真正称得上「度」的修行,必须有真正的大悲心﹑菩提心摄持。声闻﹑独觉众,他们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可是没有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等的修行。未入道者也是一样,他们虽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却没有「度」的修行。无论修任何善行,虽然不是六度的修行,却可摄于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中。总之,做任何善行时,绝对不可善恶混杂。

  「铠甲正行」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铠甲正行与圆满一切相加行是同义,圆满一切相加行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趣入正行」的界限是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续流最后际,不可立为从资粮道起。顶加行是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续流最后际,趣入正行与顶加行是同义。另外,渐次加行﹑剎那加行二者不与资粮和出生正行同义,必须另外说明。

  请看文,「于一切大乘因果法,随其种类,加行以精进为主而修持之菩萨瑜伽,彼乃趣入正行之定义。

  于大乘因果任一法,或于大乘因,或于大乘果,随其种类,加行以精进为主而修持之菩萨瑜伽,就是趣入正行。加行虽有各式各类的,但是趣入正行是以精进为主的修持,修持什么?大乘因果法。加行是前行,有身语意等各类的加行,但是趣入正行是以精进为主的加行。就菩提心而言,是以为饶益一切有情求证佛果为主要修行,加行是大悲心。趣入正行是于大乘因果任一法,加行以精进为主而修持之菩萨瑜伽(菩萨智)。

  六度的修行是「果位」的修行。「度﹑波罗蜜多」是果位﹑是佛,般若波罗密多和相智同义。此是以自续派的角度作解说,自续派认为菩萨的六度修行是果位的修行,他们认为六度只有佛才有,菩萨没有;菩萨虽然没有六「度」的修行,可是有布施…等六种修行,因为「度」是菩萨修道的究竟所应证,所以现的修行是果位的修行;其他如禅修大悲心﹑菩提心等,都是因位的修行。

  佛地有「四遍净」,对此波罗蜜多乘(显教)认为「有学位」时没有与佛地的「四遍净」行相随顺之道,但无上密咒乘认为有,然而无论显密都有果位的修行。

  若问显密的差别为何?现有修「随顺佛地四遍净行相之道」即是密咒乘,四续部中皆有;现没有修「随顺佛地四遍净行相之道」,但有修慈悲﹑菩提心的,即是波罗蜜多乘(显教)。

  「趣入事」,若予以区分,有九种:

  请看文,「其中分为九:j色无色之趣入正行﹑k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l见道修道无学道特别道之趣入正行﹑m慈等四无量心之趣入正行﹑n具足无所缘之趣入正行﹑o三轮清净之趣入正行﹑p所为事之趣入正行﹑q六神通之趣入正行﹑r唯一切相智之趣入正行。

  (1)「色﹑无色界之趣入正行」是成为大乘体性的色﹑无色界的根本定。一般而言,无论是入未入道﹑声闻﹑独觉﹑甚至外道者通通会有「色界根本定」。此,「色﹑无色界之趣入正行」是成为大乘体性的色界四禅天根本定﹑无色界四处根本定。菩萨心续中的色界四禅天根本定已成为大乘体性的正行,菩萨心续中的无色界四处根本定也已成为大乘体性的正行。

  (2)「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是菩萨心续中的布施等六度修行的正行。前面讲到铠甲正行是从大乘资粮道到续流最后际;趣入正行是从大乘加行道暖位到相续最后际。趣入正行阶段,菩萨积极修持布施等六度,故成为「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

  至于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与前面的布施等六度的铠甲正行,二者有何区别?二者没有差别,凡是趣入正行一定被铠甲正行周遍,顶加行也一定被圆满一切相加行周遍。因为铠甲正行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到续流最后际,而趣入正行的界限是从大乘加行道暖位到相续最后际,所以后者被前者周遍,甚至资粮正行﹑出生正行也都包含在铠甲正行里。

  铠甲正行是布施等各度中,每一度都圆摄六度,以此而修的广大欲求意乐摄持的菩萨瑜伽,这当中已含有趣入正行。趣入正行是于大乘因果任一法,加行以精进为主而修持之菩萨瑜伽,这当中已含有加行道以上的铠甲正行。大乘资粮道的铠甲正行不是趣入正行,但趣入正行包含在铠甲正行中。

  (3)「见道﹑修道﹑无学道﹑特殊道之趣入正行」有的论着将它分成见道之…

《般若七十义 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10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