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趣入正行﹑修道之趣入正行﹑无学道之趣入正行﹑殊胜道之趣入正行,也有像此约摄而讲。总之,「见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见道的菩萨智。「修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修道的菩萨智。「无学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无学道的菩萨智,例如修持六度之趣入正行,可放在此「无学道之趣入正行」里。「殊胜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殊胜道的菩萨智。
(4)「慈等四无量心之趣入正行」是菩萨心续中的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的菩萨智。缘念无量有情生起愿一切有情皆具足乐及乐因的心,即慈无量心。愿一切有情皆远离苦及苦因,即悲无量心。愿一切有情皆离亲﹑疏﹑爱﹑憎安住平等舍,即舍无量心。会产生亲﹑疏的感觉,都因为贪瞋的关系,因贪而亲,因瞋而疏。愿一切有情皆不离无苦之乐,即喜无量心。
(5)「具足无所缘之趣入正行」是证空性慧。「无所缘」是所缘无谛实成立。大乘趣入正行之所缘无谛实成立。
(6)「三轮清净之趣入正行」是证空性慧。三轮空无谛实成立。就布施而言,三轮是:施者﹑施物﹑受施者。例如要完成真正的财物布施,必须圆具布施之三轮。所谓布施,是惠施心。由惠施心发起,透过布施物,施予受施者,此三称为三轮。名言上,称此三者为施者﹑施物﹑受施者;实际上,此三者的安立处上,是寻找不到此三者,胜义上都一样是无谛实成立,这就是三轮清净之趣入正行。
(7)「所为事之趣入正行」可分为二:一是佛所为事之趣入正行,一是他者所为事之趣入正行。前者是为证佛果而趣入修持的正行,后者是为其余有情而趣入修持的正行。
(8)「六神通之趣入正行」,六神通先前已解说了。
(9)「唯一切相智之趣入正行」,「唯」是唯有﹑只有之意;「一切相智」是相智﹑遍智。
请看《现观庄严论》的偈颂:「静虑无色定,施等道慈等,成就无所得,三轮善清净,所为及六通,于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
「静虑无色定」的「静虑」是色界,「无色」是无色界,是「色无色界之趣入正行」。这偈的后面「…趣入正行」可套用到每个上,例如:施等趣入正行,道等趣入正行…。「施等」,是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道等」见道﹑修道﹑无学道﹑特殊道之趣入正行。「慈等」四无量心之趣入正行。「成就无所得」具足无所缘之趣入正行。「三轮善清净」三轮清净之趣入正行。「所为」所为事之趣入正行。「六通」六神通之趣入正行。「于一切相智」一切相智之趣入正行。「能趣入正行」套到本偈中的每一个。「当知升大乘」的「升」是登上,依趣入正行之修行,大乘道辗转增长,如登山般由下下道渐登上上道,最后抵达「佛地」,趣入正行能辗转增长晋升佛地。由修持资粮道渐登加行道,由加行道渐登见道,由见道渐登修道,由修道渐登无学道,最后抵达「佛地」,晋升大乘。
请看文,「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续流最后际之间」。
趣入正行之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续流最后际,资粮道没有趣入正行。
趣入正行的略示﹑广说已讲解完毕。略示是「趣入事及」,广说是「静虑无色定,…当知升大乘。」
「资粮正行」也有略示﹑广说。之前讲「发心」等时,虽然没有特别提到略示﹑广说,其实都有此二。例如「发心」,先引述《现观庄严论》的「发心与…」,最后再引「如地金月火…」,先引的是略示,之后讲解定义﹑区分等即是广说。略示与广说中,略示是将《现观庄严论》的偈颂摘录下来,例如第七偈「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中的「资粮」﹑「出生」等,是略示。
「资粮正行」的内容最广泛。其中包括:地资粮﹑菩萨十地。
请看文,「云:资粮」,这是略示。
请看文,「由广大二资粮摄持而胜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能生自果大菩提之菩萨瑜伽,即资粮正行之定义。」
「资粮」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二资粮如何成为广大?要以大悲心和菩提心摄持,才能成为广大,例如布施时,若以大悲心﹑菩提心摄持,则此布施将成为广大布施,否则如声闻﹑独觉众很狭隘。因此,若以大悲心﹑菩提心摄持,而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将成为广大福德资粮;若以大悲心﹑菩提心摄持的证空性慧,将成为广大智慧资粮:不以大悲心﹑菩提心摄持的证空性慧,不能成为广大智慧资粮。所谓「摄持」是助力﹑协助之意。
大乘加行道分为四阶位:暖﹑顶﹑忍﹑世第一法,每个都分为大中小三品,共有十二品。由广大二资粮摄持而胜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依之能生(获得)自果大菩提(佛果)之菩萨瑜伽,就是资粮正行的定义。「胜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除去大乘加行道的暖﹑顶﹑忍,资粮正行只有世第一法大品以上,第二剎那将晋登见道。
