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七十义 1》
讲授:洛桑却佩格西翻译:法炬法师2007/11/08
今天开始讲【七十义】。七十义是根据佛经密意而作解说的,所以我们也稍微介绍一下七十义。佛讲了经及咒许多法,总结起来,讲了八万四千法蕴,至于密咒法,并不是聚集很多徒众,对大众宣说的,而是对少数心续已成熟﹑利根的﹑有缘的徒众,以秘密方式宣说的。
七十义只有显教的部份而已。显教的法,佛也有很多是对少数徒众宣说的,至于聚集很多徒众而宣说的法,就是我们所知的三*轮。三*轮中的第一*轮,是佛在鹿野苑宣说的,内容是四谛,故称四谛*轮。第二*轮是佛在灵鹫山宣说的,内容是空性的般若经藏。
般若经藏,主要指广中略三般若经,广品般若经是十万颂(大品般若经);中品般若经是二万五千颂(中品般若经);略品般若经是八千颂(小品般若经)。将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内容约摄起来,就是心经。一般而言,所有阐示空性的经典,均含摄在第二*轮中。
第三*轮是佛在广严城宣说的,第三*轮又称为善抉择*轮,其事例如:解深密经。
第一*轮,主要是为:以五贤徒为主的毗婆沙宗、经部宗等的所化机而宣说的,是依据他们的意愿而宣说的,并非是佛的究竟密意。最后*轮的解深密经是唯识宗的不共经典,主要所化机只有唯识宗,佛只依据他们的意愿而宣说,故亦非是佛的究竟密意。
那么佛的究竟密意是什么?是在灵鹫山宣说的第二*轮—般若经,其对象主要是以中观宗为主,尤其是中观应成派。所以可以说,第二*轮的广中略三般若经才是佛的究意密意,而主要来听闻、思惟、修持的,是中观宗的所化机;至于广中略三般若经诠说的内容是一样的,但由诠说的方式可分为二,一﹑直示—直接阐示出来的内容;二﹑隐示—间接阐示出来的内容。
广中略三般若经直示什么内容呢?直示的内容只说空性而已,一切诸法无谛实成立﹑不由自己方面成立﹑无自性成立,在直示的内容中,只谈到空性而己。直示的内容只有空性的次第,之后,在印度解释空性次第的主要以龙树菩萨、提婆论师、佛护、月称、寂天菩萨等五位为主。
现在我们要讲的七十义,并不是直示空性,而是隐示的内容。隐示与间接阐示是同样的意思。广中略三般若经隐示的内容是八事七十义,所以广中略三般若经间接阐示了全部的八事七十义。当弥勒菩萨解释广中略三般若经时,因为直示的内容,龙树菩萨已作解释,所以只清楚明了的解释了隐示的内容八事七十义,也因此写了【现观庄严论】。
之后,追随弥勒菩萨的有: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圣解脱军、尊者解脱军以及狮子贤论师,他们也将隐示的次第清楚地作了解说。所以,广中略三般若经间接阐示的内容称为隐义现观次第。「隐」指不直接明讲,间接表达。现观次第阐示的内容是八事七十义,故称为隐义现观次第。广中略三般若经中的隐义现观次第约摄起有八事,展开有七十义。
【现观庄严论】所诠的隐义现观内容有八事,所以能诠的章节也有八章,一章诠释一事。
【现观庄严论】的八事七十义,应加以了解!在寺院里,八事七十义一定要背起来,因为如果不背起来,就无法辩论;寺院里除了读书外没有其他的事,如果不将八事七十义背起来的话,是不可以的,例如,上课时,多数人已背熟了八事七十义,当老师讲课时是依所背的教导,学生也配合所背的聆听,如果没有背起来,将会吃亏,但我们的情形与他们不同,所以没有背下来,照著书本来会比较好。(译者问格西,我们没有背可以吗?格西说,你们根本没有时间背。众人大笑…)在寺院里要背的书非常多,但最基本的八事七十义,一定要背起来,例如到辩经场辩论时,是不带任何书本的,如果没有背起来的话,将会大吃亏。
「八事」可摄为三段:三智﹑四加行﹑果位法身。三智是相智、道智、基智。四加行为相圆满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加行。果位法身,与佛是同义词。
八事的基智,声闻有、缘觉有、大乘也有,三道都有。除了八事的基智外,其余的只有大乘才有。七十义的分类中,三智可分为三十个行相,相智有十相,道智有十一相,基智有九相,共三十相。此三十行相,是所应取的对境;四加行是能取者。四加行依于所修三智的三十个行相,将获得果位法身。
八事中,首先说第一事「相智」。开始就讲相智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若了解相智的功德、利益,【现观庄严论】的特别所化机见到果位相智的功德、利益时,为获得相智故,将对修道生起极大好乐心;如商人,若先想生意带来的利润时,将生起欲趋入这门生意的好乐心;农夫也是,若先想农事将得的庄稼时,也会激起从事播种的好乐心。
首先,先说八事,然后广说七十义。八事并不困难,但后面的七十义比较难。现在就依着论着来解说。
梵文:「南无咕噜曼殊廓喀雅」,「南无」指:顶礼。「咕噜」指:上师。「曼殊廓喀」指:文殊菩萨;「雅」指:向着﹑对着。整句意思是:顶礼上师文殊尊。
这一部论的作者是色拉杰尊巴,又称色拉法幢尊者,是西藏人,他也是色拉寺教科书的作者,他是以藏文写论着,但为何在论首以梵文开头呢?最主要是为使了解该论的根源可追溯至印度梵文论典故。
「此中阐述【现观庄严论】内容八事七十义」。
在此所说的内容是【现观庄严论】所诠的内容。【现观庄严论】间接阐示广中略三般若经的内容,其内容,摄为八事,展为七十义。
