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11

  

《般若七十义11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2/13

  代表相智的十法已讲解完毕;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中第一法「道智支分」可分为五,这也已讲解完毕。

  请看文,「弟子(道)」。

  这是讲「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略示的「弟子」是声闻弟子。《现观庄严论》的词句「弟子麟喻道」是指「弟子道﹑麟喻道」。「弟子道」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麟喻道」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我们应该要知道,「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就是声闻道,「了知独觉道之道智」就是独觉道。

  这些道智,在谁的心续中有?在大乘圣者的心续有,声闻﹑独觉圣者的心续没有,这二种道智是「基智」。大乘的圣者为何要生起声闻﹑独觉道?因为大乘的圣者必须了知一切道故,为此之故,必须生起声闻﹑独觉道,由此而知,无法如眼见色般的了知。

  大乘圣者为了知声闻﹑独觉道故,必须在心续中生起声闻﹑独觉道,以此方式了知声闻﹑独觉道,所以大乘圣者心续中声闻﹑独觉道,既是「了知声闻﹑独觉道之道智」也是「声闻﹑独觉道」。

  大乘圣者(菩萨圣者)了知声闻﹑独觉道的方式,与声闻﹑独觉者了知声闻﹑独觉道的方式不一样。菩萨圣者了知声闻﹑独觉道的方式,是以j发心﹑k回向﹑l证空性慧摄持,由此三摄持而作了知,目的是为摄受声闻﹑独觉种姓者故。

  「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主要是了悟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等,并不了悟空性;在谁的心续中有?在大乘圣者的心续中才有。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其助力是发心﹑回向和证空性慧,修持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摄受声闻种姓者故。

  大乘补特伽罗﹑菩萨的主要所应断是「执实及其习气」,然而,「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不能成为「执实及其习气」的正对治,因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不是「证空性慧」,它只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并不了悟空性,故再怎么禅修都无法成为「执实及其习气」的正对治。

  因此有人质问:「菩萨不是以断除执实及其习气为主吗?以佛果为主要所应证吗?为何不只修执实及其习气的正对治「空性」就好了?为何修持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答:那是有原因的,菩萨是摄受一切有情者,因此也要成办声闻之义利,为成办故,必须随顺声闻者的意愿﹑根器而宣说声闻法,为能宣说故,自己必须先知道声闻法,因此为了摄受声闻种姓者故,而修持了知声闻道之道智。

  请看文,「以发心﹑回向﹑证空性慧三者摄持已,为随顺摄受声闻种姓所化机故,安住于应了知的现观种类之大乘圣者智,即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的定义」。

  其中,「回向」亦是「发愿」,虽然二者有点差别,一般而言,回向不周遍发愿,发愿可周遍回向,(回向都是发愿,发愿不都是回向)。回向必须有善根,自己造了善根后,依此善根而发愿:「愿此善根成为成佛因﹑利益众生因﹑教法弘扬因」,但是「发愿」并没有可依据的善根,自己没有造善根,只是心中想着「希望证得佛果…」而已,相较之下,回向好象买卖一样,一来一往;而发愿因为没有善根当本钱,所以就像乞讨般,要求来「佛果」,却没有什么可给过去,就像乞讨东西﹑借贷般。

  「了知声闻道的道智」必须以j发心﹑k回向﹑l证空性慧摄持(辅助),目的是为了摄受声闻种姓者故。

  请看文,「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与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之大乘圣者智同义。

  「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之大乘圣者智」就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声闻道的道智」主要是了悟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它如何「住于声闻证悟种类」?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是声闻的主要所应修,大乘者不以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为主修,但为摄受声闻种姓者应当了知,大乘者的主修是大悲心和空性。声闻补特伽罗的主修是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等。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也是了悟声闻补特伽罗的主修,因此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的所缘和行相。「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的所缘和行相,是声闻补特伽罗的主修,因此「了知声闻道之道智」虽在声闻补特伽罗的心续中没有,但是「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中。总之,有法「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应是「住于声闻证悟种类」,尔之所缘和行相是声闻有学位者的主要所应修故。

  此和「地道」有些关连。入道者有三类:入声闻道者﹑入独觉道者﹑入大乘道者。「大乘者」是佛与菩萨任一者。声闻的主修是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当然,他们也附带修很多其他的法门。其实补特伽罗无我已含于四谛中。独觉的主修除了修持全部声闻的所应修外,还加修了「二空」。大乘的主修是空性和菩提心。因此不论声闻﹑独觉﹑菩萨﹑佛,任何者的心续中只有现证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之慧,即称之为「住于声闻证悟种类」者。以此类推。

