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五眼六通德,見道並修道,應知此即是,十教授體性。」
其中的「修行」是第一種「修行本身體性之教授」。《現觀莊嚴論》的偈中只有「修行」這句話,要知道它的內容,就要尋找經典和釋論所說的內容,當兩者配合一起看時,可了解到這當中含蓋了「二谛」的完整建立。
「諸谛」是指四谛,是第二種「傳授所緣境四谛之教授」。「佛陀等叁寶」的「等」字含蓋佛陀之外的法寶及僧寶,是第叁種「傳授所依叁寶之教授」。「不耽著不疲」闡示二種精進之教授,是「傳授無耽著精進之教授」以及「傳授完全不疲憊精進之教授」。「周遍攝持道」是「傳授完全攝持完整道精進之教授」。
「五眼」是傳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等五眼之教授。「六通德」是傳授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世隨念通﹑天眼通﹑漏盡通等六神通之教授。「見道並修道」的「見道」是傳授見道之教授;「並修道」是傳授修道之教授。「應知此即是,十教授體性」這二句把這些總攝起來說明,共有十種教授。《現觀莊嚴論》的這二偈含攝十種教授,其實這十種教授的內容非常廣泛,彌勒菩薩講到這十種教授時,卻把它總攝在兩偈中講。
請看文,「界限:從未入道至佛地之間。」
這界限與前面的「經教波羅蜜多」的界限一樣。前面講到波羅蜜多分爲:經教波羅蜜多﹑道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自性波羅蜜多中,其中的經教波羅蜜多的界限是從未入道至佛地之間,與此「教授」的界限一樣。經教波羅蜜多都是大乘語,大乘教授也是大乘語,因此,二者相同。
「大乘教授與小乘教授」意思是:大乘語與小乘語;也是:大乘經典與小乘經典。大乘語和小乘語﹑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大乘教授和小乘教授,是如何區分的?是不是依著宣說者是大小乘作區分?不是。宣說者是小乘者他宣說之法都是小乘語嗎?不是。若向面對的所化機宣說的內容,是闡示小乘補特伽羅的修行道次第的話,不論宣說者是大乘或小乘者,他所宣說的就是小乘教授。例如,佛本身是大乘補特伽羅﹑大乘阿羅漢,可是祂說的第一*輪是小乘語。若問:佛是大乘者,祂說的語應該是大乘語啊,爲什麼是小乘語呢?未必是大乘語。佛本身是大乘補特伽羅﹑大乘阿羅漢,但是佛初轉*輪時的特別所化機是小乘者,所以初轉*輪主要是開示小乘的修行道次第,因此成爲小乘語。
又例如,《心經》裏有問詞﹑有答詞,所有的提問是舍利弗提的,所有的回答是聖者觀世音答的,他們一問一答後,佛才從空性禅定中出定,贊許他們說:「善哉!善哉!」加以隨喜。其中,佛雖沒有實際說法,可是《心經》仍然被列爲大乘不共經典,舍利弗雖然是小乘阿羅漢,但《心經》裏的每一句都成爲大乘不共語。
至此,已將「發心﹑教授」講解完畢,接下來講「四抉擇分」。
請看文,「雲:『四抉擇分』」
這是《現觀莊嚴論》的本頌。「四抉擇分」指加行道。資糧道之後證得的加行道。加行道分爲四:暖﹑頂﹑忍﹑世第一法。
前面講了「發心」,發菩提心入了資糧道的菩薩,在資糧道時,爲了達成發心的欲求事(發心的所應得),聞思教授,依著聞思教授而得到加行道。
「加行道」是什麼呢?順解脫分與資糧道是同義異名,順抉擇分與加行道是同義異名。順抉擇分是在資糧道圓滿後成辦,在加行道未生起前,順抉擇分乃介于順解脫分與谛現觀(與見道同義)之間的現觀,是隨順「谛現觀」之大乘世間道。
請看文,「住于『順解脫分』圓滿後生起的現觀種類,而且是隨順『谛現觀』之大乘世間道」,即大乘加行道之定義。」
大乘加行道與大乘順抉擇分是同義。大乘加行道在大乘資糧道之後,它是朝向見道,所以稱爲「隨順谛現觀(見道)」。大乘世間道和大乘凡夫道一樣。大乘出世間道,就是大乘聖者道。大乘加行道是大乘凡夫道。順抉擇分﹑加行道﹑順抉擇支分都是同義。簡單而言,大乘加行道是在大乘資糧道之後,將隨順生起大乘見道,朝向生起見道,是介于大乘資糧道之後﹑生起大乘見道之前的大乘世間道﹑大乘凡夫道。
請看文,「分爲四: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
這樣的區分是就一位補特伽羅在心續中生起的次第而分的。首先生起「暖」,增長後轉爲「頂」的性質,增長後轉爲「忍」的性質,再增長後轉爲「世第一法」的性質。「世第一法」是凡夫善法中的第一名﹑最殊勝者,再往上更進步的話,就成爲聖者。
一般而言,加行道有十二品:暖位有叁品﹑頂位有叁品﹑忍位有叁品﹑世第一法有叁品,共十二品,資糧道也可分小中大叁品,所以資糧道與加行道共有十五品。在彼二道階段中,圓滿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就是在資糧道與加行道中圓滿第一大阿僧祇劫資糧,因此需要很長的時間。
請看文,「界限:唯大乘加行道。」
界限當然只有大乘加行道而已,不可安立在資糧道﹑見道。
請看文,「雲:『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
在這段會談到正行之所依「自性住種性」。「自性住種性」分爲二類:一類是一般說的「自性住種性」,一類是「大乘正行所依之自性住種性」。一般所說的「自性住種性」在一切有情心續中皆有,而「大乘正行所依之自性住種性」則唯于菩薩心續中有。
