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二智」,中观宗与唯识宗的解释并不相同,对此,中观宗主张:不论任何法,只要执其谛实成立,即堕入常边﹑有边﹑或增益边;又若于任何法,执其名言上完全无,即堕入断边﹑无边﹑或损减边。实际上,诸法虽无谛实成立,但名言上有,故相智能见诸法虽无谛实成立,但名言上有。既见诸法无谛实成立,故离常边。既见诸法名言上有,故离断边;成为离二边之无二智。
第三个特点﹑「离所破殊胜:是谛实空,如幻化故。」
有人质疑:若说相智本身了解对境时,是了知对境「虽无谛实成立,但名言上有」,故被称为离常断二边之无二智的话,那么,相智本身是谛实成立呢?还是如何?相智本身也是离所应破「谛实成立」,尤其是,空掉所应破「谛实成立」,如幻化般。相智本身了解对境时,了知对境虽无谛实成立,但名言上有故,由体性殊胜而称「无二智」;由离所应破而说「谛实空,如幻化。」
「由言诠类门,分四:」
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相智,可是却有很多取名为般若波罗蜜多的,因此,般若波罗蜜多由言诠门区分(这不是真正的区分,只称其名而已),可分为四,虽说可分为四种,但实际上,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只有相智。这四者是:
1﹑「自性般若波罗蜜多」:指空性,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2﹑「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指广中略三般若经,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3﹑「道般若波罗蜜多」:指菩萨心续之智,也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4﹑「果般若波罗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除了果般若波罗蜜多之外,其余三者都是「安立的」般若波罗蜜多。
「初者﹑如空性。」自性般若波罗蜜多与空性是一模一样的。
「次者﹑如广中略三般若经。」不仅此,如心经等凡阐述空性的大乘经典,都可立为经教般若波罗蜜多。
「第三﹑如菩萨智。」道般若波罗蜜多与菩萨智是同义。
「第四﹑如相智。」先前已说,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相智﹑智慧法身等四者同义。因此,果般若波罗蜜多的事例,如相智。
有人质疑: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既然只有相智的话,那么,般若波罗蜜多又为何分为四?而与般若波罗蜜多同义的相智﹑果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法身又为何不分为「真正的」和「安立的」呢?
有如此区分的理由,因为「自性般若波罗蜜多」是空性的名称。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是阐示空性者之语(佛语),是广中略三般若经﹑心经﹑如来藏经等,凡是所诠内容是对境空性的大乘经典都是。道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智。果般若波罗蜜多是相智,或指智慧法身。
对此四种般若波罗蜜多的事例先善加了解,后将说明其因。
凡是修持大乘法的补特伽罗,都应追求果般若波罗蜜多(相智),为能证得果般若波罗蜜多故,首先应于经教般若波罗蜜多作闻思修,但不应以此为满足,应更进一步地,了解经教般若波罗蜜多诠释的内容「空性」即自性般若波罗蜜多。
追求果般若波罗蜜多者,透过闻思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只了解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是不够的,更应在的心中生起道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智,此若不生起,是无法证得果般若波罗蜜多的。
所以,追求果般若波罗蜜多的大乘所化机,先闻思经教般若波罗蜜多,之后,了解其内容,依所了解的自性般若波罗蜜多作为所缘,于心中生起道般若波罗蜜多而修持的话,可以吗?可以!次第无错谬,必然可得果般若波罗蜜多。
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下从资粮道菩萨心续之智,上至十地菩萨心续之智之间。全部的菩萨智都摄于道般若波罗蜜多。若缘于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之道而修的话,必定可以成佛,成佛就证得果般若波罗蜜多。
就此修行次第而言,此四者都与般若波罗蜜多有关联,因此,取名为般若波罗蜜多。
为了成办果般若波罗蜜多故,首先应闻思经教般若波罗蜜多,了解经教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自性般若波罗蜜多,之后,缘此自性般若波罗蜜多者,在心续中生起道般若波罗蜜多,依次第而修,唯有如此,才能成就果般若波罗蜜多。上述次第若不具足,终不能成佛,过去诸佛未曾如此成佛,将来也是。
仅修奢摩他为例,也须要先修前行(奢摩他的因)—九住心、五过失的对治法八断行,才有可能成就奢摩他;前行若不具足,只有闭目端坐在那里,是不可能成就奢摩他;虽然偶而心入细品沉没中,也有住分,但若未修九住心、五过失的对治法八断行,则绝不可能成就奢摩他的。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莲花戒论师在【修次三篇】中,都曾肯定明确这一点。
要修持奢摩他,必须先了解九住心﹑五过失的对治法八断行,不了解怎能修!故能了解故,应为先闻思阐述该内容的论着,不作闻思,绝对不会了解的。因此,虽仅修奢摩他,亦须先作闻思,这点非常重要。
仅仅修持与外道共通的奢摩他,先作闻思,是如此重要的话,更何况想要修持不共的果般若波罗蜜多,先作闻思,更是重要了。
这部论在开始对八事七十义有详细解说,比较容易了解,但到后面时,并没有详细解说,因此会比较难懂。首先,我们应对这些名相﹑意义和同义词,先作粗略了解,若不,讲到后面时,可能搞混。
所以,今天我们应先知道j「八事」的名称,虽然日后会提到,但先了解会比较好;接着,应知道k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l般若波罗蜜多的三个特点﹑m般若波罗蜜多由言诠门所分的四类﹑n论中只说般若波罗蜜多与果般若波罗蜜多是同义,但也与相智﹑智慧法身﹑佛圣者心续之智是同义词。这些都应先了解,否则到后面时会有搞混的危险性。