  所以,菩萨圣者心续中的现证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之智,是「住于声闻证悟种类」,因此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佛圣者心续中也有现证补特伽罗无我和四谛之智,故是「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也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是大乘智,是佛智。佛智一定是大乘智。

  《二万颂般若经》即《中品般若经》,经中佛说:「须菩提!诸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菩萨众应生起一切道,应了知一切道。」从此经文,可以了解,菩萨的心续中会生起声闻﹑独觉﹑大乘三种道,由生起一切而了知一切道。所以,菩萨的心续中有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三种道,大乘补特伽罗的心续中有三种道。因此上次说声闻地和声闻道不是同义。声闻现观﹑声闻智﹑声闻地只在声闻种姓者心续中有;但是声闻道在佛圣者﹑菩萨圣者的心续中也有。虽然一般说「地」与「道」是同义,但「声闻道」与「声闻地」并非同义,因为「声闻道」在大乘圣者﹑佛圣者﹑菩萨圣者的心续中也有故;所以,「声闻地」不能周遍「声闻道」,「声闻道」能够周遍「声闻地」,「声闻道」含盖的范围比较大。大乘的地﹑道﹑现观是同义。「声闻地」与「声闻道」不同义;「独觉地」与「独觉道」不同义。

  简单而言,菩萨圣者的心续中除了本身之道,还有声闻﹑独觉道,但是声闻﹑独觉众的心续中没有菩萨道。怎会这样?因为菩萨调伏的对象是三类所化机,所以在其心续中有修持三类所化机之道,必须有能利益三类所化机之道;而声闻﹑独觉只成办自利,所以在心续中不修持菩萨道,只修持各自之道而已,故无三种道。

  就像在寺院里学习,本身的宗派和见解是以中观为主,但学习时要遍学大小乘的论着;自己是中观宗,却附带学习小乘的见解﹑论着的原因,是可能会有需要为小乘者说法的机会,此时,即可为他们宣说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一位执持着大乘宗派见解的补特伽罗,在学习小乘的见解﹑论着时,意乐必须以菩提心摄持,回向时也要以「为饶益一切有情﹑求证佛果」而回向。小乘者就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学习自己的论着,并不学习大乘论着,因为不承许大乘论着。所以,大乘菩萨遍学一切大小乘论着,小乘声闻﹑独觉则不是。

  请看文,「其中分二:菩萨圣者心续中之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佛圣者心续中之了知声闻道之道智。

  「了知声闻道之道智」若予以区分,可分为二种:(1)菩萨圣者心续中之了知声闻道之道智﹑(2)佛圣者心续中之了知声闻道之道智。这样区分是因为:菩萨圣者心续中有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与四谛之智故;佛圣者心续中也有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与四谛之智故。

  请看文,「界限: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

  「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的界限是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

  从上述二种分类看来,见道位菩萨﹑修道位菩萨以及圣者佛,这三类大乘补特伽罗的心续中都有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与四谛之智,即有「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其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都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

  「弟子」是略示,在此《七十义》没有引述《现观庄严论》第二事的词句,但是请看《现观庄严论》第二事,「由诸四圣谛,行相不可得,当知声闻道,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许为至顶位,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依于十地等,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这是广说。

  「由诸四圣谛…」,表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必须了悟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其中包括补特伽罗无我﹑无常等。因此在广说中提到「由诸四圣谛…」。

  到此「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已讲解完毕。

  请看文,「云:麟喻道」。

  「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全部都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只在「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上略为添增。因为声闻的全部主修,独觉也全部要修,所以「安住于声闻的证悟种类」也是「安住于独觉的证悟种类」,因此「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也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

  「了知独觉道之道智」是在「了知声闻道之道智」添加了「现证二空智」。菩萨圣者﹑佛圣者心续中的「现证二空智」就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被「了知独觉道之道智」周遍,但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不被「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周遍,有法佛圣者﹑菩萨圣者心续中的「现证二空智」故。

  请看文,「由三种特色摄持,为随顺摄受独觉种姓所化机故,住于应知现观种类之大乘圣者智,彼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的定义。

  「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与「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只差在所摄受的所化机不同。三种特色是发心﹑回向﹑证空慧。加行禅修时以发心为主,正行时以证空性慧为主,结行时以回向为主。《金鬘疏》中说:「加行时发心,正行时证空慧,结行时回向。」

  请看文,「彼和独觉证悟种类之大乘圣者智同义。

  「了知独觉道之道智」和「住于独觉证悟种类之大乘圣者智」一样,独觉的…

《般若七十义 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1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