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劣乘道的补特伽罗。大乘和劣乘之别,并不以证空慧作区分,因为入大乘道者和入小乘道者的心相续中都有证空慧,其分别乃在于其心相续中是否有大悲心和菩提心。
入大乘道的话,必须透过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而入道。利根者必须如入行论所说的「自他相换次第」修持而入道;劣根者则必须修持「七重因果次第」而入道。不论以上述二种方法的哪一种,这位补特伽罗都必须先在心相续中生起大悲心才能入道,未生起大悲心之前是不可能入道的。
只在心续中生起大悲心,就可称为入大乘道吗?不,还未入,该补特伽罗只是大乘种姓觉醒而已,尚未入大乘道。为入大乘道故,必须以大悲心为根本,又必须在心中生起具相的菩提心,在生起具相菩提心的同时,就进入大乘道了。
所入之大乘道有五: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此中,资粮道、加行道是异生(凡夫)道,资粮道、加行道是「道」,心相续中具足资粮道、加行道的「补特伽罗」,则称为资粮道者、加行道者,是凡夫,不是圣者。证得见道的补特伽罗,则称之为见道者,此时,方成为大乘圣者,其心相续方才生起道智。因此,见道者心相续中全部的智都是道智,修道者、无学道者亦然,其心相续中的智也都是道智,所以大乘圣者心相续中的智全部都是道智,而无学道的佛圣者,其心相续中的智,除了是道智之外,也是相智。
证得大乘见道即成为圣者,亦得道智,心相续之智全部成为道智;往上登至修道时,该修道者不但成为圣者,其心相续之智也都是道智;由修道晋登无学道(佛),佛圣者心相续中之智亦成为道智,因此,大乘见道﹑修道﹑无学道(相智)皆被道智周遍。
大乘圣者有三:大乘见道者﹑修道者﹑无学道者;亦可摄为二:菩萨胜者和佛圣者。大乘圣者心续之智和道智同义,故彼三圣者心续之智皆被道智周遍。
「彼中分三:知声闻道之道智、知独觉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
菩萨与佛的责任是利益有情,因为祂们以大悲心为根本,生起菩提心时,即许下「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诺言,因此饶益有情就成为是祂们的责任。
佛与菩萨二者皆需成办声闻﹑独觉﹑大乘补特伽罗之义利,因此,成办大小乘的相符事成为菩萨与佛的主要责任。成办彼等义利,就暂时而言,有各种方法可作,如成就财富等;但就究竟而言,以其身语意三门功德中,阐示佛法的语功德是最殊胜的。所以,佛与菩萨会为声闻阐示佛法﹑为独觉阐示佛法,也为大乘者阐示佛法,对这三类所化机阐示佛法。
佛菩萨为声闻种姓者阐示佛法时,不会为他们阐示佛菩萨本身修行之相符事,因为与他们的意愿不相符,声闻的意愿只为独自解脱而已,而佛菩萨所作是为一切有情义利故,佛菩萨若对声闻讲说本身修行的大悲心和菩提心的话并不适当;祂们会依据他们的根器与意愿而阐示声闻道次第,同理,对于独觉种姓者也须依据他们的根器与意愿而阐示独觉道次第,所以为了对他们阐示故必须先了知其道次第,因此,佛菩萨必须先了知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因而祂们的心相续中必须有:能知声闻道﹑能知独觉道﹑能知大乘道之道智,必须有能知三乘道之智。
如经中说:「诸菩萨众,于任何声闻道﹑任何独觉道﹑任何佛道,于一切道皆应生起,皆应了知!」因此菩萨应知一切乘道,菩萨为对三类所化机说法故,应了解与之意愿根器相符之道。「欲对他说,自先了知,若自不知,所说将成颠倒」。
所以,佛圣者与菩萨圣者心相续中有:知声闻道之道智﹑知独觉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有三类道智。
佛教的见解,就粗细而分,可分为三: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色与执色量质异空(即:二空)、空性。其中,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是声闻众的主修,虽然他们也了悟二空、空性,但并非以此为主修,另外,也主修出离心、四谛。
