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持的所應證是佛果,目的是爲利益其他有情;所應斷是煩惱障與所知障,以斷除所知障爲主,菩薩不以煩惱障爲主要所應斷,因爲主斷所知障後,煩惱障也自然被斷除,例如聖位菩薩刻意不斷欲界煩惱而保留著,可以用之作許多事。
劣乘行者的主修爲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包括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出離心,總之,緣念于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道叁增上學。其中,也不需另提出離心,因爲已包含在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裏了,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也包含在內,在苦谛的四特色中,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已包含在內;在滅谛的四特色中,出離心也包含在內;故可說劣乘的主修爲緣念于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道叁增上學;而其主要的所應證是唯解脫而已,不是遍智,其目的(所爲)是自利,不是爲一切有情著想的。
劣乘的主要所應斷是煩惱障,而修持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就可斷除煩惱障,要斷除煩惱障不須要修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見,只要使已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的現證心輾轉增長就可將之斷除,而該劣乘者他只想斷除煩惱障﹑得到解脫,所以在修行時,能斷除煩惱障的最勝道就是證得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心,因此他只須要修持此即可,根本不須要修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要了解基智,必須先知道劣乘的主修,劣乘的主修是什麼?是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心就是基智。基智在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也有,也稱爲基智;在佛的心相續中也有,也稱爲基智;在聲聞獨覺的心相續中也有,也稱爲基智。因此,基智的定義有一分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
「本身心續具足之補特伽羅,其心續中現證無我慧所攝之智,且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乃是基智的定義。」。若是了悟「劣乘主修是什麼」的心,該心雖非劣乘之了悟,卻也算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也稱爲基智。能了知「劣乘的主修是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的心,就稱爲「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不論是佛有﹑聖位菩薩有﹑聲聞有﹑獨覺有,凡是現前證知之心,都稱爲「住于劣乘證悟種類」。
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既然是基智,那麼,現證無我之智或現證無常之智,也都是基智。誰的心相續中有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就有基智。因此,現證無常之智是基智,現證無我之智是基智,現證解脫之智是基智﹑現證苦谛之智是基智、現證集谛之智是基智…等,有很多的基智,必須這樣區分開,雖說「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但並不是「一智」就能了悟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相智的話就能全部了悟,因此在有學位時,不能以「一智」了悟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有各個了悟之智,成佛後當然就能全部了悟。
對于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如果曾聽過四谛者,應該是知道的,苦谛有四行相(特色)﹑集谛有四行相﹑滅谛有四行相﹑道谛也有四行相,共十六行相,每個行相都有能現證之智,這樣就有很多各種各類之智,這些智全都是基智。佛有的是基智﹑聖位菩薩有的是基智﹑聲獨聖者有的是基智,全都一樣是基智。只有聖者有,因爲,所謂「現證」是指「唯聖者有」的意思。
佛的心相續中有現證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有現證無我之智,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也有現證無我之智,兩者都是基智,雖是如此,但不是劣乘的證悟,是大乘的證悟,這種「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之證悟不是相似假名之悟,而是極高證量的證悟,是智,不是錯亂識。
佛心相續中的現證無我智和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現證無我智,不是劣乘的證悟,不是劣乘之智。可是爲何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雖然兩者都不是劣乘的證悟,不是劣乘之智,但是卻能正確的了解劣乘主修的「補特伽羅無我」,所以雖非劣乘之證悟,卻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正是基智。因此是「本身心相續具足之補特伽羅,其心續中現證無我慧所攝之智」,雖非劣乘之證悟,卻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故是基智,基智不須要是劣乘之智,可以「住于劣乘智種類」。
