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6▪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偈頌中沒有提到,在《明義疏》裏有提到。《現觀莊嚴論》的偈頌中沒有直接提到,但意義上是具足的。

  1﹑「傳授大乘教授」,爲使已證的功德不退轉﹑輾轉增長的緣故,傳授的種種修行內容﹑修行教授。

  2﹑「隨示大乘教授」,爲使未證的功德能證得的緣故,傳授的種種修行內容﹑修行教授。

  總之,功德有二類,一類是未得令得的功德,一類是已得令增長的功德。尚未獲得的功德,佛爲使獲得故,開示取舍要訣,使起精進獲得;已獲得的功德,爲使不退轉故,開示取舍要訣,令展轉增長。例如:菩薩資糧道者,他已獲得的功德是資糧道,未獲得的功德是加行道以上的功德,爲獲得故,必須使自心相續的資糧道功德增長才能獲得,而不是將已獲得的資糧道功德擺在一邊,另外尋求加行道﹑見道等功德。同樣地,第十地菩薩尚未證得的功德是佛果,十地以下的功德已都獲得了,爲了證得佛果故,必須使自心相續中的十地智增長才能證得。所以,爲使證得尚未證得的功德而宣講的教授,就稱爲「隨示大乘教授」。

  又例如,想要禅修證得先前未曾證得的功德,那就必須要讓自己心相續中的善心﹑無顛倒的心…等增長進步,如此,才能獲得新的功德:而不是將自己心相續中的善心﹑無顛倒的心…等,把它擺在一邊,另尋新的功德。這是未得令得。

  「由傳授軌理門,分十:

  如果由傳授軌理門或由所诠(所诠就是開示的內容)的傳授方法區分的話,共有十。此中,有的是傳授叁寶的教授,有的是傳授四谛的教授,有的是傳授二谛的教授,以及其它的增勝功德等的教授。

  诠說內容時,開示的方法,有先講因﹑後講果的方式;也有以修行次第的先後作開示;也有以其它理由,例如以了解的次第開示的。《現觀莊嚴論》開示的方法,有的是以修行次第開示,有的是以因果方式開示,有的是以了解次第開示。

  《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內容,雖然從依止善知識軌理起,到最後的無學雙運之間,整個內容都有開示,但不是依著修行次第作開示;而《菩提道次第廣論》就不是這樣了,它是依著修行次第開示的,所說的內容都不離《現觀莊嚴論》所說的內容,因爲是配合修行次第說的﹑是以調心次第解說的緣故,所以較易實修,其實所說的內容都不離《現觀莊嚴論》的內容。

  在座各位大多都有學過《菩提道次第廣論》,除了「毗缽舍那」比較不懂以外,其它大概都已了解;《現觀莊嚴論》裏所講的「八事」,若把它細分有「七十義」。「七十義」裏的第一義「發心」是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上士道講的,它是上士道主要所诠內容。「七十義」裏的第二義「教授」,是在《廣論》一開始的聽聞軌理就講到的,最初應該聽聞經論﹑中間應該作思惟等,引述《聽聞集》講到很多聽聞的利益,解釋到若欲修道必先聽聞經論,這樣看來,若欲證得發心的所應證「圓滿菩提」,必須聽聞開示能證圓滿菩提的「教授」。這樣,「七十義」的內容,豈不就顯現出《廣論》所講的次第來了嘛!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開頭時講到:「總此教授,及世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這部論主要是根據彌勒菩薩寫的《現觀莊嚴論》,除此之外,也引述寂天菩薩寫的《入行論》﹑阿底峽尊者寫的《道燈論》,以這些爲莊嚴而宣說;另外,宗喀巴大師親見文殊菩薩,從文殊菩薩或得到很多不共的教授。宗喀巴大師就以這些教授爲莊嚴,又加上自己的修證,全都放到《廣論》裏;因此,《廣論》的內容變得非常廣泛。

  大乘教授是開示能證得大乘發心所應證(圓滿菩提)的方便。由開示的方法,可分爲十:

  1﹑「傳授修行本身體性之教授」:是指無倒傳授﹑無倒開示大乘修行(大乘道)本身體性的教授。「修行」主要是指了悟二谛(世俗谛和勝義谛)之智或大乘道。無倒開示大乘道體性的教授就是修行本身體性之教授。這裏的「修行」是以了悟二谛爲對境的大乘道。要怎麼知道呢?只從這裏是看不出的,在《現觀莊嚴論》的廣釋(大釋疏)裏就有引述《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經文,也有引述《現觀莊嚴論》的偈頌,也引述《明義釋》裏的文句,例如,22種發心在《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裏的內容,《現觀莊嚴論》﹑《明義釋》裏的內容,我們都可以找到。如果配合這些內容來解釋,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第一種教授在《般若經》裏是怎麼提到的呢?《般若經》說:大乘修行是極爲殊勝的修行,它的一分功德就遠勝于聲聞阿羅漢中根器最勝之舍利弗﹑目犍連累劫修持證空慧所獲得的功德,原因是:菩薩修行是爲了量等虛空的有情,而聲聞阿羅漢累劫修持證空慧是爲了一己之利而已。這是《般若經》講到大乘教授時所說的意思。

  所以,「傳授修行本身體性之教授」,主要是講二谛的教授。若聞思《現觀莊嚴論》的話,世俗谛和勝義谛,二谛是什麼地方談到呢?就在「教授」裏談到。在《廣論》的毗缽舍那也有詳細談到二谛,也是引述《現觀莊嚴論》裏的詞句。

