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9

  

《般若七十義09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2/6

  「相智十法」中有四正行,都是菩薩智。現在講到「铠甲正行」,這是菩薩的修行。一般雖有六度,但實際有十度,只是約攝爲六度而已。十度中的布施度是初地菩薩的主修,持戒度是第二地菩薩的主修,第十地菩薩以智度爲主修。

  資糧道行者也有修六度,每一度都圓具六度;以修布施度而言,布施度中圓具六度,資糧道行者的欲修布施度的欲求心是非常廣大的意樂,因爲要以一度的修行含蓋六度故,以此意樂攝持之菩薩智作爲助力的修行,就是铠甲正行。

  布施時,必須絲毫不傷有情,否則持戒將失壞,例如殺害某個有情將其肉給予其他有情,這雖然是布施,可是持戒已失壞,布施雖然能得受用,但因爲持戒失壞故,有墮入惡道的危險;或者偷竊有錢人的財物給予其他窮人,這雖然是布施,可是持戒也是失壞了,這種布施是最差勁的布施。所以菩薩布施時,絕不傷害他人的性命﹑財物﹑名聲…等,以此方式布施,也具足持戒,故稱布施之持戒。

  例如身體造善,語言卻造惡,就是不行的,身語雖然不同,但都是同一補特伽羅的心相續所攝。又若身體作頂禮,口作禮贊,可是心懷邪惡﹑不善的意樂,這也是不可以。所以造善根時,身語意絕對不可傷害他人,否則,一邊造善業,一邊傷害他人,所造的善與惡將混雜一起。

  至于微細的業果道理建立,《緣起論》﹑《十地經》﹑《稻稈經》中都有提到。此所說的「戒」不是沙彌和比丘戒,是斷十惡業戒。「布施得受用,持戒得人天」,造善業﹑布施時若不守戒,感得布施的受用時,會因爲戒失壞而投生爲龍類,龍王的財物受用非常大,這都是它本身過去世布施的果報,不是別人給它的,但因爲布施時沒有守戒,因而感得龍身的異熟果;又例如一些有錢人家裏的狗,主人給這只狗好的衣服穿,好的食物吃,還給它戴了很多裝飾品。裝飾品根本不是畜生戴的,應該是人天享用的裝飾品,這是預享來世的福報,預先借債了。但它這世的衣食享用,都是過去世布施的果報。

  如果布施時不修忍辱,例如有些人心懷好意作布施時,接受布施的對方態度不佳,布施的人因而生氣,若起瞋恚,就是布施時沒有忍辱。守戒主要是約束﹑斷除身語的惡行,忍辱是以心修持的。雖然布施得財富,持戒得人天果報,但是無忍辱,將是醜陋因,讓人不想多看一眼;修忍辱的不共果報是相貌莊嚴。

  若無精進,即使作布施,也無法成爲佛法,精進是好樂于善之思,若無此思,雖作布施,但就像開玩笑﹑玩遊戲般,不成爲佛法。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時,即修善行時,心專注而作就是靜慮。若修布施等善行時,心渙散到外境,不能內斂專注,就是無靜慮。若有靜慮,作任何善行都能很投入專注。

  最殊勝之慧(般若),是證空性慧。般若度未必是證空性慧,但必須以證空性慧爲助力。例如,可否趣入對境﹑工作可不可做﹑做後結果如何﹑所應斷可否斷除等,都是由慧作觀察抉擇。菩薩修六度時,每一度都含蓋六度,例如主修布施時含蓋各度而修,如此將能如願而行。但我們修行時,似乎是修一個,丟一個,都湊不起來。總之,若想證得佛果必須全部具足,只修一分無法證得佛果。

  上一堂已提到铠甲(正行)的定義:「布施等各度中,每一度都圓攝六度,以此而修的廣大欲求意樂攝持的菩薩瑜伽,即是铠甲(正行)之定義,彼與菩薩智同義。」

  請看文,「其中分爲叁十六:布施之六铠甲正行﹑持戒之六铠甲正行﹑忍辱之六铠甲正行﹑精進之六铠甲正行﹑靜慮之六铠甲正行﹑智慧之六铠甲正行。

  布施之六铠甲正行,是:布施之布施﹑布施之持戒﹑布施之忍辱﹑布施之精進﹑布施之靜慮﹑布施之智慧等。例如「布施之布施」,布施又分爲四:財施﹑法施﹑慈施﹑庇護施(無畏施)。「財施」是惠施財物的布施;對境若是往下一般的凡夫,則是下施;往上特殊對境,則是上供。財施時,若兼具法施﹑慈施﹑庇護施,則是「布施之布施」;又若有持戒則是「布施之持戒」;若有忍辱則是「布施之忍辱」,其它依次如:布施之精進﹑布施之靜慮﹑布施之智慧…等。所以,配合布施的铠甲正行有六種,這是主修布施,其余附帶修的。同樣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也都有六種铠甲正行,一共有叁十六種。

  請看《現觀莊嚴論》的詞句:「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布施等度各攝施等六度,铠甲正行共有六組六度,共叁十六。铠甲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铠甲正行與菩薩智同義,菩薩智與圓滿一切相加行也是同義。铠甲正行與菩薩智既然是同義,菩薩智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铠甲正行的界限也是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

