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8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8

  

2008-04-12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請看文,「正行最清淨,是名爲修道,說彼是善巧,菩薩之道智。

  諸善巧菩薩是心續中具有道智的菩薩們。代表諸善巧菩薩心續中具有的道智十一法已講解完畢。

  從「智不住諸有」起將開始談論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將來在第叁事中會廣泛談到。

  請看文,「智不住諸有,悲不住涅槃

  「智不住諸有」的「智」是了知無我。「不住諸有」是不住輪回。若現前了知無我,又修持無我,將不住叁有﹑解脫輪回。「有」是輪回。

  有代表基智九法中的第一法「智不住諸有之道智」,此智了知什麼?四谛十六行相中的無我。既已現前了知無我,將不住于叁有輪回,可以脫離輪回。修持者是聖位菩薩,所以「智不住諸有」,在誰的心續中有呢?在聖位菩薩心續中有。「智不住諸有」是聖位菩薩心續中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此和先前講到的代表道智十一法中的「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同義異名。總之,聖位菩薩心續中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即是「智不住諸有之道智﹑了知聲聞道之道智」,此可遮除輪回。

  「悲不住涅槃」指由大悲心之力,不住寂滅邊。若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無我,則不住叁有;若心續中有大悲心,則不住寂滅邊。聖位菩薩現證無我故不住叁有,心續中有大悲心故不住寂滅邊,因此脫離有邊﹑寂邊,(有寂二邊)。

  「住有邊者」是誰?隨業﹑惑轉的補特伽羅,因爲不知無我義串習執我爲實有的我執,隨著我執造業,隨業流轉在輪回中。所以「住在有邊」者是不知無我義者,隨業惑轉的補特伽羅。

  「住寂滅邊者」是誰?投生淨土的聲聞﹑獨覺阿羅漢。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可獲得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在叁界中得到阿羅漢果後,一旦舍壽會即刻投生到淨土,投生淨土的當下,即墮入寂滅邊;但未投生淨土前,並不墮寂滅邊,投生淨土和墮寂滅邊二者同時,爲什麼?因爲無大悲心故。

  聲聞﹑獨覺阿羅漢投生到淨土裏,是整個修道過程中的最大快樂,是安住在寂滅樂中,寂滅樂是解脫,因此整個心貪著在那上面,經劫累劫地,入于寂滅根本定中,並許願永不出定,因爲心中無菩提心﹑大悲心故,所以根本不會想要利他,完全被寂滅樂欺騙,自以爲已得到圓滿安樂,因此心滿意足地,經劫累劫安住其中。

  聖位菩薩心續中有大悲心,故不住寂滅邊;若住寂滅邊將無法利他。由大悲心﹑菩提心的激發故,聖位菩薩不會安住寂滅邊。

  聲聞﹑獨覺阿羅漢已滅遍行苦,因此一直在淨土中享受寂滅樂,直到佛勸請,才會出寂滅根本定,進入大乘道;雖入大乘道,但時而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短時間的進入寂滅根本定,所以距離佛果非常久遠。最初即入大乘道的大乘決定種姓菩薩,即在心續中未先證得聲聞﹑獨覺阿羅漢果的菩薩,不會入寂滅根本定,是以修持大悲心﹑菩提心﹑空性爲主要,雖然時而也會修禅定,不會進入寂滅定中;但是在心續中已先證得聲聞﹑獨覺阿羅漢果,後來發起菩提心的菩薩,因爲在淨土中曾經串習寂滅根本定,所以時而還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寂滅根本定。因此這二類菩薩,證得佛果的速度,有快慢之別。

  當菩薩登上初地時,也可證得聲聞﹑獨覺的寂滅樂,滅除遍行苦,但是菩薩不會這樣做,不會現行寂滅樂,因爲佛有禁止。佛說「應該了知一切聲聞道﹑應該了知獨覺道﹑應該了知佛道﹑應該了知一切道﹑應該生起一切道﹑應該成辦一切道,但是願望尚未圓滿﹑有情未成熟﹑佛土未徧淨前,不得現行寂滅樂。」佛這樣禁止的原因是,若菩薩登地時,如聲聞﹑獨覺阿羅漢,入寂滅根本定,享受寂滅樂的話,將會離成佛非常遙遠,因此佛才禁止,既然佛有禁止,當然無菩薩會違反佛製而作。所以,雖然聖位菩薩有能力獲得寂滅樂,但是不做,直到所有願望圓滿﹑有情成熟﹑佛土徧淨後,才會現行。等到圓滿﹑成熟﹑徧淨﹑成佛之後,現行寂滅樂的話,就不會被寂滅樂欺騙了。

  「住寂滅邊者」是聲聞﹑獨覺兩類阿羅漢。當投生到淨土時,在淨土蓮花花蕊中,以化生方式投生在裏面。在投生淨土是以化生方式投生,無父母親。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的寂滅﹑涅槃﹑滅谛(叁者同義),這是寂滅邊﹑解脫,證此解脫時,會享受極大安樂,覺得這樣就夠了,一點也不會想到利他,因此緣念解脫而修持。解脫是寂滅邊;住寂滅邊者是投生淨土的聲聞﹑獨覺阿羅漢;住寂滅邊的理由是得到解脫時享受極大安樂。