因为声闻众的主修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及四谛,所以,佛圣者以及圣位菩萨祂们心相续中有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也有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此智即是我们所说的「知声闻道之道智」。声闻众的主修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及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而佛圣者及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能够现前了知这二者之智,就称为「知声闻道之道智」。
独觉众对于声闻众所修的内容也都照单全修,另外还增修了二空(色与执色量质异空﹑外境空﹑粗品法无我),并以此为主修。所以,佛圣者以及圣位菩萨的心相续中有现证二空之智,此智即是「知独觉道之道智」。
大乘行者的主修是细品法无我(细品空性),所以,佛圣者以及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现证空性(细品法无我)之智,就称为「知大乘道之道智」。
总之,佛圣者及圣位菩萨的心相续能全盘了知声闻道的修持次第﹑独觉道的修持次第﹑大乘道的修持次第,因此安立为「知声闻道之道智」、「知独觉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
简单而言,「知声闻道之道智」在谁的心续中有呢?只在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才有,声闻者的心续中没有。「知声闻道之道智」到底了知什么?只了知声闻道的修行而已,只在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才有。「知独觉道之道智」只了知独觉道的修行而已,也只在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才有。
「界限: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有。」
道智的界限是下从大乘见道起,上至佛地之间。从证得大乘见道直至成佛前,所有的智都称为道智。
中文的「识」与「智」是不一样的,从大乘见道直至成佛之间所有的「智」都称为道智,但不可说所有的「识」都是道智。藏文中的「也谢」和「千巴」是一样的,意义是「智」,但「宜谢」则是指「意识」,「谢巴」是「识」。
证得见道则成为圣者,未证得见道是凡夫。见道可分为三:声闻见道、独觉见道、大乘见道。证得声闻见道者是声闻圣者,证得独觉见道者是独觉圣者,证得大乘见道者是大乘圣者。并非:凡入道者都是圣者,因为资粮道者、加行道者虽都已入道,但仍未证见道,所以都不是圣者,是凡夫而已。
圣者的范围比较大,大乘圣者的范围比较小,佛圣者的范围更小,而相智唯佛圣者的心相续有,道智唯大乘圣者的心相续有,基智则声闻圣者有、独觉圣者有、大乘圣者有,凡圣者的心相续皆有基智,所以,有基智的补特伽罗,其范围比较大,道智唯大乘圣者的心相续有,声闻圣者﹑独觉圣者皆无,而相智唯佛圣者的心相续才有,菩萨圣者也没有。
以上道智已讲解完毕,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
问:道智的分类为何?
答:道智可区分为三种:1.了知声闻道的道智,2.了知独觉道的道智,3.了知大乘道的道智;亦可说区分为二种:1.佛圣者心相续中的道智,2.大乘圣位菩萨心相续中的道智;以上是就修行的角度区分为三,但还有其它的分类法。
或许有人会说:「大乘的圣位菩萨并不需要了知声闻道、独觉道,因为菩萨主要的目的是成就佛果,所以祂们只要证空慧﹑大悲心、菩提心、和六度行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知声闻道、独觉道。」答案是需要的。因为菩萨曾经许下「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誓言,而饶益有情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不同根器、不同意愿的有情说法,因此,为能为之说法故,必须了知与其根器﹑意愿随顺之法,因而安立「知声闻道之道智」、「知独觉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三类道智。
问:现观庄严论中对于成佛为何只讲八事,而且是数量决定?
