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11

  

《般若七十義11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2/13

  代表相智的十法已講解完畢;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中第一法「道智支分」可分爲五,這也已講解完畢。

  請看文,「弟子(道)」。

  這是講「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略示的「弟子」是聲聞弟子。《現觀莊嚴論》的詞句「弟子麟喻道」是指「弟子道﹑麟喻道」。「弟子道」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麟喻道」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我們應該要知道,「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就是聲聞道,「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就是獨覺道。

  這些道智,在誰的心續中有?在大乘聖者的心續有,聲聞﹑獨覺聖者的心續沒有,這二種道智是「基智」。大乘的聖者爲何要生起聲聞﹑獨覺道?因爲大乘的聖者必須了知一切道故,爲此之故,必須生起聲聞﹑獨覺道,由此而知,無法如眼見色般的了知。

  大乘聖者爲了知聲聞﹑獨覺道故,必須在心續中生起聲聞﹑獨覺道,以此方式了知聲聞﹑獨覺道,所以大乘聖者心續中聲聞﹑獨覺道,既是「了知聲聞﹑獨覺道之道智」也是「聲聞﹑獨覺道」。

  大乘聖者(菩薩聖者)了知聲聞﹑獨覺道的方式,與聲聞﹑獨覺者了知聲聞﹑獨覺道的方式不一樣。菩薩聖者了知聲聞﹑獨覺道的方式,是以j發心﹑k回向﹑l證空性慧攝持,由此叁攝持而作了知,目的是爲攝受聲聞﹑獨覺種姓者故。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主要是了悟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等,並不了悟空性;在誰的心續中有?在大乘聖者的心續中才有。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其助力是發心﹑回向和證空性慧,修持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攝受聲聞種姓者故。

  大乘補特伽羅﹑菩薩的主要所應斷是「執實及其習氣」,然而,「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不能成爲「執實及其習氣」的正對治,因爲「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不是「證空性慧」,它只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並不了悟空性,故再怎麼禅修都無法成爲「執實及其習氣」的正對治。

  因此有人質問:「菩薩不是以斷除執實及其習氣爲主嗎?以佛果爲主要所應證嗎?爲何不只修執實及其習氣的正對治「空性」就好了?爲何修持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答:那是有原因的,菩薩是攝受一切有情者,因此也要成辦聲聞之義利,爲成辦故,必須隨順聲聞者的意願﹑根器而宣說聲聞法,爲能宣說故,自己必須先知道聲聞法,因此爲了攝受聲聞種姓者故,而修持了知聲聞道之道智。

  請看文,「以發心﹑回向﹑證空性慧叁者攝持已,爲隨順攝受聲聞種姓所化機故,安住于應了知的現觀種類之大乘聖者智,即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的定義」。

  其中,「回向」亦是「發願」,雖然二者有點差別,一般而言,回向不周遍發願,發願可周遍回向,(回向都是發願,發願不都是回向)。回向必須有善根,自己造了善根後,依此善根而發願:「願此善根成爲成佛因﹑利益衆生因﹑教法弘揚因」,但是「發願」並沒有可依據的善根,自己沒有造善根,只是心中想著「希望證得佛果…」而已,相較之下,回向好象買賣一樣,一來一往;而發願因爲沒有善根當本錢,所以就像乞討般,要求來「佛果」,卻沒有什麼可給過去,就像乞討東西﹑借貸般。

  「了知聲聞道的道智」必須以j發心﹑k回向﹑l證空性慧攝持(輔助),目的是爲了攝受聲聞種姓者故。

  請看文,「了知聲聞道之道智與住于聲聞證悟種類之大乘聖者智同義。

  「住于聲聞證悟種類之大乘聖者智」就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聲聞道的道智」主要是了悟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它如何「住于聲聞證悟種類」?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是聲聞的主要所應修,大乘者不以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爲主修,但爲攝受聲聞種姓者應當了知,大乘者的主修是大悲心和空性。聲聞補特伽羅的主修是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等。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也是了悟聲聞補特伽羅的主修,因此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的所緣和行相。「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的所緣和行相,是聲聞補特伽羅的主修,因此「了知聲聞道之道智」雖在聲聞補特伽羅的心續中沒有,但是「住于聲聞證悟種類」中。總之,有法「了知聲聞道之道智」,應是「住于聲聞證悟種類」,爾之所緣和行相是聲聞有學位者的主要所應修故。

  此和「地道」有些關連。入道者有叁類:入聲聞道者﹑入獨覺道者﹑入大乘道者。「大乘者」是佛與菩薩任一者。聲聞的主修是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當然,他們也附帶修很多其他的法門。其實補特伽羅無我已含于四谛中。獨覺的主修除了修持全部聲聞的所應修外,還加修了「二空」。大乘的主修是空性和菩提心。因此不論聲聞﹑獨覺﹑菩薩﹑佛,任何者的心續中只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之慧,即稱之爲「住于聲聞證悟種類」者。以此類推。

