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10▪P2

  ..續本文上一頁更加修持;更專攻十度中的方便度,故「11一切時中永不舍利他」。大悲心是欲令一切有情遠離一切苦之心,菩提心是欲令一切有情于佛果之心,強烈修持此二心時,永不會舍棄利他,比喻大乘善知識。一位具量的大乘善知識,在任何時刻中,絶對不會舍棄有情的義利,如第七地者心續之發心,故喻如善知識。

  「12如如意寶珠」是第八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2成辦如所願求之果」。第八地菩薩以修持十度之願度爲主,因此所發的一切願望,都能如願成辦,就像如意寶。

  在經典﹑論著裏經常提到如意寶,這是從大海撈出的寶物,必須經過「叁洗叁拭」才能去除汙垢。把從大海撈出的如意寶,用藥水浸泡洗滌叁次,擦拭叁次才能去除汙垢。之後,將如意寶放在寶幢頂,對著如意寶祈求發願,今世不論發的願是什麼都能達成。

  第八地菩薩主修願度,故可成辦一切願求,但是成辦一切願求的方式,和如意寶不一樣,如意寶只能滿足今世的願求,例如今世希望得到衣食﹑名聲﹑地位等都能成辦,但如意寶卻無法帶來佛果。

  「13如日(太陽)發心」是第九地者心續之發心,第九地菩薩主修力度,配合「13圓滿成熟所度有情」。第九地者心續之發心能使所化機的心續成熟,如太陽可使田裏的莊稼﹑果實成熟。第九地菩薩心續之發心,能成熟所化機的心續,故喻如太陽。

  「14如法音發心」是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第十地主修智度,配合「14宣說所化有情所欲求之法」。第十地菩薩根據所化機的不同緣份﹑根器﹑意願,又以本身發心爲增上緣,爲所化機宣說諸法,依所化機所傾向欲求的小乘﹑大乘﹑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等不同意願,宣說不同諸法。故將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喻如悅耳的法音,但它不是法音,只是增上緣,因爲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是心識不是聲音;依此發心爲增上緣能爲不同的所化機宣說各種法,故如法音。

  到此,從「如地發心」到「如法音發心」之間的十四種發心,已講解完畢。資糧道有叁種發心,加行道有一種發心,從初地到十地有十種發心,一共有十四種發心。

  還有八種發心,先提說前五種發心。

  j「15如大王發心」是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5勢力無礙而成辦利」。國王在財富﹑勢力兩方面都是無礙的,要作利他事,條件具足。第十地菩薩心續之發心,喻如大王,作利他事時,毫無阻礙。

  k「16如倉庫發心」是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6如無量福慧資糧之倉庫」。依第十地菩薩心續之發心,能具無量無邊的福德和智慧資糧,故如倉庫。

  l「17如大道發心」是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7衆聖所行及隨行」。大道就像車輛行駛的大道路,不是小而崎岖不平的馬路,是寛廣大道。將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喻如大道,爲什麼?「17衆聖所行及隨行」,過去已成佛之佛,現在﹑未來將成佛之佛,亦皆由此發心而成就佛果,故喻如大道。

  m「18如車乘發心」是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8不墮生死或涅槃故易趣行」,車乘即坐騎。生死即輪回,涅槃指小乘寂滅邊。修持此發心,終不墮生死輪回﹑有邊,也不墮小乘涅槃﹑寂滅邊,例如騎馬﹑騎象,走在路中央,不偏左邊﹑不偏右邊,順利而行;由此發心不墮有邊和寂邊,故易趣行。

  「坐騎」是人乘坐的工具,古代人是騎馬或騎象,現代人是騎腳踏車﹑摩托車或開車。這裏的「坐騎」是指騎在象上,或駕馭馬﹑象走在路中央,不偏左邊,也不偏右邊,走在路中央;其他坐騎走起路來會偏東偏西;但騎在象上是不偏不倚,端正而行。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既不墮有邊,也不墮寂邊,走在中道上。

  n「19如噴泉發心」是第十地者心續之發心,配合「19能憶持已聞未聞之法故不盡」。第十地菩薩于直接聽聞之法義,或未直接聽聞之法義,修持時所得之善根,永無止盡,如噴泉(湧泉)。水有兩類:一是雨水淤積,一是湧泉。湧泉是地底或山間不斷湧出之水,不論如何取用,皆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第十地菩薩心續之發心,修持直、間聽聞之法義所獲得的善根,永無殆盡。

