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七十义 5

  

《般 5》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1/22

  八事七十义中的三智﹑四加行已经讲解完毕。三智的行相是我们的所应取,而能取者就是四加行;能取者依于所应取,将获得果位法身。我们今天开始讲果位法身。果位法身与佛是同义词。

  《现观庄严论》云:「及法身为八」。「法身」指果位法身;「为八」指三智﹑四加行与果位法身,共为八。

  「以修持成为能证得本身方便之三智行相力,所证得之究竟果位,是果位法身之定义」。

  「本身」是法身本身,法身是所应得,要证得法身需要有方法,是什么呢?是能证得法身本身的方便,就是修持三智行相者「四加行」,四加行的修持方法,有的是总摄而修,有的是渐次而修,不论修持何者,依之最后将获得究竟的所应得,即究竟的果位法身;也可说:四加行乃是证得果位法身的无上方便,修持四加行有的是渐次修的,如「渐次加行」;有的是总摄三智行相而修的,如「圆满一切相加行」。反正依着修持四加行之力,将会证得究竟的果位法身,果位法身就是指佛果而言,所以,菩萨在有学位阶段依着四加行修持三智行相之力,达最究竟时将证得果位法身。

  「彼与佛陀同义

  简单而言,果位法身就是佛。要如何证得佛果呢?就是要透过菩萨在有学位阶段依着修道(修四加行)之力而获得的。四加行与菩萨(心相续之)智是同义;也就是说:菩萨心相续之智能周遍四加行,四加行能周遍菩萨心相续之智,菩萨智之外并无其它的四加行,四加行之外并无其它的菩萨智。果位法身是菩萨在有学位时透过修持三智行相﹑修道﹑修对境(如无常﹑空性等)和有境的力量获得的。总之,以四加行修持三智行相或菩萨在有学位时修对境和有境,其中含有修持空性﹑无常﹑道﹑菩提心﹑悲心等,范围非常地广泛,这些全部摄于菩萨应修的道中。

  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这些只是依照菩萨修行的次第而作不同的安立而已,其实都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圆满一切相加行能周遍顶加行﹑能周遍渐次加行﹑能周遍剎那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此三加行都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圆满一切相加行与菩萨智是同义。

  总之,佛果是如何证得的呢?菩萨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时,积聚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修悲心、菩提心、六度、四念住…等,以积聚福德资粮;修无我、空性…等,以积聚智慧资粮。从初地到七地之间是积聚第二大阿僧祇劫的二资粮—修无我、空性、专注于微细对境的禅定…等,以积聚智慧资粮;由身口修持礼拜、绕塔、持咒、课诵、布施、忍辱…等,以积聚福德资粮。这些都摄于趣入处「三智行相」中。从八地到十地的三清净地之间是积聚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二资粮。透过以上圆满二资粮的力量,即可证得果位—佛果。「彼与佛陀同义」就是:果位法身与佛同义。

  「分四: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

  若予以区分,则有四身:1.自性身、2.智法身、3.报身、4.化身。「现观庄严论」将果位法身分为四身,其它论着有时候会分为二身,有时候会分为四身,分法并不一定。

  自性身与智法身统称为「法身」;报身与化身统称为「色身」。此四身可摄为二身,「中观宝鬘论」虽只提到二身而已,但与四身并不矛盾。果位法身是指自性身与智法身,此乃菩萨于有学位时,缘于「基—四谛」,以修持「道—方便﹑智慧」之力,证得「果—法﹑色二身」。

  此中只是提到分类而已,并没有细说其个别的定义,后面讲到七十义时,每一个的定义、界限都会提到,现在只讲八事,故只提一些名相即可。

  自性身就是我们说的自性法身。这是菩萨在有学位时,在他的心相续中有很多正的﹑颠倒的心,这些颠倒的心是一定要将它灭除的,而正确的心是要将它无限增长的;如果将正确的心无限增长的话,那些颠倒的心自然就被灭掉,到最后证得佛果时,这些无颠倒正确的心将转成「智慧法身」。

  那些颠倒的心是一定要将它灭掉的,怎么灭掉呢?将正确的心无限增长即可,但是现在那些颠倒的心仍然积在我们的内心里;将成佛时,无颠倒正确的心将转成智慧法身;而无颠倒正确的心上之空性,就是现在的「自性住种姓」,未成佛时就转成「自性身」。

  依着无颠倒的心断除障碍后,无颠倒的心本身将转成智慧法身,而在心上的空性就转成自性身;当心断除障碍的同时就证得灭谛,灭谛也是自性身,自性身可分为二种:u当无颠倒的心转成智慧法身时,智慧法身上的空性就是自性身。v证得智慧法身的同时也证得灭谛,这也是自性身。所以,自性身分为二:u离客尘清净分转成的自性身(即灭谛)﹑v自性清净分的自性身(即空性)。

