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主修除了补特伽罗无我﹑四谛之外,还添加「二空」。了悟四谛和二空之智,不论在谁的心续中有,都成为「住于独觉证悟种类」,所以,「住于声闻证悟种类」都是「住于独觉证悟种类」,但是「住于独觉证悟种类」不是「住于声闻证悟种类」,因为现证二空之智是「住于独觉证悟种类」,不是「住于声闻证悟种类」。因此,菩萨圣者和佛圣者修持四谛,是为了摄受声闻﹑独觉种姓者;但是修持二空,是为了摄受独觉种姓者,不是声闻种姓者,因为声闻种姓者不修二空,因此修持二空,对声闻种姓者无益处,但对独觉种姓者有益处。
请看文,「其中分二:菩萨圣者心续中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佛圣者心续中了知独觉道之道智。界限: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
「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和「了知独觉道之道智」很相似,差别只在「了知独觉道之道智」添加二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能周遍「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其能现证补特伽罗无我﹑四谛﹑二空。
「了知声闻道之道智」是「住于声闻证悟种类的大乘圣者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是「住于独觉证悟种类的大乘圣者智」;二者合起来,则是「住于小乘证悟种类的大乘圣者智」。「住于小乘证悟种类」,既是声闻道﹑也是独觉道。
刚才提到《现观庄严论》的:「由诸四圣谛,行相不可得,当知声闻道,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许为至顶位,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依于十地等,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到此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的根本颂。
接着「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于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顶由达色等,无灭等所显。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到此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
《现观庄严论》的词句,从「由谛与谛上」起是见道。
在《七十义》中并没有引述这些《现观庄严论》的词句,因为会变得很多﹑很庞大,当中有很多分类,例如「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的根本颂中,有阐示其体性﹑因﹑果等的。例如「因」有四:暖﹑顶﹑忍﹑世第一法,如果全引述出来,会变得很庞大,所以在《七十义》中没有提到。这个部分非常复杂,所以没有引述,但其它者则有引述。
界限: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与「了知声闻道之道智」相同。
代表道智的十一法已讲解完毕三法,接下来开始讲第四法「大乘见道」。
前面已讲了「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接着是「了知大乘道之道智」,对此解说时都会很详细解释,其中有:大乘见道﹑大乘修道。大乘修道作用之外,又分五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正行修道﹑清净修道。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中,有五法是修道。
请看文,「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修持大乘见道,将得此世及此世之外其它生世的解脱﹑遍智等大胜利。
请看文,「自心具有之补特伽罗,其心续中现证空慧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彼乃大乘见道定义。」
「谛现观」是见道,「大乘谛现观」是大乘见道,大乘谛现观须要什么辅助呢?须要本身心续具有之补特伽罗心中的证空性慧。有证空性慧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就是大乘见道。
一般而言,道智不一定要现证空性,可是道智必须被证空慧摄持,现证空性慧不被道智周遍,道智的辅助一定要证空慧;同样,大乘见道不周遍(不都是)证空慧,但大乘见道的辅助一定要证空慧;所以,「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大乘见道」三者都须要证空慧,都须要具足:发心﹑回向﹑证空慧等助力。所以也可以说,「本身心续具有之补特伽罗心中的发心﹑回向﹑证空慧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即称为大乘见道。」
