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5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5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8-04-03

  上一堂課提到一個辯論,那並不是真有他人和獅子賢辯論,而是獅子賢想可能會有人起質疑,才提出的。這個質疑是在介于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叁智禮贊文之後,尚未正式進入正文之間。若作禮贊文表示要撰寫《現觀莊嚴論》的話,所诠的內容是唯诠說基(或事)?唯诠說對治?唯诠說行相?若唯诠說基﹑或對治﹑或行相,則各有過失,叁種過失之前已講了,現在是回答:不是唯說基﹑唯說對治﹑唯說行相,而是叁者皆诠說,所以無過失。

  《現觀莊嚴論》主要闡示叁智。叁智總攝一切道,聲聞﹑獨覺道全攝于基智中﹑菩薩道全攝于道智中﹑佛道全攝于相智中。叁智總攝一切道故,一切對境都攝于叁智中,蘊﹑處﹑界等對境都攝于叁智中。當闡示叁智時,也是闡示一切道﹑一切對境﹑一切行相。所以,沒有「唯說基﹑唯說對治﹑唯說行相」的過失。下面將引經作證。

  《現觀莊嚴論》的第一事主要宣說相智,第二事宣說道智,第叁事宣說基智,第四﹑第五事等宣說其他的現觀,但也都含攝于叁智中,例如:宣說第一事相智時,代表相智十法也被宣說,同様,宣說各智時,代表各智的法也被宣說。凡是成事(有)皆被《現觀莊嚴論》之宣說所周遍,即沒有任何法不被《現觀莊嚴論》宣說的。

  《現觀莊嚴論》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隱義的解釋,直示空性意義(顯義)的解釋已由龍樹解說了。《現觀莊嚴論》雖然主要解釋《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隱義,但在八事中偶爾會有開示空性的詞句,可是主要闡示的不是空性。

  就叁智配合《道次第論》來說,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是根據《道燈論》,而《道燈論》主要是根據《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中的基智都是「中士道」,相智﹑道智都是「上士道」,叁智中沒有下士道。

  叁士道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若訴求解脫,一定要有中士道,一定要有基智,沒有基智不能解脫。只有基智才能引入聲聞﹑獨覺的解脫地。追求佛果,必須要有「能證得佛果之道」,依著「能引入解脫道」的基智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能引入佛果道的上士道﹑道智。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著「我只要得到解脫就可以了,爲了他人的利益,而成辦佛果,我沒辦法!」,他若志在此,爲能得到解脫,他必須有能證得解脫的方法「中士道」。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著:「只爲一己之私得到解脫,實在無意義,應令其他有情皆獲得解脫生死輪回之苦,因而要成辦佛果。」,他若志在此,就必須有能成辦佛果的方法「上士道」。

  《現觀莊嚴論》配合菩提道次第的方法,就像剛才說的。接著,《明義釋》怎麼回答,從13頁最後一段。

  請看文,「彼非如是,何以故?以叁智若依次含攝聲聞﹑獨覺﹑菩薩及無上正等覺之所有現觀,亦已含攝此叁項,」

  「彼非如是,何以故?」意思是:《現觀莊嚴論》诠說的內容,不只有基﹑對治﹑行相。爲什麼?叁智依次含攝聲聞﹑獨覺的現觀「基智」﹑菩薩的現觀「道智」﹑無上正等覺的現觀「相智」,叁智含攝所有的現觀,也含攝了所有的基﹑對治﹑行相。

  《現觀莊嚴論》含攝了一切的基﹑對治﹑行相,因此沒有前說的過失。《現觀莊嚴論》含攝了所有現觀,含攝了聲聞﹑獨覺的基智,菩薩的道智,佛的相智。原因是以下引述的《廣中略叁部般若經》。

  「叁智」應該好好的了解﹑認知它。認知的方式,印度的衆學者,彼此有不同的觀點,西藏的學者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宗喀巴大師寫的《金鬘疏》和賈曹傑寫的《心要莊嚴疏》,二者也有不同處。同樣是解釋叁智,但因依據的印度學者的論著非常艱深難懂,作解釋時,就各憑個人的理解,加以抉擇解釋,因此出現些微不同處。

  若將一致公認,正確的部份,放在一起,則如「基智」是什麼?主要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也是現證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中最重要的是無我,基智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要證得解脫,基智是絶對不可或缺的,沒有基智,絶對不可能證得解脫。聲聞﹑獨覺之道全是基智的眷屬﹑依靠,聲聞﹑獨覺之道全攝于基智中。解脫輪回定需能對治的補特伽羅無我,主要是基智。

  「道智」主要是大乘聖者心續中之智:證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一般,大乘聖者心續中之智皆被道智周遍(都是道智),大乘聖者心續中之智和道智同義。但就「主從」而言,以證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叁者爲主。大乘資糧道者﹑加行道者之智不是道智,因爲是大乘凡夫之智故,但屬道智的眷屬。「相智」是聖者佛之智。所以,無任何道不被叁智含攝之道(一切道皆攝于叁智中)。

