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互相应,不但不是助力,反而是相违。大乘发心需要「缘于利他圆满菩提之欲求心」的助力。大乘发心(菩提心)是心王,它的助力—欲求心是心所,此欲求心是缘于利他圆满的菩提,并希望能证得圆满菩提,因此菩提心和助力「欲求心」两者必须是以五行相彼此相应。
k安住于成为大乘道之入门道类。大乘发心是入大乘的门槛。「成为大乘道之入门」是指大乘发心是入大乘的门槛。藏文「久尔巴」,是「成为」之意,有「是」的意思,比如刚才说的「成为本身助力的…」,就是「于是本身助力的…」的意思,或「成为大乘道之入门道类」就是「是大乘道之入门道类」。
入门的「门」,一般有说三个,也有论着说四个,后者根据什么就不知道了。「三入门」指:入佛教门是皈依,入大乘门是发心,入密咒门是灌顶;有人说:入解脱门是出离心,对于这一点如果加以辩论的话,可能很难找到根据,会有很多问题,因为并不是解脱才需要出离心,入大乘﹑入密咒都需要。
有皈依的话,就入佛教的门,没有皈依的话,就不入佛教的门,有皈依后退失的话,就退出佛教门;同样地,有发心的话,就入大乘道,如果没有发心的话,就从大乘道中退出;有发心后退转的话,就退出大乘门。
灌顶是入密咒门;但不可说:灌顶是入密咒道门,因为得到灌顶后,就被允许可修密咒,如果没有灌顶的话,就不可修密咒。不可说灌顶是入密咒道门,因为入密咒道的话,心相续中必须生起密咒的发心,像我们多少都得到一些灌顶,可是我们没有入道,所以不可说:灌顶是入密咒道门;要入密咒道门必须生起密咒的发心。
刚才是问格西:发心是入大乘道的门,为什么不说:发心是入大乘的门?回答:反正,发心是入大乘道之门,有发心的话,就进入大乘道,发心如果退转的话,就从大乘道中退出;灌顶是入密咒门,可是灌顶不是入密咒道门。
「安住于成为大乘道之入门道类」,发心是大乘道之入门,发心的种类非常多,所以要下定义时,不是针对某个发心,而是针对整个发心,定义必须能涵盖所有发心,不可片面的周遍。所以必须讲「安住于成为大乘道之入门道类」的原因在此。比如,「实事的定义是有作用的」,若是实事则可周遍有作用,若是有作用则可周遍实事」如果有作用和实事之间有的周遍﹑有的不周遍的话,则不是定义。
所以,发心的定义一定要周遍所有的发心。若说发心是大乘道之入门,但此发心并不周遍所有的发心,因此才加了大乘道之入门「道类」。例如,世尊心相续中的发心,并不是大乘道之入门,因为没有获得佛心续中的发心者,有很多啊!「大乘道之入门」是指自己若获得发心则入大乘道,自己若未获得发心则不入大乘道。若要得到世尊心相续中的发心,自己必须入大乘道,若未得到也未必不入大乘道,例如弥勒菩萨,是入大乘道者,但祂并未得到世尊心相续中的发心。加行道者﹑资粮道者,他们也都了入大乘道。所以没有得到佛心续中的发心,也有入大乘道者。所以不可说发心都是大乘道之入门。类似这样的发心有许多—虽是发心却不是大乘道之入门;为了含摄这些的缘故,所以才在下定义时说只要是大乘道之入门道类即可。「类」是指同类。
若自己未得到大乘道入门(发心),则必定不入大乘行列;但是未得到世尊心续中的发心者非常多,例如弥勒菩萨,但祂也入了大乘道;因此虽是大乘发心但未必是大乘道入门;虽不是大乘道入门但还是发心,为了含摄此等发心,因此才说大乘发心本身虽是大乘道入门,但是大乘发心不绝对是大乘道入门,只要是大乘道之入门道类即可。大乘发心本身是大乘道之入门;大乘发心不绝对是大乘道入门,但绝对是大乘道之入门道类。
知道了「入门」的意思后,中品资粮道以上的发心不全是大乘道入门;若是「入门」,必须是本身已得到发心,这位补特伽罗就是已入大乘行列者,但若未得发心,这位补特伽罗就不是入大乘行列者。若得中品资粮道以上的发心,则必入大乘行列;但若未得,并不是就不入大乘行列,因为小品资粮道者就是如此,小品资粮道者并未获得任何中品资粮道以上的发心,虽是如此但他仍入大乘行列;所以虽未获得任何资粮道中品以上的发心,却有入大乘行列者,因此中品资粮道以上的发心全都是大乘发心,但不是大乘道入门。不是的原因是:若是大乘道入门,本身未获得则必定不入大乘行列;资粮道中品以上的发心,本身虽未获得,但仍有入大乘行列者,是谁?小品资粮道者。小品资粮道者虽未获得中品资粮道以上的发心,但他已入大乘行列。因此从中品资粮道到佛圣者之间的所有发心,都不是大乘道之入门。但那是发心啊!虽是发心,却未必是大乘道之入门,只要是大乘道之入门道类即可。
发心主要要的是什么呢?需要心王意识,不须根识。大乘发心需要特别的意识。未入道者﹑声闻﹑独觉众他们没有大乘发心,这个发心不是心所,是心王;也不是根识,而是心王意识。
