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9▪P2

  ..續本文上一頁趣入正行﹑修道之趣入正行﹑無學道之趣入正行﹑殊勝道之趣入正行,也有像此約攝而講。總之,「見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見道的菩薩智。「修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修道的菩薩智。「無學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無學道的菩薩智,例如修持六度之趣入正行,可放在此「無學道之趣入正行」裏。「殊勝道之趣入正行」是修持殊勝道的菩薩智。

  (4)「慈等四無量心之趣入正行」是菩薩心續中的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的菩薩智。緣念無量有情生起願一切有情皆具足樂及樂因的心,即慈無量心。願一切有情皆遠離苦及苦因,即悲無量心。願一切有情皆離親﹑疏﹑愛﹑憎安住平等舍,即舍無量心。會産生親﹑疏的感覺,都因爲貪瞋的關系,因貪而親,因瞋而疏。願一切有情皆不離無苦之樂,即喜無量心。

  (5)「具足無所緣之趣入正行」是證空性慧。「無所緣」是所緣無谛實成立。大乘趣入正行之所緣無谛實成立。

  (6)「叁輪清淨之趣入正行」是證空性慧。叁輪空無谛實成立。就布施而言,叁輪是:施者﹑施物﹑受施者。例如要完成真正的財物布施,必須圓具布施之叁輪。所謂布施,是惠施心。由惠施心發起,透過布施物,施予受施者,此叁稱爲叁輪。名言上,稱此叁者爲施者﹑施物﹑受施者;實際上,此叁者的安立處上,是尋找不到此叁者,勝義上都一樣是無谛實成立,這就是叁輪清淨之趣入正行。

  (7)「所爲事之趣入正行」可分爲二:一是佛所爲事之趣入正行,一是他者所爲事之趣入正行。前者是爲證佛果而趣入修持的正行,後者是爲其余有情而趣入修持的正行。

  (8)「六神通之趣入正行」,六神通先前已解說了。

  (9)「唯一切相智之趣入正行」,「唯」是唯有﹑只有之意;「一切相智」是相智﹑遍智。

  請看《現觀莊嚴論》的偈頌:「靜慮無色定,施等道慈等,成就無所得,叁輪善清淨,所爲及六通,于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當知升大乘。

  「靜慮無色定」的「靜慮」是色界,「無色」是無色界,是「色無色界之趣入正行」。這偈的後面「…趣入正行」可套用到每個上,例如:施等趣入正行,道等趣入正行…。「施等」,是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道等」見道﹑修道﹑無學道﹑特殊道之趣入正行。「慈等」四無量心之趣入正行。「成就無所得」具足無所緣之趣入正行。「叁輪善清淨」叁輪清淨之趣入正行。「所爲」所爲事之趣入正行。「六通」六神通之趣入正行。「于一切相智」一切相智之趣入正行。「能趣入正行」套到本偈中的每一個。「當知升大乘」的「升」是登上,依趣入正行之修行,大乘道輾轉增長,如登山般由下下道漸登上上道,最後抵達「佛地」,趣入正行能輾轉增長晉升佛地。由修持資糧道漸登加行道,由加行道漸登見道,由見道漸登修道,由修道漸登無學道,最後抵達「佛地」,晉升大乘。

  請看文,「界限:從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趣入正行之界限從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續流最後際,資糧道沒有趣入正行。

  趣入正行的略示﹑廣說已講解完畢。略示是「趣入事及」,廣說是「靜慮無色定,…當知升大乘。」

  「資糧正行」也有略示﹑廣說。之前講「發心」等時,雖然沒有特別提到略示﹑廣說,其實都有此二。例如「發心」,先引述《現觀莊嚴論》的「發心與…」,最後再引「如地金月火…」,先引的是略示,之後講解定義﹑區分等即是廣說。略示與廣說中,略示是將《現觀莊嚴論》的偈頌摘錄下來,例如第七偈「諸所緣所爲,甲铠趣入事,資糧及出生…」中的「資糧」﹑「出生」等,是略示。