  以上五種發心,攝于第十地的特別道,是第十地者心續之後得智。剩下叁種發心,這些攝于佛地的加行﹑正行﹑結行。

  j「20如雅音發心」是佛地加行之發心,配合「20爲欲求解脫之所化有情宣說雅音」,此是佛地的加行發心,也是第十地的發心,所以第十地的發心,一共有七種。

  k「21如流水發心」是佛地正行之發心,配合「21饒益衆生平等無異」,佛在根本定狀態下的發心。佛在空性根本定中,了悟諸法開示無謬道,利他的造作者「諸佛菩薩」﹑利他的對境「受苦逼迫的有情」,以及所作事「利他之法」,「造作者﹑對境﹑所作事」叁者在名言上有差別﹑勝義上平等無差別的狀態下,能無勵力任運利他,故「饒益衆生平等無異」,喻如流水。佛地正行的發心如流水,一波接一波,無法分開。

  l「22如雲發心」是佛地結行之發心,配合「22示現兜率天等」,這是佛地後得位的發心。佛地發心有加行﹑正行﹑結行。如流水發心,是佛根本定的發心。如雲發心,是佛後得位的發心。

  如天空中飄來少許雲朵,慢慢聚集成大片雲,天空密布烏雲後,就會開始下雨,以此比喻,佛心續充滿慈心﹑悲心﹑菩提心,如雲密布,由此不由自主地爲衆生說法。天空指佛的聖心;雲密布指佛心續充滿慈悲心﹑菩提心;下雨指爲衆生說法。所化機心中的善根,如大地草木,天空降雨使大地草木生長。佛爲衆生說法,使所化機心續的善根增長,因此將佛後得位的發心,比喻如雲。

  「22示現住兜率天等」,例如釋迦牟尼佛未降臨此世間前,是在兜率天,身爲兜率天王,爲兜率天中百千萬億的天子說法,降臨此世間前,把棒子交給現在的兜率天王彌勒菩薩。未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滅了後,在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將會降臨世間,在印度出生,示現成佛的十二事迹,宣說八萬四千法蘊。彌勒佛的教法滅了後,會有其他佛,從兜率天下凡到此世間說法,展現相同的事迹。會從兜率天下凡,示現成佛事迹﹑說法,完全是心續中的慈悲心﹑菩提心的關系,故將其慈悲心﹑菩提心,喻如雲般。

  佛爲衆生說法的增上緣,就是心續中的發心,故將發心比喻爲雲;如雨從雲降澍,不從虛空降下。「示現住兜率天等」的「等」字,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滅了,彌勒佛的教法會來到世間;彌勒佛的教法滅了,其他佛的教法來到世間,「等」字涵蓋爾後將來諸佛。

  前面已講了二十二種比喻和二十二種助力,「如數目」即如數喻義合說,例如,意義「1一切白善法之所依處」配合比喻「如1地」和助力「1欲求」。意義「2直至菩提永不改變」配合比喻「2純金」和助力「2意樂」;意義「3能增長一切善法」配合比喻「3初月」和助力「3增上意樂」,…等,這些應如數配合而說,已經講解完畢。

  請看文,「由是之故,是由所說『又地金月火』等,宣說二十二種發心。

  怎麼配合來講?初地菩薩心續之發心:比喻「5如寶藏」,助力「5布施」,意義「5能滿足一切衆生」。第二地菩薩心續之發心:比喻「6如寶源」﹑助力「6持戒」﹑意義「6一切功德寶之所依」,一切白法基礎。第叁地菩薩心續之發心:比喻「7如大海」﹑助力「7忍辱」﹑意義「7遇諸逆緣不能擾亂」,…等。配合方式像這樣。

  到此,二十二種發心的配合方式,已經講解完畢。

  請看文,「彼中,前叁發心,由下中上品,是初學地所攝,其後一種,是進趨初地之道所攝,爾後十種,是極喜等十地所攝,是見修道之所行境;

  「前叁種發心」是如1地﹑2金﹑3新月的發心。「由下中上品,是初學地所攝」此叁種是小品﹑中品﹑大品資糧道的發心,是初機者(資糧道者)心續所攝。「其後一種,是進趨初地之道所攝」是如4火發心,是初地之道(加行道)所攝。「爾後十種,是極喜等十地所攝,是見修道之所行境;」指從如5寶藏到如14歌之間的十種發心,是從初地(極喜地)到第十地(法雲地)之間所攝。「極喜等」的「等」字包括第二地到第十地。「見修道之所行境」,從初地到第十地之間,只有見道和修道。

  請看文,「再次五種,是殊勝道所攝;

  雖然從初地到十地之間,各有特別道,但這裏的殊勝道是第十地的特別道。

  請看文,「末叁發心,是佛地所攝前行﹑正行及後行;

  剩下的叁種發心,是佛地所攝的加行﹑正行﹑結行,即如20雅音﹑21河流﹑22雲的發心。

  總之,二十二種發心,資糧道有叁種,加行道有一種,初地到九地之間有九種,十地有七種,佛地有二種。

  請看文,「由是之故,發心之分類,總攝于初學地至佛地間。

  這二十二種發心,總攝于資糧道(初學地)到佛地之間。

  到此,已將發心的性相﹑除疑﹑區分等講解完畢。談到發心的佛經﹑論著非常多,獅子賢並未全部引述。若全部引述,內容將會非常龐大繁複,故只引《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裏的精華部份。

  下面是「教授」的部份,下一堂才講。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10》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七十義 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