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義 3》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2007/11/15
講過了相智﹑道智,今天開始講基智。
要證得相智﹑道智,必須依于因和緣,無因無緣絕不可能證得,凡是有情皆有能證得相智與道智的因,怎麼成立起呢?有情皆堪能成佛,爲什麼?因爲有情心相續中有自性住種姓之故,而此自性住種姓住于哪裏呢?住在有情心相續中的心上,依此原因,自性住種姓所住的「心」,此即是未來道智的近取因,而此道智是相智的近取因;因此可以說我們的心相續中有道智和相智二者的近取因。
像我們初機者的心並非只有一種,會有各種不同的心現行,例如有顛倒趣入對境的不好心,如貪、瞋、癡…等;也有好的心,如對叁寶的信仰心﹑慈心;因此一位初機的補特伽羅心相續中有各種不同的好壞心。顛倒﹑不好的垢染心,是所應斷;不顛倒﹑好的心,則應予以增長。
雖然一位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好的﹑壞的心同在一起,可是無顛倒心的自性不會被顛倒所沾染,就像天空看似與烏雲混在一起,但是烏雲並未滲入天空的本質中,爲什麼呢?因爲烏雲消散時,就會現出晴空萬裏的景象;也像水與混濁混在一起,但混濁並未滲入水的本質中,水與混濁終將會分開的,澄清的水即可呈現;所以,我們的心相續中雖然有好的、壞的心混雜在一起,但壞的心並未滲入心的本質中,只要努力于善行,他們終將會分開的。
怎麼成立起自性住種姓堪能成佛呢?因爲我們的心中有各種不同的好心﹑壞心,在好的心上的空性,就是自性住種姓;在貪嗔癡等壞的心上雖有空性,但不是自性住種姓,爲什麼呢?因爲如貪﹑瞋﹑癡等壞心,不會無限增長,一般,使我們起貪的對境,若是悅意的,那是會使貪欲增長,但無法無限增長;但比如一個人對某人起瞋恚心,他想到此人以前對他有多壞、現在對他有多壞、以後將對他有多壞時,這樣的瞋恚心將會一直增長,但並不會無止境地增長,因此不將貪心﹑瞋心上的空性取名爲自性住種姓;而我們心中的好的心﹑無顛倒心,如信仰心﹑慈心﹑悲心…等,只要不離好的助力,其余的支分,將可無限增長,例如要使悲心增長,需要空性的協助,所以凡是無顛倒心若有好的助力的話,就可無限增長,因此在它之上的空性,就稱之自性住種姓。
這之間的關系是如何呢?心上既然有空性,因此有情皆堪能成佛;心上的空性,是指心無谛實成立;先前曾說「自性般若波羅蜜多」指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而諸法無谛實成立就是諸法的空性,心無谛實成立就是心的空性﹑法性。就因爲心無谛實成立的關系,所以心可以改變;如果心是谛實成立的話,則不觀待因﹑不觀待緣﹑不觀待支分,絕不能改變。既然心是空掉谛實成立的無谛實成立,因此心可以改變;既然心是可以改變,心將可以無限增長,而該心上之空性,就是自性住種姓;而那些改變後只會遞減的壞心是不能無限增長,因此該壞心上的法性雖是空性,但不取名爲自性住種姓。
佛法可說是使顛倒的心識越來越小,最後被完全消滅,無顛倒心識不斷地增長﹑無限增長的方便。原因是因爲任何人,不論修學佛法與否,都希望離苦得樂,而其顛倒心是痛苦的因,既是痛苦的因,就應該將之斷除;而無顛倒心是安樂再安樂的因,故應予以增長。
未入道的初機者﹑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有各種顛倒﹑無顛倒的好﹑壞心,如果在調伏心相續的方法上勤加努力,依此,在入道時,現在有的無顛倒心將成爲道的體性,所以說,現在的無顛倒心是道的近取因,比如:緣念叁寶生起的信仰心﹑由此生起的皈依心﹑了解無常的心﹑甚至了解空性的心,都是正確的心;最後,一旦在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僞的出離心時,這些正確心,都將成爲道。
于道上數數修持,依此,該補特伽羅一旦證得見道位時,其先前的道都將成爲見道,同樣的,證得見道的補特伽羅經過長期修行,當證得修道位時,其先前的道都將成爲修道,這位修道者再數數修持修道後,當證得佛果時,先前的修道,亦皆成爲相智;因此,相智的近取因是修道,修道的近取因是見道,見道的近取因是加行道,加行道的近取因是資糧道,資糧道的近取因在我們未入道者的心相續中有。所以,就續流而言,道智與相智的近取因,在我們心相續中都有。
既然如此,有情的心相續中都有上品道的近取因,有情的心皆堪生道智與相智,這是因爲有情心相續中有自性住種姓之故,但是要生起道﹑道智﹑相智,必須要具足很多的助力與順緣才能生起,若不具足則不能生起;例如種子雖有堪生苗芽的能力,可是也要有土﹑水﹑肥料﹑溫度…等順緣的聚合,才能長出苗芽,否則,是無法長出苗芽的,所以,我們心相續中雖有堪生道智與相智的近取因,但是順緣如果不具足的話,那是不可能轉成道智與相智的。
