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义10》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 2007/12/08
第九义「资粮」中的(13)福德资粮正行,凡是见道者及修道者心续的福德资粮,就是福德资粮正行。
(14)「道资粮正行」,先前说了很多资粮正行,全都含在「道资粮正行」里,从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至续流最后际之间的道,全部都是「道资粮正行」,其中有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15)「陀罗尼资粮正行」的陀罗尼是「心识」,了知对境,不忘记。声闻﹑独觉阿罗汉也有陀罗尼,可是没有陀罗尼资粮正行。菩萨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上才有「陀罗尼资粮正行」,例如佛在世说法时,有些阿罗汉弟子已得圆满陀罗尼,对于佛所说的法绝不会忘记,之后,五﹑六百位阿罗汉集合起来,回忆佛说过的法,集结成经典。「陀罗尼」就像现代的电脑,不管放进什么,它都能无误的记住。当发愿不忘失时,是发愿获得不忘陀罗尼。
佛宣说八万四千法蕴,将其摄集起来,可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就是经藏和论藏。将八万四千法蕴写成经典,可能会有上千部之多。佛是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八十岁圆寂,佛大约每十五年转一次*轮,在四十五年间共转了三次*轮,佛说的话只有法而已,不像我们会讲绮语,在佛身边的眷属众阿罗汉们,用耳倾听,心牢牢记住,佛圆寂后,阿罗汉们三次结集,成为八万四千法蕴。真正聚集众多徒众说法的,只有三*轮。在此之间,佛有时为某位补特伽罗讲经,例如《阿弥陀经》﹑《弥勒经》等,这些都不是聚众而说的。聚集很多弟子讲经的是三*轮,所以佛在未圆寂前的四十五年中讲了非常多的法,总摄起来有八万四千法蕴。
佛陀的眷属众「阿罗汉们」都已得到圆满的不忘陀罗尼,才能将佛说的法作结集,但是仍有一些不见了,故未全部留下来,因为佛教曾出现大障碍,所以佛说的法蕴,并未齐全留下来。每次结集,都有障碍,例如佛经曾被火焚毁过,因此,现今的佛法并不齐全。
(16)「地资粮正行」的「地」是从初地到十地。「地资粮正行」直示: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到续流最后际之间;间接阐示声闻地﹑独觉地。所有地道论着谈到地建立,都是从此「地资粮正行」分出的。怎么分出的?详细解释《现观庄严论》的「地资粮正行」时,会讲到大乘﹑声闻﹑独觉的地道建立。
(17)「对治资粮正行」是了悟空性的大乘智。这也是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到续流最后际之间。前面的「地资粮正行」,范围极为广泛;「对治资粮正行」极难了悟。讲解「对治资粮正行」时,必须解释空性建立;讲解「地资粮正行」时,必须解释地道建立,所以《现观庄严论》另辟篇幅,详加解说十七资粮正行中的地资粮正行和对治资粮正行。
请看文,「悲及施等六,并修止观道,及以双运道,诸善权方便,智福与诸道,智福与诸道,陀罗尼十地,能对治当知,资粮行次第。」
《现观庄严论》的广释「资粮正行」之偈是:「悲及施等六」的「悲」是(1)大悲资粮正行。「施等六」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是从(2)到(7)等六资粮正行。
「并修止观道」的「止」是(8)奢摩他资粮正行。「观」是(9)毗钵舍那资粮正行。
「及以双运道」是(10)双运道资粮正行。
「诸善权方便」是(11)善巧方便资粮正行。
「智福与诸道」的「智」是(12)智资粮正行。「福」是(13)福德资粮正行。「诸道」是(14)道资粮正行。
「陀罗尼十地」的「陀罗尼」是(15)陀罗尼资粮正行。「十地」是(16)地资粮正行,《现观庄严论》的词句,直示十地资粮正行,间接阐示声闻﹑独觉的地道建立。
「能对治当知,资粮行次第」的「能对治」是(17)对治资粮正行。「当知,资粮行次第」指应当了知「资粮正行」这句要配到前面的「悲﹑施…」等。藏文的最后一句应是「…当知次第」指十七种资粮正行的次第应当了知。
《现观庄严论》讲的这些资粮正行,都是我们的所应证﹑信仰处,现在在我们的心续没有,甚至从大乘资粮道到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下中品之间也没有,因为界限是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起至相续最后际之间。虽然我们没有这些,但仍有其随顺者,例如我们没有大悲心,但有随顺的悲悯心:缘念受苦的有情时,心中会生起愿其远离痛苦之悲悯心;虽无无虚伪的大悲心,但有普通的悲悯心。
《现观庄严论》讲的资粮正行,现在在我们的心续没有,但那些都是我们的所应证﹑信仰处﹑发愿处;甚至大乘资粮道者﹑世第一法上品以下的加行道者也没有。但是有随顺的资粮正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等修行。一般而言,修行时,以着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佛果之意乐,即使只念一句「嗡玛尼悲昧吽」,也是修行。修行并不是一定要大修行。所以,心想: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佛果而念一句「嗡玛尼悲昧吽」,也是修行,或者顶礼﹑持咒﹑发愿等,也都是修行,更何况直接禅修能证佛果的修持。
