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修除了補特伽羅無我﹑四谛之外,還添加「二空」。了悟四谛和二空之智,不論在誰的心續中有,都成爲「住于獨覺證悟種類」,所以,「住于聲聞證悟種類」都是「住于獨覺證悟種類」,但是「住于獨覺證悟種類」不是「住于聲聞證悟種類」,因爲現證二空之智是「住于獨覺證悟種類」,不是「住于聲聞證悟種類」。因此,菩薩聖者和佛聖者修持四谛,是爲了攝受聲聞﹑獨覺種姓者;但是修持二空,是爲了攝受獨覺種姓者,不是聲聞種姓者,因爲聲聞種姓者不修二空,因此修持二空,對聲聞種姓者無益處,但對獨覺種姓者有益處。
請看文,「其中分二:菩薩聖者心續中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佛聖者心續中了知獨覺道之道智。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和「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很相似,差別只在「了知獨覺道之道智」添加二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能周遍「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其能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四谛﹑二空。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是「住于聲聞證悟種類的大乘聖者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是「住于獨覺證悟種類的大乘聖者智」;二者合起來,則是「住于小乘證悟種類的大乘聖者智」。「住于小乘證悟種類」,既是聲聞道﹑也是獨覺道。
剛才提到《現觀莊嚴論》的:「由諸四聖谛,行相不可得,當知聲聞道,聖聲聞道中,由色等空故,空無別爲暖,由彼無所得,許爲至頂位,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依于十地等,由廣說無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現智,不見諸法故。」到此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的根本頌。
接著「自覺自證故,亦不依他教,是故當宣說,麟喻智甚深。若誰于何義,欲聞如何說,于彼彼彼義,無聲如是現。遠所取分別,未離能取故,當知由所依,攝爲麟喻道。開闡假法性,無違相爲暖,頂由達色等,無滅等所顯。忍由內空等,不執色等故,色等無生等,相爲第一法。」到此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
《現觀莊嚴論》的詞句,從「由谛與谛上」起是見道。
在《七十義》中並沒有引述這些《現觀莊嚴論》的詞句,因爲會變得很多﹑很龐大,當中有很多分類,例如「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的根本頌中,有闡示其體性﹑因﹑果等的。例如「因」有四:暖﹑頂﹑忍﹑世第一法,如果全引述出來,會變得很龐大,所以在《七十義》中沒有提到。這個部分非常複雜,所以沒有引述,但其它者則有引述。
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與「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相同。
代表道智的十一法已講解完畢叁法,接下來開始講第四法「大乘見道」。
前面已講了「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接著是「了知大乘道之道智」,對此解說時都會很詳細解釋,其中有:大乘見道﹑大乘修道。大乘修道作用之外,又分五種修道: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正行修道﹑清淨修道。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中,有五法是修道。
請看文,「此及他功德,大勝利見道」
修持大乘見道,將得此世及此世之外其它生世的解脫﹑遍智等大勝利。
請看文,「自心具有之補特伽羅,其心續中現證空慧攝持之大乘谛現觀,彼乃大乘見道定義。」
「谛現觀」是見道,「大乘谛現觀」是大乘見道,大乘谛現觀須要什麼輔助呢?須要本身心續具有之補特伽羅心中的證空性慧。有證空性慧攝持之大乘谛現觀,就是大乘見道。
