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10》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 2007/12/08
第九義「資糧」中的(13)福德資糧正行,凡是見道者及修道者心續的福德資糧,就是福德資糧正行。
(14)「道資糧正行」,先前說了很多資糧正行,全都含在「道資糧正行」裏,從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至續流最後際之間的道,全部都是「道資糧正行」,其中有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
(15)「陀羅尼資糧正行」的陀羅尼是「心識」,了知對境,不忘記。聲聞﹑獨覺阿羅漢也有陀羅尼,可是沒有陀羅尼資糧正行。菩薩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上才有「陀羅尼資糧正行」,例如佛在世說法時,有些阿羅漢弟子已得圓滿陀羅尼,對于佛所說的法絕不會忘記,之後,五﹑六百位阿羅漢集合起來,回憶佛說過的法,集結成經典。「陀羅尼」就像現代的電腦,不管放進什麼,它都能無誤的記住。當發願不忘失時,是發願獲得不忘陀羅尼。
佛宣說八萬四千法蘊,將其攝集起來,可分爲甘珠爾和丹珠爾,就是經藏和論藏。將八萬四千法蘊寫成經典,可能會有上千部之多。佛是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佛,八十歲圓寂,佛大約每十五年轉一次*輪,在四十五年間共轉了叁次*輪,佛說的話只有法而已,不像我們會講绮語,在佛身邊的眷屬衆阿羅漢們,用耳傾聽,心牢牢記住,佛圓寂後,阿羅漢們叁次結集,成爲八萬四千法蘊。真正聚集衆多徒衆說法的,只有叁*輪。在此之間,佛有時爲某位補特伽羅講經,例如《阿彌陀經》﹑《彌勒經》等,這些都不是聚衆而說的。聚集很多弟子講經的是叁*輪,所以佛在未圓寂前的四十五年中講了非常多的法,總攝起來有八萬四千法蘊。
佛陀的眷屬衆「阿羅漢們」都已得到圓滿的不忘陀羅尼,才能將佛說的法作結集,但是仍有一些不見了,故未全部留下來,因爲佛教曾出現大障礙,所以佛說的法蘊,並未齊全留下來。每次結集,都有障礙,例如佛經曾被火焚毀過,因此,現今的佛法並不齊全。
(16)「地資糧正行」的「地」是從初地到十地。「地資糧正行」直示:從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到續流最後際之間;間接闡示聲聞地﹑獨覺地。所有地道論著談到地建立,都是從此「地資糧正行」分出的。怎麼分出的?詳細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地資糧正行」時,會講到大乘﹑聲聞﹑獨覺的地道建立。
(17)「對治資糧正行」是了悟空性的大乘智。這也是從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到續流最後際之間。前面的「地資糧正行」,範圍極爲廣泛;「對治資糧正行」極難了悟。講解「對治資糧正行」時,必須解釋空性建立;講解「地資糧正行」時,必須解釋地道建立,所以《現觀莊嚴論》另辟篇幅,詳加解說十七資糧正行中的地資糧正行和對治資糧正行。
請看文,「悲及施等六,並修止觀道,及以雙運道,諸善權方便,智福與諸道,智福與諸道,陀羅尼十地,能對治當知,資糧行次第。」
《現觀莊嚴論》的廣釋「資糧正行」之偈是:「悲及施等六」的「悲」是(1)大悲資糧正行。「施等六」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是從(2)到(7)等六資糧正行。
「並修止觀道」的「止」是(8)奢摩他資糧正行。「觀」是(9)毗缽舍那資糧正行。
「及以雙運道」是(10)雙運道資糧正行。
「諸善權方便」是(11)善巧方便資糧正行。
「智福與諸道」的「智」是(12)智資糧正行。「福」是(13)福德資糧正行。「諸道」是(14)道資糧正行。
「陀羅尼十地」的「陀羅尼」是(15)陀羅尼資糧正行。「十地」是(16)地資糧正行,《現觀莊嚴論》的詞句,直示十地資糧正行,間接闡示聲聞﹑獨覺的地道建立。
「能對治當知,資糧行次第」的「能對治」是(17)對治資糧正行。「當知,資糧行次第」指應當了知「資糧正行」這句要配到前面的「悲﹑施…」等。藏文的最後一句應是「…當知次第」指十七種資糧正行的次第應當了知。
《現觀莊嚴論》講的這些資糧正行,都是我們的所應證﹑信仰處,現在在我們的心續沒有,甚至從大乘資糧道到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法下中品之間也沒有,因爲界限是從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起至相續最後際之間。雖然我們沒有這些,但仍有其隨順者,例如我們沒有大悲心,但有隨順的悲憫心:緣念受苦的有情時,心中會生起願其遠離痛苦之悲憫心;雖無無虛僞的大悲心,但有普通的悲憫心。