答:八事中的果位法身与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不一样的,果般若波罗蜜多与相智、般若波罗蜜多是同义词,果位法身是指佛而言,八事含盖有三智、四加行、一果位法身,凡是追求果位法身者,为了能够得到果位法身之故,他必须缘于三智的众多行相,心续中生起四加行。声闻﹑独觉众只追求解脱并不追求果位法身,因此不需要修持八事,只需要修持基智即可。但只要是追求果位法身的补特伽罗,就一定要修持四加行。修持四加行时,不可缘于瓶子而修,而应缘于三智行相而修,依次在心续中生起四加行才能证得果位法身。
声闻圣者、独觉圣者、大乘圣者的心相续中皆有基智,此基智是声闻众、独觉众的主修;大乘行者的主修是四加行,所以四加行唯是大乘圣位菩萨之智,未入道者、声闻、独觉、甚至佛圣者亦无。修四加行的只有圣位菩萨而已,四加行所缘的对境是三智行相,即总摄三智行相的圆满一切相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等所缘的行相而修。
也许有人会问:四加行是菩萨圣者之智,若只修三智行相的话,是否就不修空性了?答案是:还是有修空性的,因为,空性含摄在三智的行相之中,发心等十法也只是三智173行相中的一分,其余的内容将在往后的解说中陆续提出。
问:上次上课时曾提到「般若波罗蜜多」与「果般若波罗蜜多」是同义,这是至尊法幢的教本中所提的主张,但是其它的版本,如宗喀巴大师父子还提到「般若波罗蜜多」不只是等同「果般若波罗蜜多」,还包含了「道般若波罗蜜多」,故请格西解释。
答:道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心续之智,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教般若波罗蜜多也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果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由言诠门类区分的话,可分为四,那是以修行的次第而作的区分,一位求取果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他必须先闻思经教般若波罗蜜多,了解自性般若波罗蜜多(指空性),在心相续中生起道般若波罗蜜多;八事当中的四加行全部都是道般若波罗蜜多,四加行都是菩萨智已,道般若波罗蜜多和菩萨智同义,二者只是取名不同而已,实际上是一样的。
如果这些条件都具足的话,此行者依着四加行的修持必定可得果般若波罗蜜多,只要因圆具,即可证果。
四般若波罗蜜多中的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含摄在四加行之中。四加行任一者皆被道般若波罗蜜多周遍。
有关般若波罗蜜多的论着,一般都会提到般若波罗蜜多分为四类的般若波罗蜜多,比如陈那论师写了般若八千颂的解释中,就将般若波罗蜜多立为四种,而且也认为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只有果般若波罗蜜多而已,其它三个都不是真的,只取名叫做般若波罗蜜多而已。所以,当提到般若波罗蜜多的分类时,是以陈那论师的此一论着为根据而作解说,至于应成派的看法又不一样了。
问:凡夫有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或者凡夫只有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
答:刚才我们提到「般若波罗蜜多」与「果般若波罗蜜多」是同义,而「般若波罗蜜多」与「相智」是同义、「相智」与「佛」是同义,故相智唯佛心相续中才有。所以凡夫心相续中有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呢?自己想想就知道了。
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法身等都是同义,般若波罗蜜多唯佛地有,所以圣位菩萨不会有,凡夫更不用说了。
藏文「帕若杜钦」,「帕」就是对岸﹑彼岸的意思,彼岸是指佛地。「谢钦」指已到彼岸,已到佛地。「处哩」是指此岸﹑凡夫地。
问:现观庄严论是根据自续派的主张而解说的,比如说「相智」,在此法本中是依自续派的解释,如果依应成派的解释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是否可以要求格西在上八事七十义的时候,如果自续与应成有不同的见解时,能够予以说明。
答:有关般若波罗蜜多的论着,大多根据中观瑜伽行自续派的见解而说的,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唯佛地才有,有情地是不会有的,其它如:八事七十义的名相、分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般若波罗蜜多的主张,二派就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应成派的入中论中提到十个发心﹑十度,这些「度」在凡夫心相续中都有。其中,将「度」分为二类—世间的波罗蜜多、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前者是凡夫心相续中有,后者是圣者心相续中有。
入中论主要是根据应成派的见解而说的,故与中观瑜伽行自续派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
格西说:以前在解释【中观宝鬘论】时,已将波罗蜜多解释得很清楚了,可能大家都忘了吧。那时候讲到:以菩提心摄持的一分的布施、一分的持戒、一分的忍辱…等,这些都成为波罗蜜多,也就是以菩提心摄持的菩萨,其心中只想到我要供一盏灯、我要放弃伤害一只小蚂蚁的生命,这些都成为「度」,供一盏灯是布施度,放弃伤害小蚂蚁的生命是持戒度,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即使把身躯及所有的财产都送给别人,那只是布施而已,并不成为布施度。应成派认为「度」的界限是菩提心。同样地,一位国王把整个国家都拱手送给别人了,也不是布施度,只是布施而已,其道理也是一样。所以已菩提心摄持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的话皆成为「度」,是世间的度。
又若不仅以菩提心摄持,又以证空慧为助力的话则是出世间的度。
《般若七十义 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