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5▪P3

  ..续本文上一页

  若要发起大乘菩提心的话,一定要依着「七重因果」或「自他相换」其中一种方式才能生起,但若完全不禅修任何一种,那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修习自他相换,为什么说对我们很难修得起,因为修持时是将自己在过去﹑现在﹑未来聚集的善根和所有的安乐﹑好的一切,当下全部给予他人,并将他人的一切苦难﹑障碍﹑罪恶﹑疾病等,全部取来由自己承受。修自他相换时,要许下这样的坚定诺言,这对我们而言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自他相换的修持法,最初并没有广传,开始是寂天菩萨亲见到文殊菩萨后,文殊菩萨亲自传给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再传给金洲大师,金洲大师再传到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有很多弟子,可是他只秘密地单传给种敦巴而已,所以当时在西藏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个法门,自他相换可说是极秘密之法,种敦巴得到此法后也想把法传下去,可是他根本找不到能得此传承的对象,因为一般人的心根本难以容下这样的修行,最后找到了博朶瓦,所以就把自他相换法传给博朵瓦,博朵瓦之后也必须将此法传下去,以前传授此法时都是口耳相传而已,所以他就传给两位弟子,一位是霞惹瓦,一位是朗日唐巴,朗日唐巴得到此法后,写了《修心七义》,之后,切喀瓦看到朗日唐巴写的《修心七义》,就去寻找朗日唐巴想听此法,可是当时朗日唐巴已圆寂了,因此改找霞惹瓦,霞惹瓦很惊讶,因为此法们从阿底峡尊者传下来后一直隐密着没人知道此法门,他竟然知道并想学习,因此就将自他相换法传给切喀巴,切喀巴因为担心这个法门会失传,之后就广传此法。所以,对我们而言是很难修得起的,只能种种习气吧了。

  自他相换的传承离我们比较近,所以称为「近传传承」,深观传承﹑广行传承离我们比较远。自他相换是寂天菩萨亲见文殊菩萨后,文殊菩萨传给他的,之后,寂天菩萨传给耶拉达利,耶拉达利传给巴欧多杰(勇者金刚),巴欧多杰传给仁谦悲(宝贤),仁谦悲传给金洲大师,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所以这个传承是很近的传承。谁传给文殊菩萨的?是佛传的。

  所以自他相换的修持对我们而言是很难的,我们可以由七重因果思惟,只要心中生起「为了饶益一切有情,务必证得圆满佛果」的心都可算是发起愿心,之后可受行心戒,受行心戒后,身语意三门尽力做善行,所做的任何善行皆唯佛子行,即使念一句「嗡玛尼悲昧吽」也是佛子行。以佛子行为助力的发心就是行心,所以愿心是在行心之前,行心是在行心戒之后。

  《现观庄严论》里说的内容就像是为我们一一介绍修行的整个内容;《菩提道次第论》是将《现观庄严论》介绍的内容总结起来讲述修行的次第,因此比较容易了解,《现观庄严论》只有介绍修行所须的项目因此比较难解其义,要了解的话,就要看另外的论着,因为现观庄严论里的内容,不是按照修行的次第排列的,有时候有该先修的在后面说,该后修的在前面说的情形,如果按照《现观庄严论》说的次序修持的话,是难以生起证悟;而《菩提道次第论》是在认识所有修行须要的项目后有次序的宣讲修持次第,因此比较容易实践。

  问:菩萨刻意保留欲界的烦恼,为了要做一些事,对于这一点有二个问题—1.一定要有欲界的烦恼才可做事吗?如果是的话,请格西举例。2.保留这些烦恼是应众生根器的方便吗?

  答:菩萨并不会刻意断除欲界烦恼,这些烦恼障是附带﹑顺便断除的。菩萨追求的是佛果,阻碍证得佛果的是执实,以执实为根本而生起烦恼,菩萨若将根本执实拔除的话,烦恼将被附带断除。就像要到某个地方去,去该地的路上,若遇到当地国王的阻挡,国王不会亲自站在路上阻挡,他会派他的臣子去阻挡,如果将臣子消灭掉是没有用的,因为国王还在,所以要消灭的话,要先消灭国王。此中,臣子是比喻「烦恼障」,国王是比喻「执实心」,世俗上,国王如果挡路的话,我们就去送送礼或者想办法将他灭掉,但只消灭臣子,国王还在的话,还会再返回阻挡;烦恼就像国王的臣子,如果将执实(国王)消灭,臣子(烦恼障)也会被附带地消灭。如果只断烦恼障,不断执实,那是不可能证得佛果的。所以菩萨会刻意断除执实,因为执实是祸根,由此祸根会引生很多烦恼,因此菩萨不会刻意断除烦恼障,只要从执实根断,烦恼自然就不会生起。

  菩萨刻意保留的烦恼是真正的烦恼,没错,可是菩萨有根断执实的勇气在,所以心相续中的烦恼早已被镇伏,臣伏在下,唯一不肯臣伏在菩萨之下的就是执实心,所以菩萨才会刻意地对抗执实﹑断除执实,刻意地留下烦恼障,也许菩萨会认为烦恼障有点可爱吧!烦恼障没有错,因为它是受控于执实心,就像臣子没有错,因为他是受控于国王。可以烦恼为增上缘,在欲界和色界中结生相续,利益众多的众生;例如:菩萨会以烦恼为增上缘,在畜生道结生相续,示现为鹿﹑牛等,以畜生相利益众生。所以菩萨会以欲界烦恼为增上缘,在欲界中结生相续利益众生,虽然他心相续的烦恼是真正的烦恼,但已像是被咒力﹑药力控制的毒药般,例如某人中了毒,在咒力﹑药力控制下,毒性是不会发作害人的;圣位菩萨心相续中虽有真正的烦恼,但已被修持发心﹑证空性慧的势力控制,已变得非常薄弱,对菩萨而言,并不会感到不舒服,就像中毒的人,肚子里的毒药已被咒力﹑药力控制,不会感到不舒服般。

  就密法而言,有转贪欲为道用的修持,在此是显教方面,绝对不会有转烦恼为道用的修持。圣位菩萨有以欲界烦恼为修行助力的,这些详细的在《现观庄严论》的第二事会讲得非常详细。

  

《般若七十义 5》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6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