《現觀莊嚴論》講的資糧正行,現在在我們的心續沒有,但那些都是我們的所應證﹑信仰處﹑發願處;甚至大乘資糧道者﹑世第一法上品以下的加行道者也沒有。但是有隨順的資糧正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等修行。一般而言,修行時,以著爲饒益一切有情欲證佛果之意樂,即使只念一句「嗡瑪尼悲昧吽」,也是修行。修行並不是一定要大修行。所以,心想:爲饒益一切有情欲證佛果而念一句「嗡瑪尼悲昧吽」,也是修行,或者頂禮﹑持咒﹑發願等,也都是修行,更何況直接禅修能證佛果的修持。
「信仰處」指若對某位補特伽羅有信仰心,例如上師,若只思其功德,而不思過失,對他的信心會愈來愈增強。但若對貪愛的對境,一直想其功德(好處),貪心也會愈增強;若觀其過失,貪愛的心就會愈減弱。
同樣,菩薩之此修行次第建立,是至尊彌勒宣說的,至尊彌勒絕不說妄語,祂已如實了悟《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裏的隱義次第,才宣說《現觀莊嚴論》,故值得信任,是信仰處;此論若由其他補特伽羅宣說,或許不值得信任。但是至尊彌勒已如實了悟《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裏的隱義次第,才宣說《現觀莊嚴論》,祂已見正果,故不說妄語,宣說菩薩之此修行次第是值得我們信任,若思其功德,信心會愈來愈增強。對至尊彌勒宣說的修行次第清楚謹記在心,加以實修的菩薩,自然對祂的信仰心會愈來愈強,信心愈強,自己欲證佛果的欲求心也會愈強。所以,愈加思惟正士夫的功德,對正士夫的信心會愈增強,如言:「信心如母,一切白法之前行」,信心會使功德增長故。所以若有信心的話,即使發願,願力也會更強,修善行的力量也會更增。
請看文,「界限:從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資糧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到續流最後際之間。這是菩薩的功德,在佛地沒有。從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到續流最後際之間的一切道,都是資糧正行,因爲以廣大二資糧攝持,故比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更爲殊勝,能使己果「相智」生起。因此,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到續流最後際之間的一切道,不論方便分或智慧分,福德資糧或智慧資糧,皆是資糧正行所攝。
接著,「出生正行」是相智十法中的第十法,也是第四正行。
請看文,「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及出生」應該是「出生等」,爲什麼是「等」字?包含前面已講的九法,再加上「出生」,這些是代表佛相智的十法。
請看文,「無疑決定出生相智之清淨地瑜伽是出生正行之定義。」
「清淨地」是八地﹑九地﹑十地。「出生正行」只在有叁清淨地才有。決定出生相智無疑之叁清淨地菩薩瑜伽,就是出生正行。
請看文,「其中分八:j所爲之出生正行k平等性之出生正行l成辦有情義利之出生正行m無勵任運之的出生正行n超越常斷二邊之出生正行o證得叁乘義利之出生正行p一切相智性之出生正行q道有境之出生正行。」
「j所爲之出生正行和k平等性之出生正行」,是依叁清淨地的菩薩實修次第不同,而取不同名稱,實際上彼此並不相違。爲了成辦佛果﹑爲了成辦有情義利而修道,即成爲「所爲之出生正行」。「平等性之出生正行」是觀諸法無谛實成立平等性之道,即成爲「平等性之出生正行」。觀諸法無谛實成立之平等性而修道,是爲了成辦有情義利,故成爲「l成辦有情義利之出生正行」。
m「無勵任運之出生正行」,菩薩雖然已無粗品勵力,但仍有細品勵力,能毫無細品勵力﹑功德任運成辦的只有佛。證得八地以上的菩薩已斷粗品勵力,雖未斷盡執實種子,但已斷執實現行,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薩,修道時或饒益有情時,已無粗品勵力,故稱「無勵任運之出生正行」。
n「超越常斷二邊之出生正行」是證空性慧,了悟「雖谛實成立,但名言上有」之心,了悟無谛實成立,故超越(脫離)常邊;了悟諸法名言上有,故超越(脫離)斷邊;脫離常斷二邊。
o「證得叁乘義利之出生正行」的「證得」是成辦。已成辦叁乘義利之出生正行。
p「一切相智性之出生正行」是爲證得相智而修的出生正行。
q「道有境之出生正行」。
請看文,「所爲及平等,利有情無用,超二邊出生,證得相出生,一切相智性,道有境出生,當知此八種,是出生正行。」
《現觀莊嚴論》的偈頌中,「所爲」是第一(出生正行);「平等」是第二;「利有情」是第叁;「無用」是第四;「超二邊出生」是第五;「證得相出生」是第六;「一切相智性」是第七;「道有境出生」是第八。「當知此八種,是出生正行」以上是八種出生正行。
請看文,「界限:叁清淨地。」
出生正行的界限是叁清淨地(第八﹑九﹑十地)。
接著講「道智」,代表「道智」的有十一法。首先是「道智支分」,此含在「道智因﹑道智體性﹑道智果」叁者中。
請看文,「雲:令其隱暗等」。這是略示,其廣釋下將詳述。
請看文,「以道智之因﹑體性﹑果叁者任一攝持的大悲心所攝之殊勝功德,是道智支分之定義。其中,分五:」
「道智支分」有:道智因﹑道智體性﹑道智果。道智被此叁者任一攝…
《般若七十義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