若是道智不须现证空性,但是道智必须以证空慧摄持;大乘见道不都是证空慧,大乘见道必须以证空慧摄持(辅助)。同样,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也必须以证空慧摄持(辅助),也必须具足发心﹑回向﹑证空慧等助力。
「道智」与「现证空性慧」二者有四句关系(四句料拣):
(1)不是「道智」,是「现证空性慧」者,如大乘资粮道﹑大乘加行道者﹑声闻﹑独觉﹑特殊的未入道者。因为道智在大乘圣者心续中才有。(2)是「道智」,不是「现证空性慧」者,如大乘见道者﹑修道者,其心续中的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皈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静虑可有现证空性慧,故不含在此。(3)是「道智」,也是「现证空性慧」者,如大乘见道的无间道﹑解脱道,大乘圣者心续之现证空性慧。(4)不是「道智」,也不是「现证空性慧」者,如瓶﹑柱等。
「道智」与「基智」二者也有四句关系(四句料拣):
(1)不是「道智」,是「基智」者,如独觉圣者心续中的现证二空之智,声闻圣者心续中的现证补特伽罗无我﹑四谛十六行相之智。(2)是「道智」,不是「基智」者,如大乘圣者心续中的证空慧﹑菩提心﹑大悲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3)是「道智」,也是「基智」者,如大乘圣者心续中的现证二空﹑补特伽罗无我﹑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因为大乘圣者智是道智,住于小乘证悟种类故是基智。(4)不是「道智」,也不是「基智」者,如瓶﹑柱等。
同样的,「基智」与「相智」二者也有四句关系(四句料拣),但是「相智」与「道智」二者只有三句,因为没有:「是相智,而不是道智」者。
请看文,「其中分三:大乘见道根本智﹑大乘见道后得智﹑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
「大乘见道」分为三种:j「大乘见道根本智」,根本定时主要是积聚智慧资粮。k「大乘见道后得智」,后得时主要是积聚福德资粮。l「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既非大乘见道根本定﹑也非后得位。
所应断分为:遍计和俱生。见道的时间很短,是因为见道的责任是断除遍计,遍计比较容易断除,所以比较快速,时间比较短;而修道比较长,因为修道的责任是断除俱生,俱生极难断除,所以,须要长久的时间,从初地到十地之间都是修道。
「根本智」是入根本定之智。大乘根本智主要禅修空性,但也有禅修补特伽罗无我﹑二空者,但主要禅修空性。入空性根本定时,只是空性现行,此时之智称为根本智。当补特伽罗入空性根本定,空性现行时,其心续中虽然仍有大悲心﹑菩提心等福德资粮类的心识,但是处在随眠状态(潜伏状态),因此,此时这位入根本定者心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等,既不是根本智,也不是后得智,而是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
大乘见道者为何要进入空性根本定?究竟需要是为证得佛果;暂时需要是为断除阻碍证得佛果的遍计执实及其种子。证得佛果前必须先断除遍计执实,所以为了断除遍计执实及其种子,进入空性根本定,在根本定中正对治(违害)遍计执实,并加以断除,断除遍计执实后,暂时的工作告一段落,因此出定,处于后得位。出定在后得位的目的,是为断除俱生执实;要断除俱生执实,必须入于空性根本定;再入根本定前,必须先积聚广大福德资粮,若无广大福德资粮,空性根本定无法有力地断除俱生执实,因此才要出定。
出定的目的是为积聚福德资粮,因此后得位时,以身﹑语﹑意三门积聚福德资粮,以身门顶礼﹑供养﹑献曼达…等,以语门念颂皈依﹑持咒﹑赞颂﹑课诵…等,可是,菩萨圣者积聚福德资粮并不以身﹑语为主,而是以意为主,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当然也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以此等庄严﹑协助大悲心和菩提心。这时菩萨圣者的心续中是大悲心和菩提心﹑施舍心﹑持戒﹑忍辱﹑精进…等现行,这些即是为后得智。于后得位时,强力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施舍心﹑持戒﹑忍辱﹑精进…等时,先前的证空慧则处在随眠状态而不现行,因此大悲心和菩提心现行时的大乘见道者其心续中的证空慧,既不是根本智,也不是后得智,而是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
当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等福德资粮现行时,证空慧等智慧资粮无法现行,处于随眠状态;同样的,当证空慧等智慧资粮现行时,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等福德资粮也是无法现行,处于随眠状态;乃至未成佛之前,即使十地菩萨也是如此;成佛之后,福德﹑智慧资粮可同时现行,菩提心和证空慧可同时现行。