  2﹑「傳授所緣境四谛之教授」:大乘修行本身的所緣境就是四谛。因此有關于四谛的建立是在這教授裏作開示的。在廣釋裏,就講的非常詳細,也引述《般若經》的經文,也引述《現觀莊嚴論》的詞句。寺院裏的「現觀班」,當辯論第二教授「四谛」時,要辯好幾月。

  所以,有無倒闡示苦集滅道四谛的教授。四谛*輪是不是教授呢?是教授,可是它不是大乘的教授,它是劣乘的教授。《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裏提到的四谛,才是大乘教授的「所緣境四谛之教授」。

  3﹑「傳授所依叁寶之教授」:大乘正行之所依是叁寶,依于叁寶而修行故。叁寶就是佛法僧叁寶。這又稱爲「叁皈依之教授」。《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藏文只有十八頁而已,可是在寺院裏要學習六年,爲什麼要學習六年?例如,「四谛」在《現觀莊嚴論》裏,只有簡單提到「諸谛」而已,諸谛就是二谛﹑四谛,學到這裏時,就要去找注解﹑經文在哪裏說到,然後再配合起來學習,因此就很耗費時間,經年累月地,花費很多時間學習。總之,《現觀莊嚴論》只有十八頁,可是在寺院裏的聞思學習就要經過六年。

  例如,《現觀莊嚴論》裏講到「修行及諸谛」,這麼一句的意義,需要把它找出來,那就要找出二谛的經文在哪邊,又要找出它的注解來看,這就變成很多要學習的。所以,辯論時,單是一句「修行」,就要辯論一個月。單就「諸谛」這一句,也要找經文﹑找注解,辯論也要一個月。

  「所依叁寶」也要辯論一個月;除此,還有很多教授,有些不是非常重要的,就會合並一起辯論。這十種教授中最重要的是前叁教授。

  「傳授所依叁寶之教授」,叁寶是我們的依止處。在《廣論》中士道講到四谛建立,下士道講到叁寶建立,毗缽舍那講到二谛建立。所以,《現觀莊嚴論》所說的內容,在《廣論》裏全部都有。

  《現觀莊嚴論》的詞句非常精簡,爲什麼《現觀莊嚴論》的詞句會這麼少呢?因爲《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一共有十二部,經典裏的所有隱義內容,要用十八頁表達出來,所以用很少﹑很精簡的詞句,不可能用很多詞句來表達,例如,講22種發心時的「如地金月火」這一句就講了四種發心。

  又例如「修行」,在《現觀莊嚴論》裏只有一個字「竹」(藏文)而已。像「大乘修行」這句是至尊法幢寫的,在《現觀莊嚴論》裏只有一個字而已;「修行」,這是闡示二谛,若配合中觀瑜伽行自續派抉擇時,就要看獅子賢的論著,因爲獅子賢是中觀瑜伽行自續派的學者,另外還有很多該派的學者,要把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中有關這些內容的論著找出來加以抉擇,並不是完全不加觀察抉擇,就下定論的,如果這樣,那就照著世尊在經典裏怎麼說就怎麼決定即可。

  應該要看經典裏怎麼說的﹑尊者解脫軍怎麼說的﹑聖者解脫軍怎麼說的﹑獅子賢怎麼說的…等等,把相關的論著通通集合起來,加以觀察抉擇,互相比較,看看誰講的比較合乎經典的意義﹑何者比較合理,最後,選出最好的第一名來,就在那上面學習,記住內容,在辯論時就可拿出來運用了,不論對方怎麼說都無法動搖,對自己非常肯定,沒人能挑毛病。

  「傳授所依叁寶之教授」主要是講叁皈依的建立,在《廣論》下士道時提到。這些正行教授,非常重要,「傳授修行本身體性之教授﹑傳授所緣境四谛之教授﹑傳授所依叁寶之教授」這叁者非常重要;所以,在寺院裏,辯論到這叁教授時,會用比較長的時間探討,並找很多的論著爲根據,作參考,花很多時間辯論。至于下面的這些教授,就很快地辯論過去。

  再來,講到精進。

  4﹑「傳授無耽著精進之教授」:無耽著,就是無厭惡。

  5﹑「傳授完全不疲憊精進之教授」。

  6﹑「傳授圓攝完整道精進之教授」。

  所謂「教授」是指大乘佛語(經典),「傳授」是教導的意思。這裏有:無倒闡示無耽著精進之大乘佛語﹑無倒闡示完全不疲憊精進之大乘佛語﹑無倒闡示圓攝完整道精進,叁種教授。

  精進是懈怠的對治法,二者是矛盾﹑正相違。懈怠有叁種,所以精進也有叁種。

  第一種懈怠是「耽著惡事之懈怠」,例如,出家衆喜歡做蓋房子﹑農事﹑從商﹑經營餐廳的話,就是耽著于惡事的懈怠,但如果是在家衆就沒有這問題,那是在家衆的生計。出家衆如果從事這些事,就不會努力于善的修行,就是耽著于惡事之懈怠,爲對治此,所以開示「傳授無耽著之精進」。

  「完全不疲憊精進」是「懶惰之懈怠」的對治法。例如說,有的人到寺院去學習,一開始時寄望自己能夠考上格西,所以就很認真地讀書,日以繼夜,拼了一陣子後,發現格西不是一﹑兩天可以得到的,因此他就開始懈怠下來,這就是「懶惰之懈怠」,它的對治就是「無厭惡之精進」。

  另外有「怯懦之懈怠」,自輕或自己看不起…

《般若七十義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