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七十義 1▪P2

  ..續本文上一頁「無二智」,中觀宗與唯識宗的解釋並不相同,對此,中觀宗主張:不論任何法,只要執其谛實成立,即墮入常邊﹑有邊﹑或增益邊;又若于任何法,執其名言上完全無,即墮入斷邊﹑無邊﹑或損減邊。實際上,諸法雖無谛實成立,但名言上有,故相智能見諸法雖無谛實成立,但名言上有。既見諸法無谛實成立,故離常邊。既見諸法名言上有,故離斷邊;成爲離二邊之無二智。

  第叁個特點﹑「離所破殊勝:是谛實空,如幻化故。

  有人質疑:若說相智本身了解對境時,是了知對境「雖無谛實成立,但名言上有」,故被稱爲離常斷二邊之無二智的話,那麼,相智本身是谛實成立呢?還是如何?相智本身也是離所應破「谛實成立」,尤其是,空掉所應破「谛實成立」,如幻化般。相智本身了解對境時,了知對境雖無谛實成立,但名言上有故,由體性殊勝而稱「無二智」;由離所應破而說「谛實空,如幻化。」

  「由言诠類門,分四:

  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相智,可是卻有很多取名爲般若波羅蜜多的,因此,般若波羅蜜多由言诠門區分(這不是真正的區分,只稱其名而已),可分爲四,雖說可分爲四種,但實際上,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只有相智。這四者是:

  1﹑「自性般若波羅蜜多」:指空性,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2﹑「經教般若波羅蜜多」:指廣中略叁般若經,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3﹑「道般若波羅蜜多」:指菩薩心續之智,也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4﹑「果般若波羅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除了果般若波羅蜜多之外,其余叁者都是「安立的」般若波羅蜜多。

  「初者﹑如空性。」自性般若波羅蜜多與空性是一模一樣的。

  「次者﹑如廣中略叁般若經。」不僅此,如心經等凡闡述空性的大乘經典,都可立爲經教般若波羅蜜多。

  「第叁﹑如菩薩智。」道般若波羅蜜多與菩薩智是同義。

  「第四﹑如相智。」先前已說,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相智﹑智慧法身等四者同義。因此,果般若波羅蜜多的事例,如相智。

  有人質疑: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既然只有相智的話,那麼,般若波羅蜜多又爲何分爲四?而與般若波羅蜜多同義的相智﹑果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法身又爲何不分爲「真正的」和「安立的」呢?

  有如此區分的理由,因爲「自性般若波羅蜜多」是空性的名稱。經教般若波羅蜜多是闡示空性者之語(佛語),是廣中略叁般若經﹑心經﹑如來藏經等,凡是所诠內容是對境空性的大乘經典都是。道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智。果般若波羅蜜多是相智,或指智慧法身。

  對此四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事例先善加了解,後將說明其因。

  凡是修持大乘法的補特伽羅,都應追求果般若波羅蜜多(相智),爲能證得果般若波羅蜜多故,首先應于經教般若波羅蜜多作聞思修,但不應以此爲滿足,應更進一步地,了解經教般若波羅蜜多诠釋的內容「空性」即自性般若波羅蜜多。

  追求果般若波羅蜜多者,透過聞思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只了解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是不夠的,更應在的心中生起道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智,此若不生起,是無法證得果般若波羅蜜多的。

  所以,追求果般若波羅蜜多的大乘所化機,先聞思經教般若波羅蜜多,之後,了解其內容,依所了解的自性般若波羅蜜多作爲所緣,于心中生起道般若波羅蜜多而修持的話,可以嗎?可以!次第無錯謬,必然可得果般若波羅蜜多。

  道般若波羅蜜多是下從資糧道菩薩心續之智,上至十地菩薩心續之智之間。全部的菩薩智都攝于道般若波羅蜜多。若緣于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空性」之道而修的話,必定可以成佛,成佛就證得果般若波羅蜜多。

