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持的所应证是佛果,目的是为利益其他有情;所应断是烦恼障与所知障,以断除所知障为主,菩萨不以烦恼障为主要所应断,因为主断所知障后,烦恼障也自然被断除,例如圣位菩萨刻意不断欲界烦恼而保留着,可以用之作许多事。
劣乘行者的主修为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包括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出离心,总之,缘念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三增上学。其中,也不需另提出离心,因为已包含在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里了,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也包含在内,在苦谛的四特色中,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已包含在内;在灭谛的四特色中,出离心也包含在内;故可说劣乘的主修为缘念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三增上学;而其主要的所应证是唯解脱而已,不是遍智,其目的(所为)是自利,不是为一切有情着想的。
劣乘的主要所应断是烦恼障,而修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就可断除烦恼障,要断除烦恼障不须要修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只要使已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的现证心辗转增长就可将之断除,而该劣乘者他只想断除烦恼障﹑得到解脱,所以在修行时,能断除烦恼障的最胜道就是证得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因此他只须要修持此即可,根本不须要修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见。
要了解基智,必须先知道劣乘的主修,劣乘的主修是什么?是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就是基智。基智在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也有,也称为基智;在佛的心相续中也有,也称为基智;在声闻独觉的心相续中也有,也称为基智。因此,基智的定义有一分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
「本身心续具足之补特伽罗,其心续中现证无我慧所摄之智,且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乃是基智的定义。」。若是了悟「劣乘主修是什么」的心,该心虽非劣乘之了悟,却也算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也称为基智。能了知「劣乘的主修是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的心,就称为「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不论是佛有﹑圣位菩萨有﹑声闻有﹑独觉有,凡是现前证知之心,都称为「住于劣乘证悟种类」。
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既然是基智,那么,现证无我之智或现证无常之智,也都是基智。谁的心相续中有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就有基智。因此,现证无常之智是基智,现证无我之智是基智,现证解脱之智是基智﹑现证苦谛之智是基智、现证集谛之智是基智…等,有很多的基智,必须这样区分开,虽说「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但并不是「一智」就能了悟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相智的话就能全部了悟,因此在有学位时,不能以「一智」了悟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有各个了悟之智,成佛后当然就能全部了悟。
对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如果曾听过四谛者,应该是知道的,苦谛有四行相(特色)﹑集谛有四行相﹑灭谛有四行相﹑道谛也有四行相,共十六行相,每个行相都有能现证之智,这样就有很多各种各类之智,这些智全都是基智。佛有的是基智﹑圣位菩萨有的是基智﹑声独圣者有的是基智,全都一样是基智。只有圣者有,因为,所谓「现证」是指「唯圣者有」的意思。
佛的心相续中有现证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有现证无我之智,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也有现证无我之智,两者都是基智,虽是如此,但不是劣乘的证悟,是大乘的证悟,这种「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之证悟不是相似假名之悟,而是极高证量的证悟,是智,不是错乱识。
佛心相续中的现证无我智和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现证无我智,不是劣乘的证悟,不是劣乘之智。可是为何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虽然两者都不是劣乘的证悟,不是劣乘之智,但是却能正确的了解劣乘主修的「补特伽罗无我」,所以虽非劣乘之证悟,却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正是基智。因此是「本身心相续具足之补特伽罗,其心续中现证无我慧所摄之智」,虽非劣乘之证悟,却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故是基智,基智不须要是劣乘之智,可以「住于劣乘智种类」。