「自性住種性」雖然遍及一切有情的心續,但有情的心分爲顛倒心與無顛倒心,在無顛倒心上的法性自性(法性)﹑空性自性(空性),就稱爲「自性住種性」。
請看文,「既是菩薩心續之法性,亦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之同分,即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之定義。」
「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是大乘正行者心續中的空性﹑法性之自性。「大乘正行」是大乘智﹑菩薩智。「正行」是世俗谛和勝義谛。「大乘正行所依」指大乘正行﹑大乘智。大乘正行者心續上的空性就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在誰的心續有呢?它只在大乘正行者的心續有,我們都沒有。
總之,「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是「菩薩心續中的空性﹑法性,也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之同分」,需要兩種條件:j菩薩心續中的法性﹑k依處是大乘正行,因爲菩薩也有顛倒心(煩惱),這是不可以依的。雖然是菩薩心續中的法性,但若依處不是大乘正行,而是顛倒心(煩惱)的話,那麼菩薩心續中的法性將無用處,因爲不堪爲自性住種性。
所以,「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基本是菩薩心續中的空性,又是大乘正行所依(大乘智之所依),彼此互依,如瓶和瓶上的空性,二者互依。總之,「大乘正行」上的空性,就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因爲大乘正行被菩薩心續攝持故。
例如,我們的心有正的﹑也有顛倒的煩惱品,在我們的無顛倒心上的空性,正是「自性住種性」;而貪等顛倒心上的空性,雖是我們心上的空性,卻不是「自性住種性」,爲什麼?因爲心續中有自性住種性的補特伽羅是堪能解脫﹑堪能成佛的關系。自性住種性所依的「心」,在將來成佛時,就轉成「智慧法身」;「心上的法性」將轉成「自性法身」,一起轉變。而顛倒心不能轉成智慧法身,因此顛倒心上的空性也不能轉成自性法身,因此不是「自性住種性」。
菩薩,只要在尚未證得聖位之前,都和我們一樣,心續中還是有貪﹑瞋﹑我慢…等煩惱,但不強烈,得到聖位後就無嗔恚了,這些煩惱心上的空性不是「自性住種性」,因爲貪等煩惱無法轉成智慧法身的關系;「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是菩薩心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證空慧﹑欲脫心﹑皈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六神通…等,都是「大乘正行」,這些心上的空性就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在未來將轉成「自性法身」,而自性住種性之依處「心」就轉成「智慧法身」。
佛沒有「自性住種性」,有情才有「自性住種性」,因爲成佛時,「自性住種性」所依的心堪成智慧法身,而佛早已成就智慧法身了;「自性住種性」所依的心上的空性堪轉成自性法身,而佛早已成就自性法身了,因此佛無「自性住種性」。
「雲: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這是《現觀莊嚴論》的本頌。「既是菩薩心續中的法性(空性),亦是大乘正行真正所依處之同分,彼即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之定義。」
請看文:「其中,所依法有十叁正行,其法性亦有十叁,正行亦有十叁。」(格西說藏文的「能依」應更正爲「所依」)
有十叁正行,因此法性亦有十叁,「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性」本身的所依法有十叁大乘正行,能依的「自性住種性」亦有十叁。
十叁種正行如下,先講「六證法」:
請看文,「(1)~(4)大乘四順抉擇分」是大乘四順抉擇分:暖﹑頂﹑忍﹑世第一法。「(5)~(6)大乘見道﹑修道二。此六者即六證法。」六證法是六正行,六證法上有六法性。「(7)對治正行」是無間道。「(8)能斷正行」是解脫道。「(9)永盡彼等正行」是後得智。「(10)慧悲等的正行」的「慧」是證空慧,「悲」是大悲心。「(11)不共弟子之菩薩正行」的「弟子」是聲聞;「麟喻」是獨覺。這是與聲聞不共的菩薩正行。「(12)依次利他的正行」是想爲他依次開示增上生﹑決定勝的欲求。「(13)智無功用轉的正行」,是證第八地時,不論是證空性智﹑根本智﹑欲得圓滿菩提之智﹑緣念有情成爲大悲體性之智,能毫無粗品功用﹑任運趣入對境的正行。「智」就是「道」。證第八地時,不論是禅修空性﹑菩提心﹑大悲心,一切所作皆無粗品功用,但仍有細品功用。
一般,證得第八地時,已斷除執實現行以及粗品功用,只有成佛時才能斷除執實種子習氣,斷除執實種子習氣者一定是佛。完全斷盡粗品﹑細品功…
《般若七十義 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