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10▪P2

  ..续本文上一页持,除此之外,还被大悲心摄持之殊胜功德,就是「道智支分」的定义。

  最初进入大乘道时,在未进入正行前(未生起菩提心前),要先生起大悲心,由禅修七重因果生起大悲心。生起大悲心时尚未进入大乘道,但大乘种姓已觉醒。大悲心生起后,生起增上意乐,之后,才发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的同时,正式进入大乘资粮道,经过资粮道的小品﹑中品﹑大品后,晋登加行道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以上都是道智之因。

  证得见道,即得真正的道智,证得道智与证得大乘见道同时,因此大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资粮道﹑加行道,都是道智支分﹑道智之因。证得大乘见道﹑修道时,是真正得到道智,故成为道智体性。相智是道智果。故从生起大悲心至相智之间,所行的善业都是心识体性转变的结果。无身语的善业,全是心识体性转变的善业,都是道智支分。为什么?心中一旦生起大悲心,所有善根皆被大悲心摄持,有些摄于道智因,有些摄于道智体性,有些摄于道智果。

  所谓「协助﹑助力」,例如菩萨布施时,以证空慧为助力。怎么协助呢?菩萨行布施最终的目是证得佛果,布施是能证佛果的方法,但是阻碍证得佛果的是执实,而证空慧的作用是遮除(消灭)执实,所以菩萨布施时,证空慧对布施有很大的帮助,证空慧的责任是灭除颠倒的违逆品,布施主要在去除违逆品「悭吝」,证空慧有助于去除悭吝。例如:某人要与十人对抗,若有人帮忙除掉十人中的一人,等于是消弱了对方部分的力量。证空慧对抗所有违逆品,违逆品的支分「悭吝」,若遮除即是帮助了布施。又例如要完成某件事情,一人做不来时,十人一起做,彼此帮忙,会比较容易﹑很快完成。布施也是一样,单靠布施是不能证得佛果,必须有持戒﹑忍辱…等的协助,才能达成佛果。这就是协助﹑助力的意思。

  道智支分有五:

  请看文:「j已离成为道智支分障碍之增上我慢现行﹑k近取大乘种姓觉醒﹑l生起顺缘菩提心﹑m道智自性﹑n道智作用。

  (1)「已离成为道智支分障碍之增上我慢现行」的「成为」是「是」的意思。此「障碍」是阻碍生起道智者,现行的增上我慢是生起道智的阻碍者,有离此阻碍的道智支分。整句的意思是,已离开现行的增上我慢此障碍的道智支分,是指「令其隐暗」。

  「增上我慢现行」是自己稍有功德,即自以为有很大功德,它能阻碍道智的生起。离开此「增上我慢现行」的障碍,就是道智支分。这点在《现观庄严论》的广释中,会详细解说。

  (2)「近取大乘种姓觉醒」的「近取」是近取因,道智的近取因,就是大悲心,生起大悲心就是大乘种姓觉醒,大悲心是道智支分。「近取大乘种姓觉醒」,直接指大悲心,间接指自性住种姓。

  (3)「生起顺缘菩提心」,欲生起道智,须要离开道智的障碍「增上我慢现行」及「近取大乘种姓觉醒」之外,尚须「生起顺缘菩提心」。

  (4)「道智自性」,已离道智障碍「增上我慢现行」﹑近取大乘种姓也觉醒﹑顺缘菩提心也已生起,又数数串习,则将生起道智自性。道智自性即道智体性,是真正的道智本身。

  (5)「道智作用」,在心续中生起道智自性(体性),依之修行将证得道智果报;道智作用就是道智果报。依着修持道智获得的任何功德都是道智作用。因此,所有的佛智都是道智作用,是菩萨修持道智的果报。

  佛果是菩萨的究竟所求。我们为了证得佛果所作的发愿,发愿为饶益一切有情要证得断尽一切过失,圆具一切功德的佛果,此佛果是依于菩萨的恩惠而得。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集聚资粮,不惜一切的布施自己的身躯﹑性命,辛苦修持后,结果是证得佛果。成佛后,能享受究竟安乐的功劳者是菩萨,依菩萨的恩惠而得。所以,礼敬菩萨即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未必是礼敬菩萨。《宝积经》中亦云:「若信仰佛,欲礼如来,应礼菩萨;礼敬菩萨,即礼如来。」因为如来源自于菩萨故,直接礼敬如来,不等于礼敬菩萨。

  菩萨就像战争时派出打仗的军队,佛就像国王,出去拼命的是军队,打仗战赢了,将胜利功德﹑国家整个奉献给国王,国王无劳坐享江山。同样的,拼命修行﹑灭除执实者是菩萨,执实灭除后,成就佛果,登上宝座的是佛。

  请看文,「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这是《现观庄严论》的偈颂。「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是前面五种分类中的第一种。其中,「诸天」是欲界天神﹑色界天神,不是无色界天神。「放光」指佛放光,令诸天神的身光隐暗,因为欲﹑色界天神比起欲界者,如瞻部洲人,更长寿,有先知(预知)﹑神通﹑身相庄严﹑散射光芒,所以认为世间中无余者能胜于他,因此生起强烈的增上我慢,因而阻碍,不能生起道智。色界身(色界天神之心续)不会生起道智。佛知强烈增上我慢会阻碍生起道智﹑大乘发心(菩提心),故佛放光,镇伏天神的身光,使其隐暗,即映夺其光。就像晚上的灯光虽然明亮,但当阳光照耀时,灯光就隐暗不见,这是阳光威摄﹑映夺灯光。天神的身光,在无佛之处,是甚为明亮,但在佛座前,佛的光芒远胜千日齐照,故能映夺其光,使之显得黯然无光,天神因此心想这世间中有胜于自己的,因此我慢心自然被折服了。所以佛放光映夺欲色界天神,是为去除他们的增上我慢,使之生起道智﹑菩提心故。无色界天众没有身光﹑没有神通﹑没有乐受﹑也没有苦受,只有舍受。

