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10▪P3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細細思量後,的確如此,殺人只是將某人的性命結束而已,不致于將對方推入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可是向一位非空性根器者闡示空性,會使得他謗撥空性,産生斷見,導致他墮入叁惡道,因此,將此世斷命和將來世推入叁惡道二者間,後者的罪惡較大。

  一位受了菩薩戒的菩薩,若向非空性根器的補特伽羅闡示空性,即違犯了菩薩根本墮。殺人是違犯別解脫戒的他勝罪,二者相較,前者罪惡較爲重大。

  請看文,「境決定普遍,本性及事業。

  「境決定」是道智支分中五種分類的第叁「生起順緣菩提心」。已真正在心續生起道智的補特伽羅,已能肯定(定解)各個對境。要肯定(定解)各個對境,必須先生起菩提心。心續中若已生起菩提心,則能肯定各個對境;若未先生起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即使經劫累劫也無法肯定對境,也不會生起道智。

  「普遍」是周遍,是道智支分的五種分類中的第二「近取大乘種姓覺醒」,大乘種姓覺醒是心續中生起大悲心。大乘種姓雖然遍及一切有情,可是大乘種姓要覺醒,必須觀待心續中生起大悲心。一切有情的心續中皆有佛種姓,欲依佛種姓成就佛果,必須努力修持大悲心﹑菩提心﹑道智。佛種姓是自性住種姓﹑大乘種姓,遍及一切有情。

  「本性」是道智支分的五種分類中的第四「道智體性」。

  「事業」是道智支分的五種分類中的第五「道智作用」。

  請看文,「界限:從大乘種姓覺醒者至佛地之間。

  道智支分的界限是:下從大乘種姓覺醒起,上至佛地之間。大乘種姓覺醒是心續中生起大悲心,從那時候起至佛地之間都是。

  前面講過「道智」的定義是:「自心續中具足(道智)之補特伽羅,其心續中現證空性慧所攝之大乘聖者現觀,是道智定義。」其中分叁:「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以下將講述「了知聲聞道之道智」。

  請看文,「雲:弟子麟喻道

  這是略示。其中的「弟子」是聲聞;「麟喻」是獨覺。稱呼「聲聞」爲弟子,是就釋名而言,但並不周遍,就像蓮花又稱湖生,但並非所有的蓮花都是湖生,山上也長蓮花。同樣,稱呼「聲聞」爲弟子,是因爲聲聞衆直至「最後有」,即成就阿羅漢果前的一世,會不斷的從佛﹑菩薩﹑其余阿阇梨之處聽聞佛法,才稱爲「弟子」,就像聞法的徒弟被稱呼「弟子」般。

  獨覺雖也從佛﹑菩薩處聽聞佛法,但不如聲聞般聽聞很多法,又在「最後有」時,不從任何余者聞法,因此獨覺又被喻爲「麟﹑麟角」,就是犀牛,其它的動物都有二只角,只有犀牛是一只角。獨覺在「最後有」時,不從任何余者聞法,而且發願要投生到沒有佛﹑菩薩﹑聲聞之處,故如願投生,如犀牛般,獨自在無佛﹑菩薩﹑聲聞之處;因此,獨覺被稱爲「麟角」。

  聲聞被稱爲「弟子」,是就釋名而言,但並不周遍,因爲聲聞從其他者聞法,例如:從佛﹑菩薩﹑入道的聲聞阿阇黎處聽聞佛法,乃至最後有仍然聽聞佛法,所以稱爲「聲聞」;又因爲跟著佛﹑菩薩﹑師長學習,所以稱爲「弟子」。聲聞衆未必都聽聞法音,因爲無色界也有一堆聲聞衆,但他們並不聽聲音,所以是不周遍。又因爲聲聞衆是從其余補特伽羅(如佛菩薩等)處聞法故稱爲「聲聞」。例如,蓮花又稱爲湖生,可是,凡是蓮花,未必是湖生,凡是湖生,未必是蓮花,意思是相同的。

  譯者問:在第九義的資糧正行中,(14)道資糧正行與(16)地資糧正行,二者爲何分開安立?

  格西答:雖然分開安立,其實是同義,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是菩薩前往佛地之道,故稱「道資糧正行」。資糧正行是産生佛果功德的基礎,像大地是一切莊稼的基礎,故稱「地資糧正行」。所以,道資糧正行和地資糧正行,二者同義異名。

  另外,「雙運道資糧正行」也與此二者同義。雙運道資糧正行是道資糧正行﹑也是地資糧正行,此叁者同義,因爲道資糧正行是止觀雙運,地資糧正行也是止觀雙運。

  學員問:爲何在無色界沒有神通?

  格西答:因爲展現神通是展現色的變化,無色界無色,故無神通。欲得神通與先知(預知),必須依其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才能證得。要得到先知,必須先證得奢摩他,再證得毗缽舍那,依于止觀雙運,斷除欲界煩惱,得到禅天根本定,禅天根本定是色界的根本定,是先知﹑神通的不共因。在無色界無禅天根本定,以禅天根本定作爲先知的不共因,先知中含有神通。既然先知﹑神通的不共因是禅天根本定,因此無色界沒有先知﹑神通的不共因,所以無色界沒有先知﹑神通。

  學員問:大乘的地﹑道﹑現觀﹑智是不是同義?大乘的地﹑道﹑現觀﹑智,是不是要以菩提心攝持的止觀雙運才算?還是要以出離心攝持的止觀雙運才算?

  格西答:大乘的地﹑道﹑現觀﹑智是同義,全都是止觀雙運,一定要以菩提心攝持。小乘的話,要以出離心與皈依攝持。小乘的地﹑道﹑現觀﹑智並不是同義,大乘才是同義。小乘的地﹑現觀﹑智是同義,道不是同義,何以道不是同義,因爲在大乘者的心續中也有故,下一堂會講到,「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智獨覺道之道智」,這些道智都是大乘菩薩智,也是聲聞﹑獨覺道,因此小乘的「道」不是同義。例如,基智只在聖者心續中有,不論是小乘聖者﹑大乘聖者﹑佛聖者,凡是聖者心續都有基智。凡是基智都被小乘道周遍,對于這一點,下一堂再作解釋。

  

《般若七十義 10》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