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细细思量后,的确如此,杀人只是将某人的性命结束而已,不致于将对方推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可是向一位非空性根器者阐示空性,会使得他谤拨空性,产生断见,导致他堕入三恶道,因此,将此世断命和将来世推入三恶道二者间,后者的罪恶较大。
一位受了菩萨戒的菩萨,若向非空性根器的补特伽罗阐示空性,即违犯了菩萨根本堕。杀人是违犯别解脱戒的他胜罪,二者相较,前者罪恶较为重大。
请看文,「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
「境决定」是道智支分中五种分类的第三「生起顺缘菩提心」。已真正在心续生起道智的补特伽罗,已能肯定(定解)各个对境。要肯定(定解)各个对境,必须先生起菩提心。心续中若已生起菩提心,则能肯定各个对境;若未先生起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即使经劫累劫也无法肯定对境,也不会生起道智。
「普遍」是周遍,是道智支分的五种分类中的第二「近取大乘种姓觉醒」,大乘种姓觉醒是心续中生起大悲心。大乘种姓虽然遍及一切有情,可是大乘种姓要觉醒,必须观待心续中生起大悲心。一切有情的心续中皆有佛种姓,欲依佛种姓成就佛果,必须努力修持大悲心﹑菩提心﹑道智。佛种姓是自性住种姓﹑大乘种姓,遍及一切有情。
「本性」是道智支分的五种分类中的第四「道智体性」。
「事业」是道智支分的五种分类中的第五「道智作用」。
请看文,「界限:从大乘种姓觉醒者至佛地之间。」
道智支分的界限是:下从大乘种姓觉醒起,上至佛地之间。大乘种姓觉醒是心续中生起大悲心,从那时候起至佛地之间都是。
前面讲过「道智」的定义是:「自心续中具足(道智)之补特伽罗,其心续中现证空性慧所摄之大乘圣者现观,是道智定义。」其中分三:「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以下将讲述「了知声闻道之道智」。
请看文,「云:弟子麟喻道」
这是略示。其中的「弟子」是声闻;「麟喻」是独觉。称呼「声闻」为弟子,是就释名而言,但并不周遍,就像莲花又称湖生,但并非所有的莲花都是湖生,山上也长莲花。同样,称呼「声闻」为弟子,是因为声闻众直至「最后有」,即成就阿罗汉果前的一世,会不断的从佛﹑菩萨﹑其余阿阇梨之处听闻佛法,才称为「弟子」,就像闻法的徒弟被称呼「弟子」般。
独觉虽也从佛﹑菩萨处听闻佛法,但不如声闻般听闻很多法,又在「最后有」时,不从任何余者闻法,因此独觉又被喻为「麟﹑麟角」,就是犀牛,其它的动物都有二只角,只有犀牛是一只角。独觉在「最后有」时,不从任何余者闻法,而且发愿要投生到没有佛﹑菩萨﹑声闻之处,故如愿投生,如犀牛般,独自在无佛﹑菩萨﹑声闻之处;因此,独觉被称为「麟角」。
声闻被称为「弟子」,是就释名而言,但并不周遍,因为声闻从其他者闻法,例如:从佛﹑菩萨﹑入道的声闻阿阇黎处听闻佛法,乃至最后有仍然听闻佛法,所以称为「声闻」;又因为跟着佛﹑菩萨﹑师长学习,所以称为「弟子」。声闻众未必都听闻法音,因为无色界也有一堆声闻众,但他们并不听声音,所以是不周遍。又因为声闻众是从其余补特伽罗(如佛菩萨等)处闻法故称为「声闻」。例如,莲花又称为湖生,可是,凡是莲花,未必是湖生,凡是湖生,未必是莲花,意思是相同的。
译者问:在第九义的资粮正行中,(14)道资粮正行与(16)地资粮正行,二者为何分开安立?
格西答:虽然分开安立,其实是同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是菩萨前往佛地之道,故称「道资粮正行」。资粮正行是产生佛果功德的基础,像大地是一切庄稼的基础,故称「地资粮正行」。所以,道资粮正行和地资粮正行,二者同义异名。
另外,「双运道资粮正行」也与此二者同义。双运道资粮正行是道资粮正行﹑也是地资粮正行,此三者同义,因为道资粮正行是止观双运,地资粮正行也是止观双运。
学员问:为何在无色界没有神通?
格西答:因为展现神通是展现色的变化,无色界无色,故无神通。欲得神通与先知(预知),必须依其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才能证得。要得到先知,必须先证得奢摩他,再证得毗钵舍那,依于止观双运,断除欲界烦恼,得到禅天根本定,禅天根本定是色界的根本定,是先知﹑神通的不共因。在无色界无禅天根本定,以禅天根本定作为先知的不共因,先知中含有神通。既然先知﹑神通的不共因是禅天根本定,因此无色界没有先知﹑神通的不共因,所以无色界没有先知﹑神通。
学员问:大乘的地﹑道﹑现观﹑智是不是同义?大乘的地﹑道﹑现观﹑智,是不是要以菩提心摄持的止观双运才算?还是要以出离心摄持的止观双运才算?
格西答:大乘的地﹑道﹑现观﹑智是同义,全都是止观双运,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小乘的话,要以出离心与皈依摄持。小乘的地﹑道﹑现观﹑智并不是同义,大乘才是同义。小乘的地﹑现观﹑智是同义,道不是同义,何以道不是同义,因为在大乘者的心续中也有故,下一堂会讲到,「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智独觉道之道智」,这些道智都是大乘菩萨智,也是声闻﹑独觉道,因此小乘的「道」不是同义。例如,基智只在圣者心续中有,不论是小乘圣者﹑大乘圣者﹑佛圣者,凡是圣者心续都有基智。凡是基智都被小乘道周遍,对于这一点,下一堂再作解释。
《般若七十义 1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