一般而言,道智不一定要現證空性,可是道智必須被證空慧攝持,現證空性慧不被道智周遍,道智的輔助一定要證空慧;同樣,大乘見道不周遍(不都是)證空慧,但大乘見道的輔助一定要證空慧;所以,「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大乘見道」叁者都須要證空慧,都須要具足:發心﹑回向﹑證空慧等助力。所以也可以說,「本身心續具有之補特伽羅心中的發心﹑回向﹑證空慧攝持之大乘谛現觀,即稱爲大乘見道。」
若是道智不須現證空性,但是道智必須以證空慧攝持;大乘見道不都是證空慧,大乘見道必須以證空慧攝持(輔助)。同樣,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也必須以證空慧攝持(輔助),也必須具足發心﹑回向﹑證空慧等助力。
「道智」與「現證空性慧」二者有四句關系(四句料揀):
(1)不是「道智」,是「現證空性慧」者,如大乘資糧道﹑大乘加行道者﹑聲聞﹑獨覺﹑特殊的未入道者。因爲道智在大乘聖者心續中才有。(2)是「道智」,不是「現證空性慧」者,如大乘見道者﹑修道者,其心續中的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皈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靜慮可有現證空性慧,故不含在此。(3)是「道智」,也是「現證空性慧」者,如大乘見道的無間道﹑解脫道,大乘聖者心續之現證空性慧。(4)不是「道智」,也不是「現證空性慧」者,如瓶﹑柱等。
「道智」與「基智」二者也有四句關系(四句料揀):
(1)不是「道智」,是「基智」者,如獨覺聖者心續中的現證二空之智,聲聞聖者心續中的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四谛十六行相之智。(2)是「道智」,不是「基智」者,如大乘聖者心續中的證空慧﹑菩提心﹑大悲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3)是「道智」,也是「基智」者,如大乘聖者心續中的現證二空﹑補特伽羅無我﹑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因爲大乘聖者智是道智,住于小乘證悟種類故是基智。(4)不是「道智」,也不是「基智」者,如瓶﹑柱等。
同樣的,「基智」與「相智」二者也有四句關系(四句料揀),但是「相智」與「道智」二者只有叁句,因爲沒有:「是相智,而不是道智」者。
請看文,「其中分叁:大乘見道根本智﹑大乘見道後得智﹑俱非彼二之大乘見道。」
「大乘見道」分爲叁種:j「大乘見道根本智」,根本定時主要是積聚智慧資糧。k「大乘見道後得智」,後得時主要是積聚福德資糧。l「俱非彼二之大乘見道」既非大乘見道根本定﹑也非後得位。
所應斷分爲:遍計和俱生。見道的時間很短,是因爲見道的責任是斷除遍計,遍計比較容易斷除,所以比較快速,時間比較短;而修道比較長,因爲修道的責任是斷除俱生,俱生極難斷除,所以,須要長久的時間,從初地到十地之間都是修道。
「根本智」是入根本定之智。大乘根本智主要禅修空性,但也有禅修補特伽羅無我﹑二空者,但主要禅修空性。入空性根本定時,只是空性現行,此時之智稱爲根本智。當補特伽羅入空性根本定,空性現行時,其心續中雖然仍有大悲心﹑菩提心等福德資糧類的心識,但是處在隨眠狀態(潛伏狀態),因此,此時這位入根本定者心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等,既不是根本智,也不是後得智,而是俱非彼二之大乘見道。
大乘見道者爲何要進入空性根本定?究竟需要是爲證得佛果;暫時需要是爲斷除阻礙證得佛果的遍計執實及其種子。證得佛果前必須先斷除遍計執實,所以爲了斷除遍計執實及其種子,進入空性根本定,在根本定中正對治(違害)遍計執實,並加以斷除,斷除遍計執實後,暫時的工作告一段落,因此出定,處于後得位。出定在後得位的目的,是爲斷除俱生執實;要斷除俱生執實,必須入于空性根本定;再入根本定前,必須先積聚廣大福德資糧,若無廣大福德資糧,空性根本定無法有力地斷除俱生執實,因此才要出定。
出定的目的是爲積聚福德資糧,因此後得位時,以身﹑語﹑意叁門積聚福德資糧,以身門頂禮﹑供養﹑獻曼達…等,以語門念頌皈依﹑持咒﹑贊頌﹑課誦…等,可是,菩薩聖者積聚福德資糧並不以身﹑語爲主,而是以意爲主,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當然也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以此等莊嚴﹑協助大悲心和菩提心。這時菩薩聖者的心續中是大悲心和菩提心﹑施舍心﹑持戒﹑忍辱﹑精進…等現行,這些即是爲後得智。于後得位時,強力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施舍心﹑持戒﹑忍辱﹑精進…等時,先前的證空慧則處在隨眠狀態而不現行,因此大悲心和菩提心現行時的大乘見道者其心續中的證空慧,既不是根本智,也不是後得智,而是俱非彼二之大乘見道。