总之,基智的定义中,主要有二点:1﹑现证无我慧所摄持:即以现证无我慧作为助力。2﹑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不论任何心,其所缘行相,「所缘行相」,比如,现证无我慧的所缘是无我,行相是无我。现证无常慧的所缘是无常,行相是无常。这样的解说,是不区分「差别事」与「差别法」的状况下说的;如果区分「差别事」与「差别法」的话,例如「瓶子是无常」,所缘是瓶子,行相则是无常;因此,此智住不住于劣乘证悟种类,怎么判断呢?由该智的所缘行相作判断。该智的所缘行相如果是劣乘的主修,是即「住于劣乘证悟种类」。
2﹑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不论任何心,其所缘行相如果是劣乘的主修,即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所缘行相」,比如,现证无我慧的所缘是无我,行相是无我。现证无常慧的所缘是无常,行相是无常。这样的解说,是不区分「差别事」与「差别法」的状况下说的;如果区分「差别事」与「差别法」的话,例如「瓶子是无常」,所缘是瓶子,行相则是无常;因此,此智住不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乃由该智的所缘行相作判断。
所以,圣者佛和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现证无我之智﹑现证无常之智和现证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之所缘行相要安立什么呢?必须安立无我﹑无常等十六行相。这样的所缘行相是劣乘的主修。因此凡是该智的所缘行相是劣乘的主修的话,该智是即「住于劣乘证悟种类」。
「相智」所依的补特伽罗,唯圣者佛而已,圣者佛心相续中所有识都是相智,所有根识:眼识﹑耳识…等都是相智。同样的,「道智」唯于大乘圣位菩萨心相续中才有,大乘圣位菩萨心相续之智都是道智,不可说大乘圣位菩萨心相续中之「识」都是道智,因为其心相续中的识仍有颠倒识之故,故不称为相智。
「基智」在哪儿有?在所有圣者心相续中有,但圣者心相续之智是否是基智,则有很多差别,不可说圣者心相续之智都是基智。其余二智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基智需要有个条件:「住于劣乘证悟种类」。是否住于劣乘证悟种类,须要看该智以不以劣乘的主修为所缘行相而决定;该智的所缘行相若是劣乘的主修,就是「住于劣乘证悟种类」,不是的话,它虽是圣者心相续之智,但不是基智。
例如,「现证空性之智」不是基智,为什么?因为现证空性智的所缘行相是空性,空性并不是劣乘的主修,而是大乘的主修,因此,现证空性之智虽然是圣者心相续之智,却不是基智;同样的,大乘圣者心相续中的菩提心,其所缘行相是圆满佛果,圆满佛果不是劣乘的主修,因此菩提心虽是圣者心相续之智,但不是基智。同样是圣者心相续之智,却有如此差别。
总之,基智要看是否以劣乘主修为所缘行相,其现证之智,就是基智。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是劣乘主修,于彼现证之智,就是基智。
虽然基智是劣乘的主修,但是劣乘圣者心相续之智未必是基智,例如:劣乘圣者心相续中也有悲心(不是大悲心),有些劣乘圣者心相续中也有证空性慧,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等(但无: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等),这些并不是基智。总之,基智是劣乘有学位的补特伽罗现前了知主要所修之智,所以,基智是劣乘的补特伽罗前往解脱地的最好善巧方便。
【七十义】中并没有【现观庄严论】的礼赞文的解释,在礼赞文中,赞颂了基智﹑道智﹑相智。
1.赞颂基智的理由是:基智是引导声闻﹑独觉等求解脱者前往解脱地的最好方便。
2.赞颂道智的理由是:道智是圣位菩萨众饶益世间的最好方便。
3.赞颂相智的理由是:相智是圣者佛为所化机众转动*轮的最好方便。
礼赞文直接的只有赞颂三智,实际上间接的赞颂了八事。礼赞文的第一句礼赞基智﹑第二句礼赞道智﹑第三句礼赞相智﹑第四句礼赞三智。由上可知,礼赞文直接礼赞三智,间接礼赞八事。因此,【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对境与诠说内容是一样的。【现观庄严论】的礼赞文是礼赞本身的诠说内容,一般论着的礼赞文的对境各有不同,有的礼赞佛陀,有的礼赞大悲心,有的礼赞三智,有的可以礼赞本身信仰之对境,而此【现观庄严论】是礼赞本身的诠说内容。
接着,基智的区分有四种,实际上是两种。首先应该了解「入道方式」:
j入道时,如果没有菩提心,而有生起无虚伪的出离心的话,则入劣乘道;如果心相续中生起无虚伪的菩提心,则入大乘道。
劣乘分为声闻﹑独觉二者,彼二者在「缺乏菩提心」的这一点上虽然相同,但是进入声闻道或独觉道,主要是由其界及意乐作区分。
k一位对于声闻道有信解心﹑有信心,想要进入声闻道的补特伽罗,若在心相续中生起无虚伪的出离心时,他就进入声闻道,因为他会以声闻道为主修缘故。
l又若对于独觉道有信解心﹑有信心,想要进入独觉道的补特伽罗,在心相续中生起无虚伪的出离心时,就进入独觉道,因为他会以独觉道为主修缘故。声闻的主要所修独觉全都要修,除此尚须添增二空。
何谓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一般见到轮回的过患,心只生欲出离的心,就是出离心,但尚不是无虚伪的出离心。何谓无虚伪的出离心?在【道次第论】中以二个譬喻说明:一者,如身处火宅,其急欲脱离的心会自自然然的生起,如果生起这种程度的心,就是无虚伪的出离心。二者,如囚禁于监牢中的犯人,每天被鞭打时,自然地会生起急欲逃脱的心,如果生起这种程度的心,就是无虚伪的出离心。
心中生起无虚伪的出离心的话,就入了资粮道,慢慢地会往上进登上加行道,然后登上见道,证得见道时就成为圣者。不论是证得声闻见道﹑独觉见道﹑大乘见道,反正证得见道时就成为圣者。如果是声闻﹑独觉,就是劣乘的圣者;如果是大乘,就是大乘的圣者。两者差别在于劣乘和大乘,但同样都是圣者。凡是圣者,必定被现证无…
《般若七十义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