  「資糧正行」的內容最廣泛。其中包括:地資糧﹑菩薩十地。

  請看文,「雲:資糧」,這是略示。

  請看文,「廣大二資糧攝持而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能生自果大菩提之菩薩瑜伽,即資糧正行之定義。

  「資糧」是福德與智慧二資糧。二資糧如何成爲廣大?要以大悲心和菩提心攝持,才能成爲廣大,例如布施時,若以大悲心﹑菩提心攝持,則此布施將成爲廣大布施,否則如聲聞﹑獨覺衆很狹隘。因此,若以大悲心﹑菩提心攝持,而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將成爲廣大福德資糧;若以大悲心﹑菩提心攝持的證空性慧,將成爲廣大智慧資糧:不以大悲心﹑菩提心攝持的證空性慧,不能成爲廣大智慧資糧。所謂「攝持」是助力﹑協助之意。

  大乘加行道分爲四階位:暖﹑頂﹑忍﹑世第一法,每個都分爲大中小叁品,共有十二品。由廣大二資糧攝持而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依之能生(獲得)自果大菩提(佛果)之菩薩瑜伽,就是資糧正行的定義。「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除去大乘加行道的暖﹑頂﹑忍,資糧正行只有世第一法大品以上,第二剎那將晉登見道。

  資糧正行是以廣大福德資糧和廣大智慧資糧爲助力。資糧正行之最低界限是世第一法大品,因此,勝出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依「資糧正行」能生自果「大菩提」,似此之菩薩瑜伽即是資糧正行。

  證空慧怎麼協助菩提心?例如有些聲聞﹑獨覺衆雖有證空慧,但證空慧主要斷除執實,執實主要會阻礙證得佛果,不會阻礙證得解脫;聲聞﹑獨覺衆的主要目標不是證得佛果而是解脫,不須要破除執實,因此,證空慧對他們而言沒有大用處。可是菩薩發誓爲饒益一切有情求證佛果,而證空慧的作用是去除證得佛果的障礙,所以,菩薩發起菩提心致力求證佛果時,證空慧自然會斷除證得佛果的障礙。例如:某人要去臺北,有人答應要幫此人去除路上的障礙,當前者在前往臺北的路上,後者一定會忙著一路幫他去除障礙;同樣,菩薩欲前往佛果,故證空慧就像後者,會努力爲他去除證得佛果的障礙,菩薩的菩提心愈強,證空慧協助去除障礙的力量也自然會愈強。

  請看文,「其中分爲十七:大悲資糧正行﹑布施資糧正行﹑持戒資糧正行﹑忍辱資糧正行﹑精進資糧正行﹑靜慮資糧正行﹑般若資糧正行﹑奢摩它資糧正行﹑毗缽舍那資糧正行﹑雙運道資糧正行﹑善巧方便資糧正行﹑智資糧正行﹑福德資糧正行﹑道資糧正行﹑陀羅尼資糧正行﹑地資糧正行﹑對治資糧正行。

  (1)「大悲資糧正行」是大悲心本身。加行道世第一法中品以下的大悲心都不是大悲資糧正行,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以上的大悲心才是大悲資糧正行。

  大乘見道﹑修道者及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者心續中的布施是布施資糧正行;同樣,其心續中的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道,分別是布施資糧正行﹑持戒資糧正行﹑忍辱資糧正行﹑精進資糧正行﹑精進資糧正行﹑靜慮資糧正行﹑般若資糧正行﹑奢摩他資糧正行﹑毗缽舍那資糧正行﹑雙運道資糧正行。總之,大悲資糧正行就是大悲心,布施資糧正行就是布施,持戒資糧正行就是持戒,忍辱資糧正行就是忍辱,精進資糧正行就是精進,靜慮資糧正行就是靜慮,般若資糧正行就是般若,奢摩他資糧正行就是奢摩他,毗缽舍那資糧正行就是毗婆舍那,雙運道資糧正行就是大乘見道﹑修道者及加行道世第一法大品者心續中的止觀雙運道。