福德资粮主要是色身的因,智慧资粮主要是法身的因,在有学道时,必须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双修,未来成佛时将同时成办二身。
总而言之,大乘见道根本智或后得智现行之时,那些不现行﹑处于随眠状态的大乘见道,即称为俱非彼二之大乘见道。
请看文,「界限:唯大乘见道。」
界限唯安立在大乘见道而已。
《现观庄严论》云:「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剎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真如与诸智,无互能所依,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无量无二边,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慈等及空性,证得佛陀性,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是道智剎那。」,到此是「大乘见道」的广说。
「遍息敬一切」起,是大乘修道。
请看文,「云:作用」。
首先「大乘修道作用」,即修持大乘修道的一切胜利﹑利益,都是「作用」(利益)。大乘修道作用未必是实事(物),例如:由修持大乘修道之力获得的「灭谛」。此中分为六。
请看文,「以成为本身能得方便之大乘修道修持力,获得的胜利(利益),即大乘修道作用之定义。」
第一剎那证得修道,第二剎那起的所有功德都是「大乘修道作用」,也就是大乘修道胜利,佛心续的一切功德都是修持大乘修道的胜利(利益)。
请看文,「其中分六:心自在之寂静﹑恭敬一切众生﹑战胜烦恼﹑永不受苦害﹑具成就菩提之能力﹑修道菩萨身依所在处成为供养处。」
(1)菩萨修持修道,完全止息自利之思,只思利他,(2)恭敬一切众生,(3)战胜烦恼,(4)完全不受苦逼害,(5)具有成就菩提的能力,(6)修道位菩萨的身依所在处皆成为供养。
修道位菩萨已遍息自利心,只思利他,因此恭敬自己以外的一切有情。修道位菩萨的证量已经非常高,超越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多数有情的证量虽然低于他,即使如此,他依然恭敬一切有情,不会自恃高证量而不恭敬其余有情,因为他已完全止息自利心了,一旦心中唯有利他心,自然会恭敬一切有情。
止息自利心,恭敬一切有情,依之将能战胜烦恼;若心唯思自利,自然会生起补特伽罗我执,补特伽罗我执是烦恼根本;若已止息自利,心得自在,依之将能战胜烦恼,烦恼将如仆人,受到控制。
菩萨比较强,还是烦恼比较强?菩萨比较强,菩萨嬴过烦恼。我们就不是了,是烦恼嬴过我们,烦恼如仆人般地驱使我们;但是菩萨圣者已战胜烦恼,能驱使烦恼,不受控于烦恼之下。
菩萨圣者可在剎那间断除一切烦恼,但未断除而将之留下,因为有帮助。菩萨圣者是以断除所知障为主,声闻﹑独觉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障,但是自利﹑他利都未达究竟,仍须进入大乘,所以菩萨不刻意断除烦恼,而将烦恼搁置一旁,以断除所知障为主,只要断除所知障,烦恼障即自然随之灭除。初地菩萨虽能如声闻﹑独觉阿罗汉般断除一切烦恼,但是没有必要那样作。
菩萨圣者已不被烦恼伤害,因此以所知障为主要所应断,以圆满菩提为主要所应证,因而修持菩提心﹑空性;对他而言,烦恼已不起眼了,可轻而易举断除烦恼,就像玩游戏般,所以菩萨不会刻意断除烦恼。但对我们而言,经常被烦恼逼害,因此现在必须与烦恼战斗。一位以佛果为主要所应证﹑以所知障为主要所应断﹑现证空性的补特伽罗,烦恼对他已无法起丝毫作用,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将之断除;但是我们必须尽全力与烦恼战斗,我们心续中的烦恼与菩萨圣者心续中的烦恼不一样,菩萨圣者心续中的烦恼,就像被咒﹑药破坏的毒药般,毒药虽然还在肚子里,但已无伤害的能力。
菩萨圣者已战胜烦恼,永远不被苦逼害,所以有人说:「菩萨圣者布施身躯,不足为奇,因为他已无吝啬心,若施舍外在物品,无何痛苦,但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凡夫菩萨,布施身躯,才是稀奇,因为他的身躯仍是苦蕴,还有痛苦。
「具有成就菩提的能力」,修持修道将有成就菩提的能力。
「修道位菩萨的身依所在处将成为供养处」,修道位菩萨不论在何处修行,圆寂后,该处将成为供养处,例如菩提迦耶(金刚座),佛在菩提迦耶修持修道,成佛﹑圆寂后,该处即成为供养处,又如鹿野苑﹑南印度的八十四成就者修行处,至今也都成为供养处﹑胜地。我们去朝拜圣地,可得到加持,因为这些地方是圣者修行闭关之处,经圣者的加持,该地就成为供养处。我们去朝圣时,虽未见到闭关修行的补特伽罗,但一定可以得到圣地的加持。这是至尊弥勒说的,也是《现观庄严论》的密意,《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密意,绝对可信,不是编造出来的。
《般若七十义 1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