「首先,如云: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先引述【现观庄严论】的词句,此句是弥勒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指广中略三般若经。般若经的密意摄为八事,我将正式作宣说,这是弥勒菩萨所立的誓言。
前说:「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摄为八事,故以八事作宣说」,于此有人质疑:般若波罗蜜多不应由八事门作宣说,若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是什么?因有此类质疑,故先讲述「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安立的般若波罗蜜多」以及「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有众分类。广中略三般若经、心经,也称为般若波罗蜜多,这只是取名安立为般若波罗蜜多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只有相智而已,相智与般若波罗蜜多是同义词;凡是相智,皆为般若波罗蜜多所周遍;凡是般若波罗蜜多,皆为相智所周遍。至于,广中略三般若经,并非相智,是佛语(佛经),故只是取名为般若波罗蜜多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以三特点而殊胜之究竟智,彼乃般若波罗蜜多定义」
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呢?「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其中提及「般若波罗蜜多」,上师色拉杰尊巴说:「以三特点而殊胜之究竟智,彼乃般若波罗蜜多定义」。言:「究竟智」指具足三特点,密意达究竟、二资达究竟之智,这样的智,只有相智而已。
「以三特点而殊胜的究竟智」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定义,也可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必须是「以三特点而殊胜的究竟智」,或者,若是「以三特点而殊胜的究竟智」,必须是般若波罗蜜多。既已立定义,彼此必须相互「是」。
「彼与果般若波罗蜜多同义」
般若波罗蜜多与果般若波罗蜜多同义。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相智﹑智慧法身﹑佛圣者心相续之智等是同义词,名字不同而已,意义一模一样(同义异名)。
在此,应先知该论是依何宗派而说的,中观自续派分为: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两派当中,此是依据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张而说。应先知道的原因是:在印度,【现观庄严论】的注释,著称的一共有二十一部。其中,词少、义明、易解﹑最佳注释,就是【明义疏】。【明义疏】是狮子贤论师所写的。狮子贤论师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者,因此,解释【现观庄严论】密意时既须配合【明义疏】而说,在此,我们讲解【现观庄严论】密意当然也依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见解而述。
刚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相智﹑智慧法身﹑佛圣者心相续之智等五者同义」,是根据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主张而说的,应成派的主张则不同。
「以三特点而殊胜之究竟智,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定义」,此中的「究竟」,可以理解为:二资已达究竟﹑道的修持已达究竟。
「有法相智,具三特点:」
「三特点」如何安立?有法相智,也可说:有法般若波罗蜜多﹑有法果般若波罗蜜多﹑有法智慧法身﹑有法佛圣者心相续之智,不论使用何者都是同义。总之,相智具有三种特点﹑般若波罗蜜多具有三种特点﹑果般若波罗蜜多具有三种特点﹑智慧法身具有三种特点等。在此,虽举「有法相智」,但并不一定只可举此有法,也可举「有法般若波罗蜜多」。
第一个特点﹑「所依殊胜:唯佛圣者心续中有。」
不论是「相智」或「般若波罗蜜多」或前说的同义词,自心相续中具有之补特伽罗,只有佛圣者而已,唯佛圣者心续中才有,除佛圣者外,其余补特伽罗心续中皆无。从「所依殊胜,唯佛圣者心续中有」这句话可知,心相续中有相智的补特伽罗,一定只有佛而已;由此可知,心续中有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法身的补特伽罗,一定只有佛而已。
第二个特点﹑「体性殊胜:是无二智。」
「无二」指:无常断二边。例如,相智若执对境为谛实成立,则堕入常边;如果执对境完全无,则堕入断边。相智虽执对境为无谛实成立,但名言上有,因此远离常断二边,故称无二智,义指:「不堕常边﹑不堕断边,脱离常边﹑脱离断边」之智。
所谓…
《般若七十义 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