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3▪P3

  ..續本文上一頁我慧周遍。沒有現證無我,不可立之爲聖者。凡是聖者,其心相續中必定有現證無我慧,這也就是說「凡是聖者,其心相續中必有基智」的原因,因爲現證無我慧都是基智。

  凡是聖者,必定被現證無我慧周遍,但未必被現證空性周遍;若大乘聖者必被現證空性慧周遍,因爲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一定有道智;若是道智,必被自心相續中具足(道智)之補特伽羅,其心相續中的現證空性慧所攝持;那麼,自心相續中具足(道智)之補特伽羅,其心相續中一定要有現證空性慧;若心相續中有現證空性慧,則該補特伽羅也必定是一位已現證空性者;所以說「大乘聖者必被現證空性慧周遍」。

  劣乘聖者也有少數現證空性慧的,但大多數沒有證悟空性。若是大乘聖者必被現證空性慧周遍。沒有未證空性的大乘聖者,凡是心相續中具足道智者,其心相續必被現證空性慧攝持;要被現證空性慧攝持,該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必須要有證空性慧;心相續中若有證空性慧,該補特伽羅就應了悟空性慧,因此大乘聖者必被現證空性慧周遍。

  至于劣乘聖者,有些特別者,如舍利弗尊者,就有現證空性慧,但大多數沒有,也不了解空性慧,因爲劣乘的主要所應證是解脫,主要所應斷是煩惱障。完全不修空性慧,只依著證無我慧,也能獲得解脫,斷除煩惱障,不需要空性慧。

  某些特別的劣乘聖者的心相續中有證空性慧,是怎麼來的呢?最初即信解劣道﹑進入劣乘者是不會有證空性慧的;但某些補特伽羅,開始時信解大乘,在大乘道中證得空性,生起菩提心,後來因爲某些因素舍棄大悲心﹑菩提心,以致墮入劣乘道,但先前已證得的空性慧是無法舍棄的。一旦在心相續中證得空性慧,是無法將之舍棄的;我們都知道粗品的所知,如瓶﹑柱…等,要知道很容易,不須要經過一番努力的集資﹑淨罪就能知道,雖然易知,卻也易失;在過去無數世中,我們都曾經看過太多太多的粗細色法了,當我們生爲人﹑生爲天或生爲其他有情時,對于粗細的色法﹑粗細的聲音…等,早已知道了,但隨著死亡﹑投生全都忘記了,所以,容易知道的,忘記也快。要生起證空性慧﹑證無我慧﹑證無常慧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辛苦的集資﹑淨罪才能了知﹑生起,一旦生起後,絕對不會忘失。即是如此,某些補特伽羅先進入大乘道﹑證得空性,後來因爲見到有情難以調伏,心想無法饒益有情,因而退失大悲心﹑菩提心,以致墮入劣乘道,但是他先前現證的空性慧則無法舍棄,所以某些劣乘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有證空性慧,例如舍利弗尊者,他就是心生起菩提心後又舍棄者,從這一點可以正理成立,而且舍利弗尊者他自己也親口說過,經文也有提到。所以,對于何謂聖者和這些內容,如果不稍加了解的話,是不容易了解基智的區分。

  「自身心相續中具足(基智)之補特伽羅,其心相續中現證無我慧所攝之智,且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就是「基智」的定義。彼與「住于劣乘證悟種類的聖者心相續之智」是同義。

  不可說:基智與「劣乘聖者心相續之智」是同義;只可說:基智與「住于劣乘證悟種類的聖者心相續之智」是同義。但是,可說:相智與「聖者心相續之智」是同義;也可說:道智與「大乘聖者心相續之智」是同義。

  基智,可分爲四:1.接近果位佛母之基智。2.遠離果位佛母之基智。

  3.違逆品之基智。4.對治品之基智。

  「果位佛母」是指「佛」。「接近果佛母」是指「接近成佛」。「基智」是指「大乘聖者心相續之基智」。基智在所有聖者心相續中皆有,不論是大乘﹑劣乘者。大乘聖者心相續之基智就稱爲「接近果位佛母」,由此可知,劣乘聖者心相續之基智稱爲「遠離果位佛母」。

  劣乘聖者可分爲兩類:已證空性者﹑未證空性者,其中,未證空性的劣乘聖者心相續之基智,就是遠離果位佛母之基智,因爲距離佛很遙遠,他的心相續中缺乏菩提心和證空性慧,故距離佛很遙遠,要證得佛果的最無上殊勝方便是菩提心,缺乏證空性慧的劣乘聖者心相續中也沒有菩提心,因此距離佛非常的遙遠,因此他的心相續中的基智就稱爲遠離果位佛母。

  「違逆品之基智」是「遠離果佛母之基智」之異名,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意義是相同的。「對治品之基智」是「接近果佛母之基智」之異名,也是名稱不同而已,意義是相同的。

  所以,基智雖分爲四,實際上只有兩種。「對治品之基智」和「接近果佛母之基智」一樣,這些詳細的下面就會談到。八事展延開來有七十義,當中,能代表基智的法有九,以後會加以解釋。如剛才說的「違逆品之基智」與「遠離果位佛母之基智」同義,下面就會詳細解說。總之,「違逆品之基智」的違逆品是指執實之意,這樣的基智必須安立在未證空性的補特伽羅心相續中,由此可知,他有強烈的執實。若問遠離果位佛母之基智在誰的心相續中有?答:在未證得空性之劣乘聖者心相續中有。既然未證得空性之劣乘聖者無法證得空性,那麼他就有強烈的執實。若有強烈的執實,就有強烈的違逆品。若有強烈的違逆品,其基智就是遠離佛之基智。若有強烈的執實,其基智就是違逆品之基智。

  基智之界限:所有聖者之心相續皆有。

  以上已粗略講完「叁智」。之後將談到四加行,四加行是修持叁智的行相。

  今天上課到此。

  學員問:請問格西,沒有被加持的凡夫所闡述的空性之語,算不算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呢?

  格西答:不算是經教般若波羅蜜多。未入道的補特伽羅依于佛的加持,得到加持後,這位未入道的補特伽羅將無自主的講出空性的聲:如【心經】,就是經教般若波羅蜜多。若不是這樣,像我們未入道的補特伽羅,雖也講空性,利益不可思議,彼此種下好習氣,但所講的不能算是經教般若波羅蜜多。爲什麼?因爲這位講說者還無法如理如實地了知空性的緣故。

  學員問:相智,分有二種:(1)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2)及了知因果之主要七十義的相智。請問格西,(1)﹑(2)有何區別?

  格西答:凡是相智皆被「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周遍,所以並沒有另外的「了知因果主要七十義的相智」。【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七十義】作此區分,是因爲【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是七十義,而能夠全盤了解七十義之智唯有相智,爲使我們了解的緣故才作這樣的區分,其實二者的意義相同;在「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之外並沒有「了知因果主要七十義的相智」﹑在「了知因果主要七十義的相智」之外並沒有「了知一切所知行相的相智」,它們是體性一而反體異的,就像剛才說的:「接近果位佛母的基智」和「對治品的基智」同義。「遠離果位佛母的基智」和「違逆品的基智」同義。

  就像安立相智定義爲「現證發心等十法之究竟智」,「發心等十法」是就【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和【叁般若經】的主要隱義內容而安立的,其實,相智的定義只說「現證諸法空性之究竟智」也可以。

  

《般若七十義 3》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