前面已说般若波罗蜜多与果般若波罗蜜多同义,果般若波罗蜜多是指佛圣者心续之智,所以,「佛圣者心续之智」之外没有另外的果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的定义,安立为「以三特点而殊胜之究竟智」,而安立果般若波罗蜜多的定义,是以四特点而殊胜的究竟智。这两者,实际上是一模一样,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定义中的第二个特点「体性殊胜」可分为二,因此成为四个特点。
「以四特点而殊胜的究竟智,彼乃果般若波罗蜜多之定义」
1.「所依殊胜:唯佛圣者心续中有。」这点与前相同
2.「体性殊胜:是智。」
前面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殊胜」是无二智,在此,将「无二」配合此处的体性殊胜;「智」配合此处的「行相殊胜」。虽分为二,其实是一样。
3.「行相殊胜:是无二。」
果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是什么呢?是「智」。果般若波罗蜜多现出什么行相呢?现出「无常断边」﹑「离常断边」的行相。
4.「离所破殊胜:谛实空,如幻化。」
果般若波罗蜜多本身现出对境相时,是现为无谛实成立,但名言上有,因此才称为相智的话,那么,果般若波罗蜜多本身是什么呢?祂是谛实成立呢?还是无谛实成立呢?祂本身也是「离所破,谛实空,如幻化」,这点也与前面相同。
接着讲「界限」,前已说了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教般若波罗蜜多﹑道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那些是到哪里之间有呢?下将解说到哪里之间有。
「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在一切法上有。」
自性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空性,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所以,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是一切法上皆有。就如任何的法都只是名言上有,全都是无谛实成立的,该法既是无谛实成立的,所以在该法上可安立空性,比如,瓶子无谛实成立,就安立为瓶子上的空性;柱子无谛实成立,就是安立为柱上的空性;同样,果般若波罗蜜多无谛实成立,就安立为果般若波罗蜜多上的空性;所以任何的法本身无谛实成立,就安立其本身上的空性;既然,一切诸法都是无谛实成立,一切诸法上都可安立空性的话,自性般若波罗蜜多则在一切法上有。
「经教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从未入道至佛地之间有。」
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是阐示空性的大乘经典,界限是下从未入道上至佛地之间有,既然如此,佛地有经教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心相续中也有,声闻﹑独觉﹑甚至未入道的补特伽罗心续中也都有,因为佛亲口宣说空性,这位阐示空性者是佛故,因此才说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在佛地有;而一位未入道的补特伽罗佛被佛加持后,不由自主地说出空性之声(言词)故,未入道的补特伽罗心续中亦有经教般若波罗蜜多。虽然佛也加持我们,但我们的信心﹑条件不够,所以加持不能入。
比如,心经是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是最殊胜的经典。在心经中,佛加持观世音和舍利弗两位,他们得到加持后,舍利弗提问,观世音回答。虽然这些是他们两位之语,并不是佛亲口说的,真正的佛语是在他们两位的问答之后,佛出了定,对他们问答心生欢喜,而赞许道:「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这才是所以佛亲口说的,心经中除了这句话之外,都不是佛亲口说的,但我们依然可称之是佛经。舍利弗是已入道的声闻补特伽罗,所以,经教般若波罗蜜多无论是未入道者﹑声闻﹑独觉﹑菩萨﹑佛的心续中都有。
「道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从大乘资粮道至续流最后际之间有。」
道般若波罗蜜多与菩萨智同义。下从资粮道,上至十地智之间,全部都摄于道般若波罗蜜多中。因此,道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至有情心续续流的最后边际之间,也就是到十地菩萨心续续流的最后边际,下一剎那即达佛地,所以佛地没有道般若波罗蜜多。有情发心后,证得大乘资粮道时,该补特伽罗即成为菩萨,他心中的智就是菩萨智;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下从此阶段开始,经加行道﹑见道﹑修道,到达有情心续续流的最后边际之间有。再往前跨一步的话,道般若波罗蜜多就结束了,开始果般若波罗蜜多。所以,「续流最后边际」是指有情心续续流的最后边际,再往前就抵达佛地,是十地的最后阶段。道般若波罗蜜多的结束与证得果般若波罗蜜多两者是同时。
「果般若波罗蜜多的界限:唯佛地有。」
果般若波罗蜜多指相智,唯佛地有,先前讲到果般若波罗蜜多定义时,提到「所依殊胜,唯佛圣者心续中有」,从这里就可了解了。
到此为止,解释了「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这句中的「般若波罗蜜多」;「以八事正说」下一堂讲解。
弥勒菩萨只讲了「般若波罗蜜多」这么一句话而已,但解释时,像今天的解释是最短的,详细解释的话非常的多,在寺院里,单就「般若波罗蜜多」的辩论,就要一个月,辩论的题材约有十六页之多。
问:刚才格西拉提到「果般若波罗蜜多」有几个同义词,其中有一同义词翻译为「法身」,因为「法身」有四种,这样的翻译好象不太恰当,是不是?
翻译答:是应该译为「智慧法身」,在此更正。
问:般若波罗蜜多有三个特点,其中之一的体性殊胜是无二的圣智,有的书将此「无二」解释成「能所异质」,而格西拉的解释是「离常断二边」,这二者有何不同?
答:体性殊胜是指现出离常断二边行相的智。虽然毗婆沙宗、经部宗承许「所作和对境质异」,唯识宗和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承许「所作和对境质一」,但不能说能作者和所作是质异,比如「有法相智,应是现出离常断二边相之智,是佛心续中的智故。」离常断二边是相智的对境,现出该对境之智,是相智之体性。离常断二边,是相智的行相。
《般若七十义 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