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 4》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7/11/17
叁智已經講完,今天開始講四加行。
叁智是所應證(得)。相智是所應證,能證得的方便是道智;道智是所應證,能證得的方便是基智。雖然基智是證得解脫的方便,道智是證得相智(佛果)的方便,但是基智和道智也是所應證,是能證也是所證兩者都是。道智是資糧道菩薩﹑加行道菩薩﹑未入道者的所應證;道智本身也是能證相智的方便。雖然道智是證得相智的方便,基智是證得解脫的方便,但是基智和道智也是所應證,因此,叁智都是所應證,是凡夫的所應證。所應證的叁智已講完了。
叁智是所應證,能證得叁智的方便是四加行,四加行是修持叁智行相,叁智行相有173種。所應證是叁智,所修是叁智行相,能修是四加行。相智有110行相,道智有36行相,基智有27行相,共173行相,【現觀莊嚴論】中的第四事就談這些,這些是四加行應修的;經由四加行不斷修習叁智行相,最後,行者的四加行將轉爲叁智的體性。四加行中的第一加行是「圓滿一切相加行」,這是總攝叁智的173行相而修的加行。
雲:「一切相現觀」
【現觀莊嚴論】這句闡述出圓滿一切相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是什麼呢?
「以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慧攝持的菩薩瑜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定義」
意思是: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總攝叁智173行相而修的加行,是以修所成慧爲助力的菩薩瑜伽。
「相智有110行相,道智有36行相,基智有27行相,共173行相」,這些在將來講到【現觀莊嚴論】第四事時會詳細解釋,這裏只要知道每一智有多少行相即可。這裏是先認知什麼是八事,之後才會詳說每一事。第四事中對于「圓滿一切相加行」有很詳細的解釋。第一事詳說相智﹑第二事詳說道智﹑第叁事詳說基智﹑第四事詳說圓滿一切相加行…等。
「圓滿一切相加行與「菩薩智」同義。」
這是菩薩資糧道者的心續中攝持叁智行相而修的智慧。在他心續中的出離心﹑皈依﹑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等,並不須要攝持叁智行相而修,因爲它們已被叁智攝持了;菩薩資糧道者心續已有攝持叁智行相之智慧,所以他心續中的出離心﹑皈依﹑大悲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也是菩薩智,但不須要攝持叁智行相而修,因爲另有攝持而修之智慧。菩薩資糧道者心續中的智慧如何成爲圓滿一切相加行呢?這些已被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之智慧攝持著,所以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智慧攝持的菩薩瑜伽,就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因此,菩薩智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含蓋),也就是被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智慧攝受。
所謂「攝持」是相互協助的意思,比如:證空慧與菩提心是相互協助。如何以證空慧攝持菩提心?菩提心是「爲利一切有情願證得佛果的諾言」,雖要證得佛果卻被執實障礙著,而修空性慧傷害執實,因此有助于求取圓滿菩提的菩提心。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總攝叁智行相而修,其中已有空性—十六空,含在叁智173行相當中,所以修持時,會給予大悲心、菩提心…等很大的協助,故稱爲「攝持」。
圓滿一切相加行廣作區分的話,「分有173(種)」,因爲圓滿一切相加行是修叁智者,而叁智行相有173行相,所以能修者「圓滿一切相加行」也是173。圓滿一切相加行是非常廣泛的,將來在第四事時會講到,在此就不一一說明。
叁智行相有173;而能代表叁智的法或支分有30。代表相智的有10法、代表道智的有11法、代表基智的有9法;叁智行相,即是叁智的對境,有173。能代表叁智的30法不是叁智的對境。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的最後際之間」
圓滿一切相加行的界限是介于大乘資糧道至續流的最後際之間。因爲圓滿一切相加行是菩薩心續中的智,是菩薩瑜伽,故不存在于佛地中,未入道者亦無,下自大乘資糧道,上至有情續流的最後際。所謂「續流最後際」是指:有情心相續的續流最後際,下一剎那就脫離有情的續流,下一剎那就成佛了。所以大乘資糧道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加行道﹑見道﹑修道等亦被圓滿一切相加行周遍,但無學道沒有圓滿一切相加行。
接下來講「頂加行」。
頂加行與圓滿一切相加行有因果關系,先得圓滿一切相加行,經過長時修持,最後得到頂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時雖是攝持叁智行而修,但還未得自在,直到得自在時,即得頂加行,同時也得到大乘加行道的暖位,所以,「證得頂加行」、「證得暖位」與「于叁智行相得自在」叁者是同時的,所以頂加行是大乘加行道的暖位證得的,圓滿一切相加行是在大乘資糧道時證得的。在修持的次序是:先修圓滿一切相加行,後修頂加行,先得圓滿一切相加行,後得頂加行,因此兩者有因果關系。