资粮正行是以广大福德资粮和广大智慧资粮为助力。资粮正行之最低界限是世第一法大品,因此,胜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依「资粮正行」能生自果「大菩提」,似此之菩萨瑜伽即是资粮正行。
证空慧怎么协助菩提心?例如有些声闻﹑独觉众虽有证空慧,但证空慧主要断除执实,执实主要会阻碍证得佛果,不会阻碍证得解脱;声闻﹑独觉众的主要目标不是证得佛果而是解脱,不须要破除执实,因此,证空慧对他们而言没有大用处。可是菩萨发誓为饶益一切有情求证佛果,而证空慧的作用是去除证得佛果的障碍,所以,菩萨发起菩提心致力求证佛果时,证空慧自然会断除证得佛果的障碍。例如:某人要去台北,有人答应要帮此人去除路上的障碍,当前者在前往台北的路上,后者一定会忙着一路帮他去除障碍;同样,菩萨欲前往佛果,故证空慧就像后者,会努力为他去除证得佛果的障碍,菩萨的菩提心愈强,证空慧协助去除障碍的力量也自然会愈强。
请看文,「其中分为十七:大悲资粮正行﹑布施资粮正行﹑持戒资粮正行﹑忍辱资粮正行﹑精进资粮正行﹑静虑资粮正行﹑般若资粮正行﹑奢摩它资粮正行﹑毗钵舍那资粮正行﹑双运道资粮正行﹑善巧方便资粮正行﹑智资粮正行﹑福德资粮正行﹑道资粮正行﹑陀罗尼资粮正行﹑地资粮正行﹑对治资粮正行。」
(1)「大悲资粮正行」是大悲心本身。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的大悲心都不是大悲资粮正行,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以上的大悲心才是大悲资粮正行。
大乘见道﹑修道者及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者心续中的布施是布施资粮正行;同样,其心续中的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道,分别是布施资粮正行﹑持戒资粮正行﹑忍辱资粮正行﹑精进资粮正行﹑精进资粮正行﹑静虑资粮正行﹑般若资粮正行﹑奢摩他资粮正行﹑毗钵舍那资粮正行﹑双运道资粮正行。总之,大悲资粮正行就是大悲心,布施资粮正行就是布施,持戒资粮正行就是持戒,忍辱资粮正行就是忍辱,精进资粮正行就是精进,静虑资粮正行就是静虑,般若资粮正行就是般若,奢摩他资粮正行就是奢摩他,毗钵舍那资粮正行就是毗婆舍那,双运道资粮正行就是大乘见道﹑修道者及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者心续中的止观双运道。
(2)「布施资粮正行」即布施。施予身﹑受用﹑三世善根之惠施心(思),就是布施。有身躯的布施﹑财物的布施﹑善根的布施…等,布施主要指施予的心,如果修持施予身躯的心,就是身躯的布施,修持施予财物的心,就是财物的布施,修持将自己三世累积的善根施予他人,就是善根的布施。
(3)「持戒资粮正行」就是持戒,持守不造十恶业之思,就是持戒。持守之思是持戒的定义。
(4)「忍辱资粮正行」就是忍辱。自心不被对方扰乱,不嗔恚对方,就是忍辱。修忍辱是针对着对方修的,不是对着自己修的。对方起瞋恚故,身语意三门造作一些行为,自心于对方无不高兴,也不被干扰,就是忍辱。若对方未造作任何行为,自心宁静不被扰乱,就不是忍辱。
(5)「精进资粮正行」就是精进,好乐于善法的心。勤奋不是精进,例如:某人很努力的盖房子,这不是精进。精进必须与善法有关。
(6)「静虑资粮正行」就是心专注一境的三摩地。
(7)「般若资粮正行」就是于对境一一观察的慧。
若以菩提心摄持而行布施﹑持戒…等,就成为六度的修行。未以菩提心摄持而行,则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8)「奢摩他资粮正行」。
(9)「毗钵舍那资粮正行」。
(10)「止观双运资粮正行」。
(11)「善巧方便资粮正行」是成办佛果的善巧方法,是菩提心。
(12)「智资粮正行」是证空性慧,是智慧资粮。
(13)「福德资粮正行」是方便分,从布施到精进之间都含在内,静虑﹑般若除外,大悲心和菩提心也含在内,身语的善业都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没有身语的善业。
问:第八义中的第三项,何谓特殊道?
答:「特殊道」是后得位。发心时,讲到十地有无间道﹑解脱道﹑以及特殊道,特殊道是十地的后得位,菩萨的22种发心中,从第15到第19个都是特殊道所摄。十地的无间道﹑解脱道﹑特殊道,就是十地的加行﹑正行﹑后得。
修道主要要断除道的违逆品,大乘道的违逆品是执实种子的习气,无间道是直接对治﹑断除违逆品,但未断尽;解脱道是断尽者;断尽违逆品后,后得位能使道更进步,使道更为殊胜,故于后得位积聚福德资粮,往上进升,使所修之道更为殊胜。例如:要断除遍计执实,大乘见道无间道时伤害遍计执实,解脱道时将其正断尽,为断俱生执实,故于后得位时积聚福德资粮。因此后得位称为特殊道。
问:第五义「诸所缘及」中分类的第4项「世间者的五蕴」与第6项「有漏五近取蕴」,二者有何区别?
答:「世间者的五蕴」在凡夫的心续中才会有,「有漏五近取蕴」,有漏是烦恼,由业烦恼而得的五蕴,这二者不相违,有相符事,圣者的心续也会有。世间者的五蕴唯凡夫才有。有漏五近取蕴凡夫﹑圣者皆有。
「世间者的五蕴」与「有漏五近取蕴」二者有相符者;例如,小乘的声闻﹑独觉圣者,尚未证得阿罗汉果前,依然会有随着业﹑烦恼而得五蕴,无论投生到上二界或欲界都一样,仍会有随业﹑烦恼而得有漏近取五蕴,但并不是所有圣者心续中的蕴都是随业﹑烦恼而得的,有许多是圣者由修道的善根力得的。圣者心续中有「有漏近取五蕴」吗?有。但并不是所有圣者心续中的蕴都是「有漏近取五蕴」,因为其心续中有证空慧﹑证无我慧﹑出离心…等,这些并不是随着烦恼而得的有漏蕴,而是由修道的善根力得的。
《般若七十义 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