「信仰处」指若对某位补特伽罗有信仰心,例如上师,若只思其功德,而不思过失,对他的信心会愈来愈增强。但若对贪爱的对境,一直想其功德(好处),贪心也会愈增强;若观其过失,贪爱的心就会愈减弱。
同样,菩萨之此修行次第建立,是至尊弥勒宣说的,至尊弥勒绝不说妄语,祂已如实了悟《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里的隐义次第,才宣说《现观庄严论》,故值得信任,是信仰处;此论若由其他补特伽罗宣说,或许不值得信任。但是至尊弥勒已如实了悟《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里的隐义次第,才宣说《现观庄严论》,祂已见正果,故不说妄语,宣说菩萨之此修行次第是值得我们信任,若思其功德,信心会愈来愈增强。对至尊弥勒宣说的修行次第清楚谨记在心,加以实修的菩萨,自然对祂的信仰心会愈来愈强,信心愈强,自己欲证佛果的欲求心也会愈强。所以,愈加思惟正士夫的功德,对正士夫的信心会愈增强,如言:「信心如母,一切白法之前行」,信心会使功德增长故。所以若有信心的话,即使发愿,愿力也会更强,修善行的力量也会更增。
请看文,「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至续流最后际之间。」
资粮正行的界限是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到续流最后际之间。这是菩萨的功德,在佛地没有。从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到续流最后际之间的一切道,都是资粮正行,因为以广大二资粮摄持,故比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更为殊胜,能使己果「相智」生起。因此,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到续流最后际之间的一切道,不论方便分或智慧分,福德资粮或智慧资粮,皆是资粮正行所摄。
接着,「出生正行」是相智十法中的第十法,也是第四正行。
请看文,「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及出生」应该是「出生等」,为什么是「等」字?包含前面已讲的九法,再加上「出生」,这些是代表佛相智的十法。
请看文,「无疑决定出生相智之清净地瑜伽是出生正行之定义。」
「清净地」是八地﹑九地﹑十地。「出生正行」只在有三清净地才有。决定出生相智无疑之三清净地菩萨瑜伽,就是出生正行。
请看文,「其中分八:j所为之出生正行k平等性之出生正行l成办有情义利之出生正行m无励任运之的出生正行n超越常断二边之出生正行o证得三乘义利之出生正行p一切相智性之出生正行q道有境之出生正行。」
「j所为之出生正行和k平等性之出生正行」,是依三清净地的菩萨实修次第不同,而取不同名称,实际上彼此并不相违。为了成办佛果﹑为了成办有情义利而修道,即成为「所为之出生正行」。「平等性之出生正行」是观诸法无谛实成立平等性之道,即成为「平等性之出生正行」。观诸法无谛实成立之平等性而修道,是为了成办有情义利,故成为「l成办有情义利之出生正行」。
m「无励任运之出生正行」,菩萨虽然已无粗品励力,但仍有细品励力,能毫无细品励力﹑功德任运成办的只有佛。证得八地以上的菩萨已断粗品励力,虽未断尽执实种子,但已断执实现行,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修道时或饶益有情时,已无粗品励力,故称「无励任运之出生正行」。
n「超越常断二边之出生正行」是证空性慧,了悟「虽谛实成立,但名言上有」之心,了悟无谛实成立,故超越(脱离)常边;了悟诸法名言上有,故超越(脱离)断边;脱离常断二边。
o「证得三乘义利之出生正行」的「证得」是成办。已成办三乘义利之出生正行。
p「一切相智性之出生正行」是为证得相智而修的出生正行。
q「道有境之出生正行」。
请看文,「所为及平等,利有情无用,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一切相智性,道有境出生,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现观庄严论》的偈颂中,「所为」是第一(出生正行);「平等」是第二;「利有情」是第三;「无用」是第四;「超二边出生」是第五;「证得相出生」是第六;「一切相智性」是第七;「道有境出生」是第八。「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以上是八种出生正行。
请看文,「界限:三清净地。」
出生正行的界限是三清净地(第八﹑九﹑十地)。
接着讲「道智」,代表「道智」的有十一法。首先是「道智支分」,此含在「道智因﹑道智体性﹑道智果」三者中。
请看文,「云:令其隐暗等」。这是略示,其广释下将详述。
请看文,「以道智之因﹑体性﹑果三者任一摄持的大悲心所摄之殊胜功德,是道智支分之定义。其中,分五:」
「道智支分」有:道智因﹑道智体性﹑道智果。道智被此三者任一摄…
《般若七十义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