  所以,菩薩聖者心續中的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之智,是「住于聲聞證悟種類」,因此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佛聖者心續中也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之智,故是「住于聲聞證悟種類」,也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是大乘智,是佛智。佛智一定是大乘智。

  《二萬頌般若經》即《中品般若經》,經中佛說:「須菩提!諸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菩薩衆應生起一切道,應了知一切道。」從此經文,可以了解,菩薩的心續中會生起聲聞﹑獨覺﹑大乘叁種道,由生起一切而了知一切道。所以,菩薩的心續中有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叁種道,大乘補特伽羅的心續中有叁種道。因此上次說聲聞地和聲聞道不是同義。聲聞現觀﹑聲聞智﹑聲聞地只在聲聞種姓者心續中有;但是聲聞道在佛聖者﹑菩薩聖者的心續中也有。雖然一般說「地」與「道」是同義,但「聲聞道」與「聲聞地」並非同義,因爲「聲聞道」在大乘聖者﹑佛聖者﹑菩薩聖者的心續中也有故;所以,「聲聞地」不能周遍「聲聞道」,「聲聞道」能夠周遍「聲聞地」,「聲聞道」含蓋的範圍比較大。大乘的地﹑道﹑現觀是同義。「聲聞地」與「聲聞道」不同義;「獨覺地」與「獨覺道」不同義。

  簡單而言,菩薩聖者的心續中除了本身之道,還有聲聞﹑獨覺道,但是聲聞﹑獨覺衆的心續中沒有菩薩道。怎會這樣?因爲菩薩調伏的對象是叁類所化機,所以在其心續中有修持叁類所化機之道,必須有能利益叁類所化機之道;而聲聞﹑獨覺只成辦自利,所以在心續中不修持菩薩道,只修持各自之道而已,故無叁種道。

  就像在寺院裏學習,本身的宗派和見解是以中觀爲主,但學習時要遍學大小乘的論著;自己是中觀宗,卻附帶學習小乘的見解﹑論著的原因,是可能會有需要爲小乘者說法的機會,此時,即可爲他們宣說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一位執持著大乘宗派見解的補特伽羅,在學習小乘的見解﹑論著時,意樂必須以菩提心攝持,回向時也要以「爲饒益一切有情﹑求證佛果」而回向。小乘者就不是這樣,他們只是學習自己的論著,並不學習大乘論著,因爲不承許大乘論著。所以,大乘菩薩遍學一切大小乘論著,小乘聲聞﹑獨覺則不是。

  請看文,「其中分二:菩薩聖者心續中之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佛聖者心續中之了知聲聞道之道智。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若予以區分,可分爲二種:(1)菩薩聖者心續中之了知聲聞道之道智﹑(2)佛聖者心續中之了知聲聞道之道智。這樣區分是因爲:菩薩聖者心續中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與四谛之智故;佛聖者心續中也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與四谛之智故。

  請看文,「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的界限是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

  從上述二種分類看來,見道位菩薩﹑修道位菩薩以及聖者佛,這叁類大乘補特伽羅的心續中都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與四谛之智,即有「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其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都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

  「弟子」是略示,在此《七十義》沒有引述《現觀莊嚴論》第二事的詞句,但是請看《現觀莊嚴論》第二事,「由諸四聖谛,行相不可得,當知聲聞道,聖聲聞道中,由色等空故,空無別爲暖,由彼無所得,許爲至頂位,忍位于色等,破住常等理,依于十地等,由廣說無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現智,不見諸法故。」這是廣說。

  「由諸四聖谛…」,表示「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必須了悟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其中包括補特伽羅無我﹑無常等。因此在廣說中提到「由諸四聖谛…」。

  到此「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已講解完畢。

  請看文,「雲:麟喻道」。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全部都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只在「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上略爲添增。因爲聲聞的全部主修,獨覺也全部要修,所以「安住于聲聞的證悟種類」也是「安住于獨覺的證悟種類」,因此「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也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

  「了知獨覺道之道智」是在「了知聲聞道之道智」添加了「現證二空智」。菩薩聖者﹑佛聖者心續中的「現證二空智」就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了知聲聞道之道智」被「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周遍,但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不被「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周遍,有法佛聖者﹑菩薩聖者心續中的「現證二空智」故。

  請看文,「由叁種特色攝持,爲隨順攝受獨覺種姓所化機故,住于應知現觀種類之大乘聖者智,彼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的定義。

  「了知獨覺道之道智」與「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只差在所攝受的所化機不同。叁種特色是發心﹑回向﹑證空慧。加行禅修時以發心爲主,正行時以證空性慧爲主,結行時以回向爲主。《金鬘疏》中說:「加行時發心,正行時證空慧,結行時回向。」

  請看文,「彼和獨覺證悟種類之大乘聖者智同義。

  「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和「住于獨覺證悟種類之大乘聖者智」一樣,獨覺的…

《般若七十義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1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