  就此修行次第而言,此四者都與般若波羅蜜多有關聯,因此,取名爲般若波羅蜜多。

  爲了成辦果般若波羅蜜多故,首先應聞思經教般若波羅蜜多,了解經教般若波羅蜜多的內容—自性般若波羅蜜多,之後,緣此自性般若波羅蜜多者,在心續中生起道般若波羅蜜多,依次第而修,唯有如此,才能成就果般若波羅蜜多。上述次第若不具足,終不能成佛,過去諸佛未曾如此成佛,將來也是。

  僅修奢摩他爲例,也須要先修前行(奢摩他的因)—九住心、五過失的對治法八斷行,才有可能成就奢摩他;前行若不具足,只有閉目端坐在那裏,是不可能成就奢摩他;雖然偶而心入細品沈沒中,也有住分,但若未修九住心、五過失的對治法八斷行,則絕不可能成就奢摩他的。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蓮花戒論師在【修次叁篇】中,都曾肯定明確這一點。

  要修持奢摩他,必須先了解九住心﹑五過失的對治法八斷行,不了解怎能修!故能了解故,應爲先聞思闡述該內容的論著,不作聞思,絕對不會了解的。因此,雖僅修奢摩他,亦須先作聞思,這點非常重要。

  僅僅修持與外道共通的奢摩他,先作聞思,是如此重要的話,更何況想要修持不共的果般若波羅蜜多,先作聞思,更是重要了。

  這部論在開始對八事七十義有詳細解說,比較容易了解,但到後面時,並沒有詳細解說,因此會比較難懂。首先,我們應對這些名相﹑意義和同義詞,先作粗略了解,若不,講到後面時,可能搞混。

  所以,今天我們應先知道j「八事」的名稱,雖然日後會提到,但先了解會比較好;接著,應知道k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l般若波羅蜜多的叁個特點﹑m般若波羅蜜多由言诠門所分的四類﹑n論中只說般若波羅蜜多與果般若波羅蜜多是同義,但也與相智﹑智慧法身﹑佛聖者心續之智是同義詞。這些都應先了解,否則到後面時會有搞混的危險性。

  前面已說般若波羅蜜多與果般若波羅蜜多同義,果般若波羅蜜多是指佛聖者心續之智,所以,「佛聖者心續之智」之外沒有另外的果般若波羅蜜多或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的定義,安立爲「以叁特點而殊勝之究竟智」而安立果般若波羅蜜多的定義,是以四特點而殊勝的究竟智。這兩者,實際上是一模一樣,因爲般若波羅蜜多定義中的第二個特點「體性殊勝」可分爲二,因此成爲四個特點。

  「以四特點而殊勝的究竟智,彼乃果般若波羅蜜多之定義」

  1.「所依殊勝:唯佛聖者心續中有。」這點與前相同

  2.「體性殊勝:是智。」

  前面般若波羅蜜多的「體性殊勝」是無二智,在此,將「無二」配合此處的體性殊勝;「智」配合此處的「行相殊勝」。雖分爲二,其實是一樣。

  3.「行相殊勝:是無二。」

  果般若波羅蜜多的體性是什麼呢?是「智」。果般若波羅蜜多現出什麼行相呢?現出「無常斷邊」﹑「離常斷邊」的行相。

  4.「離所破殊勝:谛實空,如幻化。」

  果般若波羅蜜多本身現出對境相時,是現爲無谛實成立,但名言上有,因此才稱爲相智的話,那麼,果般若波羅蜜多本身是什麼呢?祂是谛實成立呢?還是無谛實成立呢?祂本身也是「離所破,谛實空,如幻化」,這點也與前面相同。

  接著講「界限」,前已說了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教般若波羅蜜多﹑道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那些是到哪裏之間有呢?下將解說到哪裏之間有。

  「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在一切法上。」

  自性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空性,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所以,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是一切法上皆有。就如任何的法都只是名言上有,全都是無谛實成立的,該法既是無谛實成立的,所以在該法上可安立空性,比如,瓶子無谛實成立,就安立爲瓶子上的空性;柱子無谛實成立,就是安立爲柱上的空性;同樣,果般若波羅蜜多無谛實成立,就安立爲果般若波羅蜜多上的空性;所以任何的法本身無谛實成立,就安立其本身上的空性;既然,一切諸法都是無谛實成立,一切諸法上都可安立空性的話,自性般若波羅蜜多則在一切法上有。