  总之,佛放光芒使欲色界天神的身光隐暗,佛的神通也使欲色界天神的神通隐暗,原因是为使他们的心续堪能生起道智故,怎么作?由灭除其心中的增上我慢,因为他们有身光和神通,故有增上我慢,灭其增上我慢的因后,直接地使欲界天神的心续堪能生起道智,间接地使色界天神的心续堪能生起道智。

  色界身不能直接生起大乘道智,甚至也不能生起小乘见道﹑别解脱戒,但若先前在欲界已生起大乘道智﹑小乘见道,已得圣位,之后投生到色界者,将能再次生起,但不可能新生起。无色界则不可能如此,无色界无圣位菩萨。为什么?因为上界没有出离心,要生起强烈出离心,必须有苦,对苦生起厌离﹑害怕﹑恐惧的心,才会生起强烈出离心,但是上界无任何苦,所以不会生起害怕的心,若无强烈害怕痛苦的心,就不会生起强烈欲离痛苦的心,因此上界没有新生的出离心﹑别解脱戒﹑见道﹑道智,主要是他们不具足欲界的特点(条件)。欲界天有新生起菩提心﹑菩萨戒者。

  无色界天神只在享受昔世无量劫积造的福德果报而已,没有修法﹑受戒,因为法必须由身或声开示,但在无色界,既无身也无声音,所以圣位菩萨虽可自主投生到任何地方,但绝不会投生到无色界,因为无利他之处﹑无说法的对象故,不能以身威仪或声音为有情说法故,即使有说法的对象,对方也不可能生起出离心,因而圣位菩萨不会投生到无色界。

  欲界瞻部洲的众生,比起上界(色界﹑无色界),寿命是很短,虽然有得到先知﹑神通者,但比起上界,毕竟是少数,可是却可新生起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咒戒﹑出离心﹑菩提心﹑见道﹑道智。若本身肯修行的话,这些都可生起,但若不修行,当然比上界者差,因为上二界的受用比欲界圆满﹑长寿,神通﹑先知等也胜于欲界。但就修行而言,上二界则无欲界的优点,所以还是在欲界好,比较起来在上二界较为吃亏。

  上二界天神长劫享受自己在往昔多劫累积的善业福报,不再新造(善业)故,果报享用殆尽时,一旦死殁,只有下堕一途,有的直接堕入三恶道。因此人身是最好的,寿命虽然不长,顶多百岁,但若善加利用,仍可再得人身,也可以此人身证得阿罗汉果﹑佛果。

  有在欲界生起出离心﹑生起小乘道﹑获得小乘见道﹑修道,已作广大闻思,再加上造业的方式和愿力,因而投生到上二界,在上二界修行者,这是特殊情况。大乘圣位菩萨无如此者,但很多小乘圣者是这样,他们最初生起出离心﹑道的地方是欲界,当他们断除欲界烦恼后,不在随业惑投生到欲界,因而投生到上二界,在上二界修行。

  但一位欲界凡夫,从未曾生起出离心﹑未曾得到见道,若投生到上二界,只有吃亏而已,在那里,不为将来着想,只将自己千百年来积聚的福报享用殆尽,在享尽昔福及不为未来新造(预备)福报之下,积蓄用完,将一无所有。在色无色界无苦,是往昔无量劫来积造的福报成熟才感得的,若只享昔福,不新造福,在昔福用尽,后继不接之下,只有下堕一途。

  佛了知一切众生的不同根器﹑意愿,所以,佛有时候用说法调伏所化机心续,有时候用身威仪调伏所化机心续,像此「发光令隐暗」就是用身威仪调伏。佛圆寂前,最后调伏两位弟子,一是干达婆王极喜,一是外道师极贤,此二位都有大我慢,都不认同佛法,佛没有直接为他们说法,佛只以神通力调伏他们,随即,佛就示现涅槃。

  有时候对于不能适时调伏的所化机,佛不会作回答,例如外道师以「补特伽罗我」为根据,询问佛陀:补特伽罗我是常?还是无常?因为补特伽罗我根本不存在,所以佛对此问题不予回答。其实只要回答「补特伽罗无我」,即可去除对方的质难,可是对方根本不是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根器。若回答,则必须向对方宣说补特伽罗无我,但对方是不堪成为「补特伽罗无我」的根器。

  「补特伽罗我」根本不存在,因此无所谓的「常或无常」,在佛的传记中,有「十四问」佛不作回答,因为对方以「补特伽罗我」为根据提问故。佛若宣说「无补特伽罗我」,那只会伤害对方而已,所以佛不作回答。又「补特伽罗我」根本不存在,因此无所谓的「常或无常」,就像「兔角」根本不存在,无所谓的「兔角是常?无常?」的问题。

  有些论着中提及,「杀人」与「向非空性根器者阐示空性」,这二者的罪恶,后者「向不是根器者阐示空性」的罪恶较大。乍看之下,这种讲法好象不合理…

《般若七十义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11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