  (2)「布施資糧正行」即布施。施予身﹑受用﹑叁世善根之惠施心(思),就是布施。有身軀的布施﹑財物的布施﹑善根的布施…等,布施主要指施予的心,如果修持施予身軀的心,就是身軀的布施,修持施予財物的心,就是財物的布施,修持將自己叁世累積的善根施予他人,就是善根的布施。

  (3)「持戒資糧正行」就是持戒,持守不造十惡業之思,就是持戒。持守之思是持戒的定義。

  (4)「忍辱資糧正行」就是忍辱。自心不被對方擾亂,不嗔恚對方,就是忍辱。修忍辱是針對著對方修的,不是對著自己修的。對方起瞋恚故,身語意叁門造作一些行爲,自心于對方無不高興,也不被幹擾,就是忍辱。若對方未造作任何行爲,自心甯靜不被擾亂,就不是忍辱。

  (5)「精進資糧正行」就是精進,好樂于善法的心。勤奮不是精進,例如:某人很努力的蓋房子,這不是精進。精進必須與善法有關。

  (6)「靜慮資糧正行」就是心專注一境的叁摩地。

  (7)「般若資糧正行」就是于對境一一觀察的慧。

  若以菩提心攝持而行布施﹑持戒…等,就成爲六度的修行。未以菩提心攝持而行,則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8)「奢摩他資糧正行」。

  (9)「毗缽舍那資糧正行」。

  (10)「止觀雙運資糧正行」。

  (11)「善巧方便資糧正行」是成辦佛果的善巧方法,是菩提心。

  (12)「智資糧正行」是證空性慧,是智慧資糧。

  (13)「福德資糧正行」是方便分,從布施到精進之間都含在內,靜慮﹑般若除外,大悲心和菩提心也含在內,身語的善業都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沒有身語的善業。

  問:第八義中的第叁項,何謂特殊道?

  答:「特殊道」是後得位。發心時,講到十地有無間道﹑解脫道﹑以及特殊道,特殊道是十地的後得位,菩薩的22種發心中,從第15到第19個都是特殊道所攝。十地的無間道﹑解脫道﹑特殊道,就是十地的加行﹑正行﹑後得。

  修道主要要斷除道的違逆品,大乘道的違逆品是執實種子的習氣,無間道是直接對治﹑斷除違逆品,但未斷盡;解脫道是斷盡者;斷盡違逆品後,後得位能使道更進步,使道更爲殊勝,故于後得位積聚福德資糧,往上進升,使所修之道更爲殊勝。例如:要斷除遍計執實,大乘見道無間道時傷害遍計執實,解脫道時將其正斷盡,爲斷俱生執實,故于後得位時積聚福德資糧。因此後得位稱爲特殊道。

  問:第五義「諸所緣及」中分類的第4項「世間者的五蘊」與第6項「有漏五近取蘊」,二者有何區別?

  答:「世間者的五蘊」在凡夫的心續中才會有,「有漏五近取蘊」,有漏是煩惱,由業煩惱而得的五蘊,這二者不相違,有相符事,聖者的心續也會有。世間者的五蘊唯凡夫才有。有漏五近取蘊凡夫﹑聖者皆有。

  「世間者的五蘊」與「有漏五近取蘊」二者有相符者;例如,小乘的聲聞﹑獨覺聖者,尚未證得阿羅漢果前,依然會有隨著業﹑煩惱而得五蘊,無論投生到上二界或欲界都一樣,仍會有隨業﹑煩惱而得有漏近取五蘊,但並不是所有聖者心續中的蘊都是隨業﹑煩惱而得的,有許多是聖者由修道的善根力得的。聖者心續中有「有漏近取五蘊」嗎?有。但並不是所有聖者心續中的蘊都是「有漏近取五蘊」,因爲其心續中有證空慧﹑證無我慧﹑出離心…等,這些並不是隨著煩惱而得的有漏蘊,而是由修道的善根力得的。

  

《般若七十義 9》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