當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等福德資糧現行時,證空慧等智慧資糧無法現行,處于隨眠狀態;同樣的,當證空慧等智慧資糧現行時,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等福德資糧也是無法現行,處于隨眠狀態;乃至未成佛之前,即使十地菩薩也是如此;成佛之後,福德﹑智慧資糧可同時現行,菩提心和證空慧可同時現行。
福德資糧主要是色身的因,智慧資糧主要是法身的因,在有學道時,必須福德﹑智慧二種資糧雙修,未來成佛時將同時成辦二身。
總而言之,大乘見道根本智或後得智現行之時,那些不現行﹑處于隨眠狀態的大乘見道,即稱爲俱非彼二之大乘見道。
請看文,「界限:唯大乘見道。」
界限唯安立在大乘見道而已。
《現觀莊嚴論》雲:「由谛與谛上,忍智四剎那,說此道相智,見道具功德,真如與諸智,無互能所依,故不許差別,廣大無能量,無量無二邊,住彼于色等,執爲佛自性,無取無舍等,慈等及空性,證得佛陀性,遍攝諸淨法,除遣諸苦病,滅除涅槃執,諸佛守護等,不殺害生等,一切相智理,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是道智剎那。」,到此是「大乘見道」的廣說。
「遍息敬一切」起,是大乘修道。
請看文,「雲:作用」。
首先「大乘修道作用」,即修持大乘修道的一切勝利﹑利益,都是「作用」(利益)。大乘修道作用未必是實事(物),例如:由修持大乘修道之力獲得的「滅谛」。此中分爲六。
請看文,「以成爲本身能得方便之大乘修道修持力,獲得的勝利(利益),即大乘修道作用之定義。」
第一剎那證得修道,第二剎那起的所有功德都是「大乘修道作用」,也就是大乘修道勝利,佛心續的一切功德都是修持大乘修道的勝利(利益)。
請看文,「其中分六:心自在之寂靜﹑恭敬一切衆生﹑戰勝煩惱﹑永不受苦害﹑具成就菩提之能力﹑修道菩薩身依所在處成爲供養處。」
(1)菩薩修持修道,完全止息自利之思,只思利他,(2)恭敬一切衆生,(3)戰勝煩惱,(4)完全不受苦逼害,(5)具有成就菩提的能力,(6)修道位菩薩的身依所在處皆成爲供養。
修道位菩薩已遍息自利心,只思利他,因此恭敬自己以外的一切有情。修道位菩薩的證量已經非常高,超越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多數有情的證量雖然低于他,即使如此,他依然恭敬一切有情,不會自恃高證量而不恭敬其余有情,因爲他已完全止息自利心了,一旦心中唯有利他心,自然會恭敬一切有情。
止息自利心,恭敬一切有情,依之將能戰勝煩惱;若心唯思自利,自然會生起補特伽羅我執,補特伽羅我執是煩惱根本;若已止息自利,心得自在,依之將能戰勝煩惱,煩惱將如仆人,受到控製。
菩薩比較強,還是煩惱比較強?菩薩比較強,菩薩嬴過煩惱。我們就不是了,是煩惱嬴過我們,煩惱如仆人般地驅使我們;但是菩薩聖者已戰勝煩惱,能驅使煩惱,不受控于煩惱之下。
菩薩聖者可在剎那間斷除一切煩惱,但未斷除而將之留下,因爲有幫助。菩薩聖者是以斷除所知障爲主,聲聞﹑獨覺阿羅漢雖已斷除煩惱障,但是自利﹑他利都未達究竟,仍須進入大乘,所以菩薩不刻意斷除煩惱,而將煩惱擱置一旁,以斷除所知障爲主,只要斷除所知障,煩惱障即自然隨之滅除。初地菩薩雖能如聲聞﹑獨覺阿羅漢般斷除一切煩惱,但是沒有必要那樣作。
菩薩聖者已不被煩惱傷害,因此以所知障爲主要所應斷,以圓滿菩提爲主要所應證,因而修持菩提心﹑空性;對他而言,煩惱已不起眼了,可輕而易舉斷除煩惱,就像玩遊戲般,所以菩薩不會刻意斷除煩惱。但對我們而言,經常被煩惱逼害,因此現在必須與煩惱戰鬥。一位以佛果爲主要所應證﹑以所知障爲主要所應斷﹑現證空性的補特伽羅,煩惱對他已無法起絲毫作用,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將之斷除;但是我們必須盡全力與煩惱戰鬥,我們心續中的煩惱與菩薩聖者心續中的煩惱不一樣,菩薩聖者心續中的煩惱,就像被咒﹑藥破壞的毒藥般,毒藥雖然還在肚子裏,但已無傷害的能力。
菩薩聖者已戰勝煩惱,永遠不被苦逼害,所以有人說:「菩薩聖者布施身軀,不足爲奇,因爲他已無吝啬心,若施舍外在物品,無何痛苦,但是資糧道﹑加行道的凡夫菩薩,布施身軀,才是稀奇,因爲他的身軀仍是苦蘊,還有痛苦。
「具有成就菩提的能力」,修持修道將有成就菩提的能力。
「修道位菩薩的身依所在處將成爲供養處」,修道位菩薩不論在何處修行,圓寂後,該處將成爲供養處,例如菩提迦耶(金剛座),佛在菩提迦耶修持修道,成佛﹑圓寂後,該處即成爲供養處,又如鹿野苑﹑南印度的八十四成就者修行處,至今也都成爲供養處﹑勝地。我們去朝拜聖地,可得到加持,因爲這些地方是聖者修行閉關之處,經聖者的加持,該地就成爲供養處。我們去朝聖時,雖未見到閉關修行的補特伽羅,但一定可以得到聖地的加持。這是至尊彌勒說的,也是《現觀莊嚴論》的密意,《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密意,絕對可信,不是編造出來的。
《般若七十義 1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