  佛開示「寂滅邊」是聲聞﹑獨覺衆的所應證(所應得),而能證的方法是禅修四谛。初轉*輪所說的法,多數是聲聞﹑獨覺衆的所應證。但對菩薩﹑修大乘道者而言,不是所應證,是佛禁止的。同樣,佛說修下士道者,應遮止貪著此世心,生起欲求來世人天果報的心,著重來世勝于今世;來世的人天圓滿樂果,是下士道者的所應得。對中士道者,所追求的人天安樂不可靠,那是輪回安樂,不是涅槃樂,輪回安樂不可可靠;若欲求涅槃樂,必須舍離叁有安樂。佛依不同所化機的根器﹑意願,開示適合該補特伽羅的不同所應證和能證之方法。

  菩薩因爲現證四谛﹑無我等,故不住有邊;菩薩心續中有大悲心﹑菩提心的修持,故不住寂邊,所以菩薩心續中有「不住有邊﹑不住寂邊」的二種道智。總之,找不到任何一位補特伽羅,既住于寂邊,也住于有邊的。我們是住于有邊,不住寂邊,若要住于寂邊,必須證得能投生淨土的涅槃。聲聞﹑獨覺阿羅漢在淨土是住于寂邊,不住有邊,因爲已經脫離生死輪回。所以,住于有邊者,不住寂邊;住于寂邊者,不住有邊。諸佛菩薩是智不住有邊,悲不住寂邊。

  修持聲聞﹑獨覺道衆,在心續中有無虛僞出離心,也證得無我,但完全無菩提心﹑空性的修持。因此佛爲他們開示能獲得寂滅邊﹑涅槃的方法,等到他們慢慢往上晉升證得涅槃,投生淨土,已無再往上晉升之處,那時佛才引導他們進入大乘道。如下士道者,完全不會想到解脫﹑佛果,一心只想來世得到人天果報即可,因此佛不會對下士道者,講證得解脫﹑佛果的修行方法,只講怎麼獲得人天果報﹑圓滿受用的方法,等到下士夫得到人天果報時,才慢慢地善巧引導他們,邁向獲得解脫﹑佛果之道。

  不需修持,直接而言,若來世要得到人天果報,只要好好守護斷十惡業戒即可,根本不需要了悟無常慧﹑大悲心﹑菩提心﹑了悟四谛﹑空性等,只要好好守護斷十惡業戒,再加上發願,絶對可以得到,連外道都可以得到,即使外道認爲聲音是常,補特伽羅是常,也可得人天果道。若要在人身得到受用圓滿,可作布施。若要投生上二界,除了守護斷十惡業戒之外,還要加上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止觀)。來世若想得到解脫,要在斷十惡業戒上,更加修持四谛,四谛已包括出離心﹑無我慧。若來世想得到佛果,必須有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六度的修行,這些修行可趣向佛果。

  請看文,「非方便則遠,方便則非遠。

  「非方便則遠」,基智中有二;遠果位佛母之基智﹑近果位佛母之基智。其中「遠果位佛母之基智」是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基智只有聖者有。聲聞﹑獨覺﹑大乘聖者的心續中都有基智。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遠果位佛母,「果位佛母」是佛果。什麼遠佛果位呢?因爲無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若無大悲心和菩提心爲輔助力,不善巧方便,只以希求獨自解脫之心爲輔助,因此遠佛果位佛母,不善巧故距離佛果極遙遠。

  「非」是無,無善巧方便。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現證得四谛十六行相之智,距離佛母非常遙遠,因爲不以善巧方便爲輔助,而以非善巧方便,所以遠離佛母。譬如有條路可以到達佛果,若無向導引導,或遇到不好的朋友引導,就遠離了目標(佛果)。

  「方便則非遠」是大乘聖者心續之基智,有善巧方便爲輔助,故離佛果不遠,近于佛果。大乘聖者心續中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和小乘聖者心續中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二者並無粗細之別,一模一樣,可是爲何一是遠佛母,另一是近佛母呢?原因在于助力(輔助),因爲小乘心續中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的輔助,是心想「獨自一人解脫即可」之心;而大乘聖者心續中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的輔助,是心想「爲饒益一切有情,欲證佛果」之菩提心﹑空性正見,因此近于佛母。所以因助力(輔助)不同,而有遠近之別。實際上大乘﹑小乘聖者心續中現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並無粗細差別,同樣是聖者智﹑同樣是道﹑同樣是基智,只因助力關系,而有大差別。

  例如聲聞﹑獨覺﹑菩薩叁者,同樣生起施舍心,布施財物給其他有情,菩薩作的布施,將成爲布施度;聲聞﹑獨覺衆作的布施,不成爲布施度,只是布施而已,原因在于助力。菩薩心中的施舍心有菩提心爲輔助,而聲聞﹑獨覺心中的施舍心無菩提心爲輔助,因此只是單純的布施,無法成爲布施度。

  聲聞﹑獨覺衆是追求獨自解脫寂滅樂的補特伽羅,不是大力利他者;聲聞﹑獨覺衆也作利他,例如布施他人﹑爲他人說法,聲聞﹑獨覺衆的阿阇梨﹑阿羅漢,爲了引導所化機入道,會爲所化機講經說法,撰寫衆多論著,但是所作的布施﹑爲他人講經說法﹑修持忍辱等,所作的這些,其最終目標是追求獨自解脫﹑獲得寂滅樂,自己不求佛果,亦不爲他人獲得佛果著想,因此所作的利他,只是片面的利他,不圓滿的利他。聲聞﹑獨覺衆並不是完全不作利他。

  「非方便則遠之基智」是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之基智;「方便則非遠之基智」是菩薩聖者心續之基智。代表基智的九法中第叁法「遠果位佛母之基智」是「非方便則遠之基智」;第四法「近果位佛母之基智」是「方便則非遠之基智」。

  同樣,我們造善業前,先發起正確動機,造…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