總之,基智的定義中,主要有二點:1﹑現證無我慧所攝持:即以現證無我慧作爲助力。2﹑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不論任何心,其所緣行相,「所緣行相」,比如,現證無我慧的所緣是無我,行相是無我。現證無常慧的所緣是無常,行相是無常。這樣的解說,是不區分「差別事」與「差別法」的狀況下說的;如果區分「差別事」與「差別法」的話,例如「瓶子是無常」,所緣是瓶子,行相則是無常;因此,此智住不住于劣乘證悟種類,怎麼判斷呢?由該智的所緣行相作判斷。該智的所緣行相如果是劣乘的主修,是即「住于劣乘證悟種類」。
2﹑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不論任何心,其所緣行相如果是劣乘的主修,即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所緣行相」,比如,現證無我慧的所緣是無我,行相是無我。現證無常慧的所緣是無常,行相是無常。這樣的解說,是不區分「差別事」與「差別法」的狀況下說的;如果區分「差別事」與「差別法」的話,例如「瓶子是無常」,所緣是瓶子,行相則是無常;因此,此智住不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乃由該智的所緣行相作判斷。
所以,聖者佛和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現證無我之智﹑現證無常之智和現證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之所緣行相要安立什麼呢?必須安立無我﹑無常等十六行相。這樣的所緣行相是劣乘的主修。因此凡是該智的所緣行相是劣乘的主修的話,該智是即「住于劣乘證悟種類」。
「相智」所依的補特伽羅,唯聖者佛而已,聖者佛心相續中所有識都是相智,所有根識:眼識﹑耳識…等都是相智。同樣的,「道智」唯于大乘聖位菩薩心相續中才有,大乘聖位菩薩心相續之智都是道智,不可說大乘聖位菩薩心相續中之「識」都是道智,因爲其心相續中的識仍有顛倒識之故,故不稱爲相智。
「基智」在哪兒有?在所有聖者心相續中有,但聖者心相續之智是否是基智,則有很多差別,不可說聖者心相續之智都是基智。其余二智並沒有什麼差別。因爲基智需要有個條件:「住于劣乘證悟種類」。是否住于劣乘證悟種類,須要看該智以不以劣乘的主修爲所緣行相而決定;該智的所緣行相若是劣乘的主修,就是「住于劣乘證悟種類」,不是的話,它雖是聖者心相續之智,但不是基智。
例如,「現證空性之智」不是基智,爲什麼?因爲現證空性智的所緣行相是空性,空性並不是劣乘的主修,而是大乘的主修,因此,現證空性之智雖然是聖者心相續之智,卻不是基智;同樣的,大乘聖者心相續中的菩提心,其所緣行相是圓滿佛果,圓滿佛果不是劣乘的主修,因此菩提心雖是聖者心相續之智,但不是基智。同樣是聖者心相續之智,卻有如此差別。
總之,基智要看是否以劣乘主修爲所緣行相,其現證之智,就是基智。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是劣乘主修,于彼現證之智,就是基智。
雖然基智是劣乘的主修,但是劣乘聖者心相續之智未必是基智,例如:劣乘聖者心相續中也有悲心(不是大悲心),有些劣乘聖者心相續中也有證空性慧,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等(但無: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等),這些並不是基智。總之,基智是劣乘有學位的補特伽羅現前了知主要所修之智,所以,基智是劣乘的補特伽羅前往解脫地的最好善巧方便。
【七十義】中並沒有【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的解釋,在禮贊文中,贊頌了基智﹑道智﹑相智。
1.贊頌基智的理由是:基智是引導聲聞﹑獨覺等求解脫者前往解脫地的最好方便。
2.贊頌道智的理由是:道智是聖位菩薩衆饒益世間的最好方便。
3.贊頌相智的理由是:相智是聖者佛爲所化機衆轉動*輪的最好方便。
禮贊文直接的只有贊頌叁智,實際上間接的贊頌了八事。禮贊文的第一句禮贊基智﹑第二句禮贊道智﹑第叁句禮贊相智﹑第四句禮贊叁智。由上可知,禮贊文直接禮贊叁智,間接禮贊八事。因此,【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對境與诠說內容是一樣的。【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是禮贊本身的诠說內容,一般論著的禮贊文的對境各有不同,有的禮贊佛陀,有的禮贊大悲心,有的禮贊叁智,有的可以禮贊本身信仰之對境,而此【現觀莊嚴論】是禮贊本身的诠說內容。
接著,基智的區分有四種,實際上是兩種。首先應該了解「入道方式」:
j入道時,如果沒有菩提心,而有生起無虛僞的出離心的話,則入劣乘道;如果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僞的菩提心,則入大乘道。
劣乘分爲聲聞﹑獨覺二者,彼二者在「缺乏菩提心」的這一點上雖然相同,但是進入聲聞道或獨覺道,主要是由其界及意樂作區分。
k一位對于聲聞道有信解心﹑有信心,想要進入聲聞道的補特伽羅,若在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僞的出離心時,他就進入聲聞道,因爲他會以聲聞道爲主修緣故。
l又若對于獨覺道有信解心﹑有信心,想要進入獨覺道的補特伽羅,在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僞的出離心時,就進入獨覺道,因爲他會以獨覺道爲主修緣故。聲聞的主要所修獨覺全都要修,除此尚須添增二空。
何謂出離心?出離心就是:一般見到輪回的過患,心只生欲出離的心,就是出離心,但尚不是無虛僞的出離心。何謂無虛僞的出離心?在【道次第論】中以二個譬喻說明:一者,如身處火宅,其急欲脫離的心會自自然然的生起,如果生起這種程度的心,就是無虛僞的出離心。二者,如囚禁于監牢中的犯人,每天被鞭打時,自然地會生起急欲逃脫的心,如果生起這種程度的心,就是無虛僞的出離心。
心中生起無虛僞的出離心的話,就入了資糧道,慢慢地會往上進登上加行道,然後登上見道,證得見道時就成爲聖者。不論是證得聲聞見道﹑獨覺見道﹑大乘見道,反正證得見道時就成爲聖者。如果是聲聞﹑獨覺,就是劣乘的聖者;如果是大乘,就是大乘的聖者。兩者差別在于劣乘和大乘,但同樣都是聖者。凡是聖者,必定被現證無…
《般若七十義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