當證得大乘資糧道時,就是證得圓滿一切相加行。整個大乘資糧道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大乘資糧道時是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當于叁智行相得自在時,即得頂加行,從那時候開始,直至續流的最後際,皆稱爲頂加行。因此,頂加行能周遍圓滿一切相加行,而圓滿一切相加行不能周遍頂加行,因爲頂加行是從大乘加行道的暖位直至續流最後際,所以,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外,並沒有另外的頂加行。得到大乘加行道的暖位時就是于叁智行相得自在,于叁智行相得自在後,圓滿一切相加行也都成爲頂加行,因此並沒有另外的頂加行。
如果在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外,並沒有另外的頂加行的話,那麼爲何要另外說頂加行呢?分兩個加行?因爲要區分于「叁智行相」得不得自在的緣故,才宣說兩個加行。在未得自在前,即大乘資糧道時總攝叁智行相而修時,只是圓滿一切相加行,不是頂加行;得自在後,才是頂加行。
什麼時候才能于叁智行相得自在?大乘資糧道時雖總攝叁智行相而修,但還未獲得緣念于叁智行相的止觀雙運,直至證得大乘加行道暖位時,才證得緣念于叁智行相的止觀雙運,何時證得就何時得到自在。
有一點要正確知道:「在大乘資糧道時,沒有緣念于叁智行相的止觀雙運,但並不是說大乘資糧道者沒有止觀雙運,是有緣念于瓶、柱、佛像…等粗品法的止觀雙運,甚至未入道者也有。」叁智行相是極微細的,要證得能緣念于此的止觀雙運,只在加行道暖位時才有,如以緣念空性的止觀雙運﹑緣念叁智行相的止觀雙運﹑緣念細品無我的止觀雙運,要得到這些必須證得加行道暖位才行。
所以,頂加行必須是勝出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資糧道,因爲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資糧道,只有總攝叁智行相而修,尚未證得止觀雙運;頂加行比此(大乘資糧道)更殊勝。
雲:「至頂」
【現觀莊嚴論】本頌的「至頂」是指「以勝出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資糧道慧攝持的菩薩瑜伽,是頂加行定義」,勝出誰?勝出以緣念于叁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資糧道。較此更爲勝出者是誰?是頂加行。證得緣念于叁智行相而修的止觀雙運的界限是大乘頂加行暖位;未證得緣念于叁智行相而修的止觀雙運前的菩薩智,唯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已證得緣念于叁智行相而修的止觀雙運的菩薩智,全部都是頂加行。
「頂加行與趣入正行同義。」
說實在的,「七十義」是沒辦法隨便教教就算了的,要了解七十義不是那麼容易,我以不了解的來解釋不了解的,就好象機器對著機器講話一樣,再怎麼講也不了解。這裏所提的「趣入正行」在後面才會加以解釋,而現在所說的和以後所說的有極大的關系,現在所說的如果不了解的話,以後會更不了解。
前面提到「發心等十法」,但沒又清楚說明,趣入正行就含蓋在那裏面。發心等十法含蓋了四個正行,其中有「1.铠甲正行﹑2.趣入正行,」兩個正行,「铠甲正行」與「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趣入正行」與「頂加行」同義。後面就會提到四個正行,這裏只提到「頂加行」與「趣入正行」是同義,如果要加以解釋「趣入正行」,因爲內容非常多,一時也講不完,所以暫時不說。
「頂加行分四:加行道頂加行﹑見道頂加行﹑修道頂加行﹑無間頂加行。」
此中沒有資糧道頂加行,因爲資糧道沒有頂加行故。其區分很好了解:
1.「加行道頂加行」是「大乘加行道」,兩者同義。
2.「見道頂加行」是「大乘見道」,兩者同義。
3.「修道頂加行」是「大乘修道」,兩者同義。
4.「無間頂加行」是「大乘修道無間道」,兩者同義。
大乘加行道是比「總攝叁智行相而修的大乘資糧道」更爲殊勝,因此,比大乘資糧道更爲殊勝的菩薩智全都稱爲頂加行;那麼,大乘的加行道﹑見道﹑修道﹑無間道也都成爲頂加行。
「頂加行的界限:從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圓滿一切相加行是「下從大乘資糧道起」;頂加行不含于大乘資糧道中,所以頂加行的界限是從大乘加行道暖位起。頂加行與圓滿一切相加行兩者的上限都是「至續流最後際」,但下限界限不一樣。
圓滿一切相加行與頂加行是因果關系,初得圓滿一切相加行時,對于叁智行相尚未得自在,故總攝叁智行相經過長時修持後得到自在的同時,就證得了頂加行。因此安立圓滿一切相加行與頂加行是因果關系。
後面會提到的漸次加行與剎那加行,這二者也是因果關系。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總攝叁智行相而修,而漸次加行則不是總攝叁智行相而修,它是依次修持叁智行相。「漸次」是依次第的意思。初修圓滿一切相加行是爲于叁智行相得自在;頂加行時必須已對叁智行相得自在;修漸次加行是爲使叁智行相得堅固;于叁智…
《般若七十義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