我們的心相續中都有生起基智﹑道智﹑相智的能力,對此我們如果能如實了知其實情﹑因緣,並且修持的話,那才會有希望;如果沒有希望可證得道智與相智的話,那麼再怎麼努力都將是白費力氣而已。可是如果我們能做到聞思修的話,則必定可證得。例如,往昔世尊在有學位時也跟我們一模一樣,隨貪瞋癡叁毒轉,被苦逼迫,可是祂由了解貪瞋癡之過患以及依對治法能出生善心,故于最初發起菩提心,中期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積聚資糧,而成就佛果;成佛已,祂由本身成佛經驗,爲我們完整的闡示了祂往昔在有學位時是如何修行﹑證果。
就我們而言,討論諸佛菩薩心相續功德的體性,是相當困難的,因爲那是我們心相續中沒有的功德,又超乎想象之外,所以是很困難的,但不可因爲聽不懂而懈怠,只要略知一二,也有很大的益處,像宗喀巴大師在有學位時,完全不懂中觀應成派的正見,而當時西藏也沒有能真正解說應成派正見的人,雖然有人能禅修,也如實了悟應成派正見,但卻無人能如理如實作诠說,因此,宗喀巴大師一直未能尋得善知識,之後向文殊菩薩祈求,親見文殊菩薩後,文殊菩薩爲宗喀巴大師完整解說了應成派正見,但宗喀巴大師卻無法了解,宗喀巴大師向文殊菩薩說:「您說的我聽不懂。」,文殊菩薩安慰他說:「沒有關系,能記住的盡量記住,記不住的就將它寫起來,另外好好地集資﹑淨罪﹑並誠虔向與本尊無二之上師祈求,終有一天你會了解我所說的一切。」
佛法是非常深奧、廣博的,一般而言,大乘是如此,尤其密咒法,並不是輕易可懂﹑輕易可修的,可是一旦能了解﹑修得起時,其果報絕不是小小的,而是非常廣大,超出我們的想象之外。所以,乍看之下,實在不敢寄望能全盤了解以前不了解的,但是慢慢地,是有希望能了解的。
現在談論叁智中的相智是我們的究竟所應得,而能證得的無上方便就是道智。「道智」雖只是個名稱而已,其意義卻是非常廣博,可分爲叁者: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一般,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皈依﹑證空性慧﹑證無我慧﹑了悟無常慧…等,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所有無顛倒心,全部都是道智,因此道智可說是廣博無邊,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爲相智是無止無盡增廣的心,其能得之無上方便是道智,因此道智必須是廣博無邊,成佛之因在道智中已全部具足。
道智唯是大乘補特伽羅的修持,劣乘補特伽羅的心是容不下的;而主修基智的是劣乘補特伽羅,基智只是大乘補特伽羅附帶修的。一般,凡是聖者的心相續中皆有基智,可是聖位菩薩的主修並非基智,只是附帶修而已,主要修持者是劣乘補特伽羅,因爲能得解脫的方便是基智,而主要追求解脫的是劣乘補特伽羅,大乘菩薩並不以此爲主要訴求,大乘菩薩的主要訴求是遍智故。
聖位菩薩並不以基智爲主修,因爲他們主要的所應證是相智,而阻礙證得相智的最大障礙是「所知障」,不論如何修持基智都無法成爲所知障的正對治,因此要斷除所知障,唯有透過修持道智,也就是禅修證空性慧,再以大悲心、菩提心爲助力,才能成爲所知障的正對治。唯修基智是不可能斷除所知障而證得遍智的,這就是聖位菩薩不以基智爲主修的原因。問:既然不能,爲何聖位菩薩需要修?雖不以之爲主修,但還是須修。問:聖位菩薩爲何修持基智,沒有必要啊!基智既然不能成爲阻礙證得相智的所知障的正對治,那麼,菩薩爲何而修?因爲菩薩的心願是饒益有情,而饒益有情雖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但其中最殊勝的就是隨順有情的不同根器﹑意願爲他們說法,因此,聖位菩薩也必須隨順聲聞﹑獨覺種姓者的不同根器﹑意願爲他們說法,而要爲他們說法,必須先了解他們所要的法,因此,聖位菩薩爲了攝受聲聞種姓者﹑獨覺種姓者才修持基智。
以下開始講「基智」。雲:「次一切智性」
【現觀莊嚴論】本頌雲:「次一切智性」。一切智是指基智。基智有叁個名稱:基智﹑一切智﹑所有智,叁者同義,一般比較慣用「基智」,雖然「一切智﹑所有智」也是基智的名稱,但較少使用。
上次說到道智,其中,有已現證空性者,也有未現證空性者。道智必須被心相續具足道智的補特伽羅心相續中的現證空性慧攝持。空性是細品法無我。同樣的,基智也有已證補特伽羅無我者和未證者,但是基智必須被心相續具足基智的補特伽羅心相續中的現證無我慧攝持。被無我慧攝持是由無我慧協助之義。
菩薩﹑大乘補特伽羅是以大悲心﹑菩提心﹑證空性見﹑十度﹑四攝爲主修,不以補特伽羅無我﹑無常等十六行相爲主修,而是附帶修的,大乘的無上特色,是主修大悲心﹑菩提心爲主的十度或六度,又加上四攝法,這些是大乘的主修。在這之中尤其以空性正見爲主修,大悲心﹑菩提心爲助力。大乘依此…
《般若七十義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