  「經教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從未入道至佛地之間。」

  經教般若波羅蜜多是闡示空性的大乘經典,界限是下從未入道上至佛地之間有,既然如此,佛地有經教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心相續中也有,聲聞﹑獨覺﹑甚至未入道的補特伽羅心續中也都有,因爲佛親口宣說空性,這位闡示空性者是佛故,因此才說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在佛地有;而一位未入道的補特伽羅佛被佛加持後,不由自主地說出空性之聲(言詞)故,未入道的補特伽羅心續中亦有經教般若波羅蜜多。雖然佛也加持我們,但我們的信心﹑條件不夠,所以加持不能入。

  比如,心經是經教般若波羅蜜多,是最殊勝的經典。在心經中,佛加持觀世音和舍利弗兩位,他們得到加持後,舍利弗提問,觀世音回答。雖然這些是他們兩位之語,並不是佛親口說的,真正的佛語是在他們兩位的問答之後,佛出了定,對他們問答心生歡喜,而贊許道:「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這才是所以佛親口說的,心經中除了這句話之外,都不是佛親口說的,但我們依然可稱之是佛經。舍利弗是已入道的聲聞補特伽羅,所以,經教般若波羅蜜多無論是未入道者﹑聲聞﹑獨覺﹑菩薩﹑佛的心續中都有。

  「道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續流最後際之間有。」

  道般若波羅蜜多與菩薩智同義。下從資糧道,上至十地智之間,全部都攝于道般若波羅蜜多中。因此,道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至有情心續續流的最後邊際之間,也就是到十地菩薩心續續流的最後邊際,下一剎那即達佛地,所以佛地沒有道般若波羅蜜多。有情發心後,證得大乘資糧道時,該補特伽羅即成爲菩薩,他心中的智就是菩薩智;道般若波羅蜜多是下從此階段開始,經加行道﹑見道﹑修道,到達有情心續續流的最後邊際之間有。再往前跨一步的話,道般若波羅蜜多就結束了,開始果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續流最後邊際」是指有情心續續流的最後邊際,再往前就抵達佛地,是十地的最後階段。道般若波羅蜜多的結束與證得果般若波羅蜜多兩者是同時。

  「果般若波羅蜜多的界限:唯佛地有。」

  果般若波羅蜜多指相智,唯佛地有,先前講到果般若波羅蜜多定義時,提到「所依殊勝,唯佛聖者心續中有」,從這裏就可了解了。

  到此爲止,解釋了「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這句中的「般若波羅蜜多」;「以八事正說」下一堂講解。

  彌勒菩薩只講了「般若波羅蜜多」這麼一句話而已,但解釋時,像今天的解釋是最短的,詳細解釋的話非常的多,在寺院裏,單就「般若波羅蜜多」的辯論,就要一個月,辯論的題材約有十六頁之多。

  問:剛才格西拉提到「果般若波羅蜜多」有幾個同義詞,其中有一同義詞翻譯爲「法身」,因爲「法身」有四種,這樣的翻譯好象不太恰當,是不是?

  翻譯答:是應該譯爲「智慧法身」,在此更正。

  問:般若波羅蜜多有叁個特點,其中之一的體性殊勝是無二的聖智,有的書將此「無二」解釋成「能所異質」,而格西拉的解釋是「離常斷二邊」,這二者有何不同?

  答:體性殊勝是指現出離常斷二邊行相的智。雖然毗婆沙宗、經部宗承許「所作和對境質異」,唯識宗和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承許「所作和對境質一」,但不能說能作者和所作是質異,比如「有法相智,應是現出離常斷二邊相之智,是佛心續中的智故。」離常斷二邊是相智的對境,現出該對境之智,是相智之體性。離常斷二邊,是相智的行相。

  

《般若七十義 1》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