在下定义时,有时候会有词句上的瑕疵、或意义上的瑕疵,这些瑕疵都是要将它排除掉的。否则在辩论时,讲到周遍、不周遍…等时,就会将那些小小的瑕疵揪出,并把它摒除掉。所以在给发心下定义时,必须下个挑不出任何毛病﹑瑕疵的定义,这就很难了,所以,在定义的词句会提到许多的「住于…种类」,「胜出…」的原因在此。有时若以为「只要意义已圆具,词句有些瑕疵没关系」,这就要考虑一下了。
总之,只要生起「为了饶益一切有情,务必要证得无上圆满佛果」的无虚伪意乐时,发心的条件就全都具足了。所以只要生起「为了饶益一切有情,务必要证得无上圆满佛果」的无虚伪意乐时,就已入大乘道门﹑住于成为大乘道之入门道类…,全都具足了。不加细细观察时,不会觉得这样的意乐已具足了发心的所有条件,可是细细观察时,其实都已经具足了,已经具足「缘于成为本身助力的利他圆满菩提之欲求心而相应生起」,也具足了「安住于成为大乘道之入门种类的特定大乘心王意识」,所以任何人只要有如是的心,他就有发心了,相反的就没有发心。这就是大乘世俗发心的定义,大乘世俗发心和大乘发心意思一样,一般我们都只简单讲「大乘发心」,实际上就是指「大乘世俗发心」。
大乘发心,若由体性门区分的话,可分为二种:愿心﹑行心。在《现观庄严论》并没有直接提到,但在《入行论》则有清楚提到定义意义等。可此作补充。
愿心是什么呢?最初许下诺言,为了饶益一切有情务必证得佛果的心就是愿心,愿心只是许誓而已,还没有真正学习佛子行,只有立誓对达到目标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更进一步地接受行心戒(菩萨戒),所以在实际实践佛子行时的发心是行心。行心的层次比愿心心高。
譬如要去印度,心中生起想去印度的动机与实际迈开脚步前往,同样地,只生起想证得圆满菩提的意乐,除此之外,实际趣入能证菩提的佛子行,这二者的初者愿心,次者是行心。
简单而言,生起的次第有二,未发心前,就钝根者而言,必须先透过思惟七重因果(六因一果)而发起,从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乐,一一思惟后,生起无伪的「为饶益一切有情必须证得圆满正等正觉佛果」的动机,这就是生起愿心,然后,依着仪轨发心;先前已生起「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圆满觉佛果」的愿心了,为使愿心增强,所以透过仪轨许下诺言,「乃至未成佛前,纵舍性命,绝不舍菩提心」,这就受取愿心律仪,这时,行心还未生起,也还未实际学习佛子行。只有许下誓言「乃至未成佛前,纵舍性命,绝不舍菩提心」而已,依仪轨受取愿心律仪将使愿心增强坚固。
依着仪轨受愿心律仪后,心想只有「为了饶益一切有情,必须证得圆满佛果」的誓言是无法成就佛果的;这虽是广大的誓言,但若只有此,根本无法成就佛果;因此,为能证得佛果,必须学习能证得的方便「佛子行」。就如心中想去某地,只有想去某地是到不了该地的,为抵达该地必须透过各种方法,才能够抵达该地;同样地,只有愿心是无法成就佛果,必须更进一步行持佛子行,要行持佛子行,必须先受行心戒,不受行心戒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
受了行心戒后,就应遵守菩萨戒。菩萨戒有:18根本堕﹑46恶作。一般,我们都搞不太清楚「46恶作」是怎么一回事,真正的菩萨他们一定全部都知道的,像我们「未入道﹑但修大乘法者」的心相续中虽尚未生起无伪菩提心者,至少能造作地修持菩萨行的次第。虽然我们对于18根本堕和46恶作上难以搞得清楚,可是我们还是真心地想着:「仪轨里说的戒条我要照着做﹑我要通通守护」,这样子依照仪轨许下诺言的话,戒体是可生起的。例如,受取沙弥戒﹑比丘戒时,很多受取沙弥戒者根本搞不清楚36条沙弥戒是什么﹑也有很多受取比丘戒者也搞不清楚253条比丘戒是什么,可是在受戒时,心中想着,不管仪轨里有哪些戒条我都要尽力遵守,生起这样的心,戒体依然可生起的;所以,受取行心戒时也是一样,虽然搞不清楚那些是根本堕﹑那些是恶作,可是只要真心许诺要遵照仪轨所说尽量遵守的话,戒体依然可生起。受了戒后,就要行持布施﹑持守戒律﹑修持忍辱﹑努力精进﹑禅修静虑﹑禅修空性慧﹑实践四摄法﹑于三智总摄而修﹑于三智渐次而修,这样所做的任何一个善行都成为佛子行。所以受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戒已,即使念一句「嗡玛尼悲昧吽」也是菩萨行。这时的发心就是行心,未受行心戒前的菩提心不是行心,只是愿心而已。
总而言之,要生起大乘发心的话,有不同的生起方式,我们刚才讲的是钝根者的生起方式;利根者的生起方式就如《入行论》说的自他相换法。自他相换的修持法,对我们而言是修不起的,因为很困难,只能种下习气而已。
…
《般若七十义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