  总之,佛心续中的相智,就是智慧法身,相智和智慧法身同义;相智上的空性以及佛心续中的灭谛,即是自性法身。此二者都是法身,主要是在有学位时积聚智慧资粮的结果,是智慧﹑方便二分中修持智慧分的结果。

  「报身和化身」是指心中已证得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的补特伽罗。二者都是佛圣者。这二身是在证得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的补特伽罗上区分出的。报身是最初在密严剎土成就佛果的佛圣者,就是新以密严剎土者的身份成佛的佛圣者。在密严剎土新成佛的报身具有五决定(特点):

  一﹑身: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二﹑眷属:唯圣位菩萨围绕,凡夫、声闻、独觉、未入道者都不是,能亲见到报身者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小乘圣者阿罗汉也见不到;

  三﹑说法:唯说大乘法,报身说法时,闻法的眷属只有大乘的圣者,所以只说大乘法,虽然也想说小乘法,但没有小乘的听众,因为声独众见不到报身佛;

  四﹑住处:唯住密严剎土,报身并不到不净秽土去,因为即使到了不净秽土去,也没有任何者见得到祂;

  五﹑时间:乃至轮回未空前,恒住密严剎土。

  具足这五特点的佛,就是报身佛;不具足这五特点的佛,就是化身佛。

  在密严剎土新成就佛果的补特伽罗是报身,祂也想宣说大小乘法,但因为一般的所化机见不到祂,所以祂就以报身为增上缘,化现出另一身躯到不净世间去,这就是化身。不论凡夫、声闻、独觉众都可见到祂,因而化身为所化机说法时会宣说大小乘各种法。

  例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为什么是化身?因为祂没有具足报身的五特点。那一点不具足?若是报身则唯说大乘法,但释迦牟尼佛不只说大乘法,也说小乘法;又报身的眷属唯圣位菩萨而已,而释迦牟尼佛的眷属则有声闻、独觉众;报身居住的地方唯密严剎土而已,而释迦牟尼佛则是到欲界,不具足报身的五特点,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中的胜化身。

  一般我们所称的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甚至长寿佛、药师佛、三十五佛…等,都是化身,因为报身只有圣位菩萨才见得到,我们根本见不到,连作梦也梦不到;声闻﹑独觉﹑凡夫也是,连作梦都梦不到的,因此,我们或未入道者,甚至大小乘中能见到的佛都是化身佛。

  报身和化身都是圣位佛,也是补特伽罗。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是佛心相续的功德。自性法身是常法﹑是无为法。在二资粮中,报身和化身是福德资粮的结果,也是方便分和智慧分中方便分的结果。方便分指福德资粮,智慧分指智慧资粮。

  到此暂时将四身解释完毕,以后讲到四身时再详细说明。

  「界限:唯佛地

  至此,已简略地将八事讲完,如果详细解释八事的话,就会讲到七十义。七十义有哪些?

  代表相智之法有10。代表道智之法有11。

  代表基智之法有9。代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法有11。

  代表顶加行之法有8。代表渐次加行之法有13。

  代表剎那加行之法有4。代表果位法身之法有4。

  一共有70法。三智有173行相,是三智显现出的行相,这与此能代表之法是不相同的。

  在这本「七十义」的最后一页,(教材的p.390)「七十义摄颂云:十十一九及十一,八及十三四及四。」这中:

  「十」指代表相智之法有10。「十一」代表道智之法有11。

  「九」指代表基智之法有9。「十一」指代表圆满一切相加行之法有11。

  「八」指顶加行之法有8。「十三」指渐次加行之法有13。

  「四」指代表剎那加行之法有4。「四」指果位法身之法有4。

  其中,代表渐次加行有13法:六波罗蜜多的六渐次加行、六随念的六渐次加行及体性无实有之一种渐次加行(无性自性之渐次加行)。剎那加行分有四种。果位法身分有四种。刚才已讲过。

  如果将刚才所念那二句的数字加起,就是七十义,其中,先谈到代表相智的10法,第一是发心。接着就讲发心。

  相智是什么呢?定义虽有不同的安立,但意义就是智慧法身﹑相智﹑果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以及佛心续中之智等,这些都一样﹑同义。

  到此为止已将「现观庄严论」中的「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剎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讲完。

  云:「发心与」

  这是七十义中的第一法「发心」。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我们虽然经常提到菩提心,但真正的菩提心必须像此中说的:

  「缘于成为本身助力的利他圆满菩提之欲求心而相应生起,并且安住于成为大乘道之入门道类的特定大乘心王意识,此乃大乘世俗发心定义。

  菩提心本身是需要助力的,而成为菩提心本身的助力有:

  j缘于利他圆满菩提之欲求心。菩提心需要「缘于利他圆满菩提之欲求心」的助力。欲求菩提的欲求心与菩提心这二者必须彼此相应。证空慧和菩提心虽然是…

《般若七十义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义 6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