  請看文,「雲:趣入事及』」

  這是「趣入正行」。《現觀莊嚴論》中有略示與廣說二者,例如,「雲:铠甲」是略示,「由彼等別別…」是廣說;或如「雲:發心與…」是略示,「如地金月火…」是廣說。此「雲:趣入事及…」是略示,下面的「靜慮無色定…」是廣說。

  簡單而言,铠甲正行是六度的修持,首先發起菩提心,受菩薩戒之後,學習菩薩行,學六度行。修持一度時,要含蓋六度而修。我們的修行,雖然談不上「度」,可是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要真正稱得上「度」的修行,必須有真正的大悲心﹑菩提心攝持。聲聞﹑獨覺衆,他們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可是沒有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等的修行。未入道者也是一樣,他們雖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卻沒有「度」的修行。無論修任何善行,雖然不是六度的修行,卻可攝于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修行中。總之,做任何善行時,絕對不可善惡混雜。

  「铠甲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铠甲正行與圓滿一切相加行是同義,圓滿一切相加行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趣入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續流最後際,不可立爲從資糧道起。頂加行是從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續流最後際,趣入正行與頂加行是同義。另外,漸次加行﹑剎那加行二者不與資糧和出生正行同義,必須另外說明。

  請看文,「于一切大乘因果法,隨其種類,加行以精進爲主而修持之菩薩瑜伽,彼乃趣入正行之定義。

  于大乘因果任一法,或于大乘因,或于大乘果,隨其種類,加行以精進爲主而修持之菩薩瑜伽,就是趣入正行。加行雖有各式各類的,但是趣入正行是以精進爲主的修持,修持什麼?大乘因果法。加行是前行,有身語意等各類的加行,但是趣入正行是以精進爲主的加行。就菩提心而言,是以爲饒益一切有情求證佛果爲主要修行,加行是大悲心。趣入正行是于大乘因果任一法,加行以精進爲主而修持之菩薩瑜伽(菩薩智)。

  六度的修行是「果位」的修行。「度﹑波羅蜜多」是果位﹑是佛,般若波羅密多和相智同義。此是以自續派的角度作解說,自續派認爲菩薩的六度修行是果位的修行,他們認爲六度只有佛才有,菩薩沒有;菩薩雖然沒有六「度」的修行,可是有布施…等六種修行,因爲「度」是菩薩修道的究竟所應證,所以現的修行是果位的修行;其他如禅修大悲心﹑菩提心等,都是因位的修行。

  佛地有「四遍淨」,對此波羅蜜多乘(顯教)認爲「有學位」時沒有與佛地的「四遍淨」行相隨順之道,但無上密咒乘認爲有,然而無論顯密都有果位的修行。

  若問顯密的差別爲何?現有修「隨順佛地四遍淨行相之道」即是密咒乘,四續部中皆有;現沒有修「隨順佛地四遍淨行相之道」,但有修慈悲﹑菩提心的,即是波羅蜜多乘(顯教)。

  「趣入事」,若予以區分,有九種:

  請看文,「其中分爲九:j色無色之趣入正行﹑k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l見道修道無學道特別道之趣入正行﹑m慈等四無量心之趣入正行﹑n具足無所緣之趣入正行﹑o叁輪清淨之趣入正行﹑p所爲事之趣入正行﹑q六神通之趣入正行﹑r唯一切相智之趣入正行。

  (1)「色﹑無色界之趣入正行」是成爲大乘體性的色﹑無色界的根本定。一般而言,無論是入未入道﹑聲聞﹑獨覺﹑甚至外道者通通會有「色界根本定」。此,「色﹑無色界之趣入正行」是成爲大乘體性的色界四禅天根本定﹑無色界四處根本定。菩薩心續中的色界四禅天根本定已成爲大乘體性的正行,菩薩心續中的無色界四處根本定也已成爲大乘體性的正行。

  (2)「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是菩薩心續中的布施等六度修行的正行。前面講到铠甲正行是從大乘資糧道到續流最後際;趣入正行是從大乘加行道暖位到相續最後際。趣入正行階段,菩薩積極修持布施等六度,故成爲「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

  至于布施等六度之趣入正行與前面的布施等六度的铠甲正行,二者有何區別?二者沒有差別,凡是趣入正行一定被铠甲正行周遍,頂加行也一定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因爲铠甲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到續流最後際,而趣入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加行道暖位到相續最後際,所以後者被前者周遍,甚至資糧正行﹑出生正行也都包含在铠甲正行裏。

  铠甲正行是布施等各度中,每一度都圓攝六度,以此而修的廣大欲求意樂攝持的菩薩瑜伽,這當中已含有趣入正行。趣入正行是于大乘因果任一法,加行以精進爲主而修持之菩薩瑜伽,這當中已含有加行道以上的铠甲正行。大乘資糧道的铠甲正行不是趣入正行,但趣入正行包含在铠甲正行中。

  (3)「見道﹑修道﹑無學道﹑特殊道之趣入正行」有的論著將它分成見道之…

《般若七十義 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