  佛陀說法主要是引生來世的義利,此世的義利是附帶的。佛未曾說過只爲今生義利之法。所應得分爲兩種:一是暫時的增上生,一是究竟的決定勝,即解脫及遍智果報的究竟義利。佛說的八萬四千法蘊,都是獲得短暫增上生及究竟決定勝的方法,此世的義利只是附帶而已,不以此爲主。

  成辦短暫所應得「增上生」的方法,是斷十惡業的戒。這並不是佛教才有的特色,外道也有,承許來世者多數都有此種戒。至于成辦解脫﹑遍智果報的方法,只有佛教有,沒有任何外道宗教有。佛教經論講的成辦解脫的方法,就是基智,聲聞﹑獨覺衆之道是基智的眷屬;道智是能證得遍智果報的主因。

  以往的宗教,例如外道承許有來世的宗教,在印度最盛行的宗教,細看其宗義,多數談的不外乎是「成就神通﹑變化﹑投生到上界」的方法,完全沒有提到「解脫﹑佛果」,只有佛教才有,從曆史可知,未來也不會有;要證得解脫﹑佛果就應學習佛法。如果目標只爲了成辦增上生的天人果報,或成就神通﹑變化,那不需要佛教,外道就夠了。

  神通﹑變化﹑奢摩他是所應得,雖然很好,得到這些並不足爲奇,因爲一旦不小心,很快會退失掉,就如人身,和畜牲身比較起來,人身是很好的。要得到人身,必須修持斷十惡業的戒,雖然得到人身,若不小心,它僅能活七﹑八十年,頂多是八﹑九十年的時光,之後總會退失掉的。證得解脫﹑遍智果報,是永不退失﹑永不退墮的,只有往上增長而已。因此叁智實在非常重要,對此務必知道。若修持叁智得到所應得的話,只會往上增長,絕不會退墮。

  叁智能攝所有現觀,在此引述《中品般若經》,《中品般若經》是《兩萬頌般若經》。

  請看文,「《中品般若經》雲:『善現,一切智者,謂共諸聲聞及獨覺智;

  佛在靈鹫山宣說《中品般若經》。爲何在經中先呼喚「善現(須菩提)」的名字?佛說法時,在衪身旁的弟子,雖有阿羅漢﹑菩薩﹑未入道的利根所化機,無量無邊。但當時主要的弟子是善現。「一切智者,謂共諸聲聞及獨覺智;」一切智是「基智」,是聲聞﹑獨覺衆的修行。

  經文的意義是如何呢?「基智」是聲聞﹑獨覺衆的主修,另外,非基智的聲聞﹑獨覺道有很多,都是基智的依靠﹑助力。說「基智是聲聞﹑獨覺主修之道」時,除了基智外,還有很多其余之道都是基智的依靠﹑助力。譬如證空慧和菩提心,菩提心是證空慧的助力;證空慧是菩提心的助力;故聲獨的其他道,皆攝于基智中。

  基智是聖位聲聞﹑獨覺衆心續中的聖智,現證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主要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除此之外,聲聞﹑獨覺衆的心續中的皈依佛法僧叁寶的「皈依」,「四無量心」:願一切有情遠離一切苦該有多好的「悲」無量心(除了無大悲心及大慈心外)﹑具足一切安樂的「慈」無量心﹑不離無苦之樂的「喜」無量心﹑安住平等舍的「舍」無量心,四無量心皆有。聲聞﹑獨覺衆的心續中也有欲求解脫之「出離心」,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六者,但沒有「度」,沒有「六度」。這些道都不是「基智」,但是「基智」的助力,協助「基智」獲得「解脫」的助力。同樣,聖位菩薩依證空性慧能斷除執實,證空性慧雖是成辦道智的主因,但沒有菩提心﹑六度當助力的話,無法證得佛果。

  以外在的因果爲例:苗芽生長的主因是種子,沒有其他主因。苗芽要生長,除了種子外,還要有水﹑肥料﹑溫暖(陽光)爲助力,彼此相互協助,才能長出苗芽,唯有種子,無法長出苗芽。

  請看文,「道智者,謂共諸菩薩摩诃薩智

  道智是菩薩衆應修的。

  請看文,「一切相智者,謂諸如來應(供)正等覺不共妙智。

  一切相智,是佛道(如來.阿羅漢.正等覺佛的修行)。

  總之,叁乘所有現觀全攝于叁智中:聲聞﹑獨覺道全攝于基智﹑菩薩道全攝于道智﹑佛道全攝于相智,叁乘諸道全攝于叁智中,所有現觀也全攝于叁智中。所以,一切諸法皆是叁智之對境,抉擇叁智等于抉擇一切諸法,所以沒有「唯說基﹑唯說對治﹑唯說行相」的過失。

  請看文,「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一切智是共聲聞及獨覺智;

  善現向佛請示:「佛說一切智是聲聞﹑獨覺衆的修行,爲什麼是聲聞﹑獨覺衆的修行?」

  請看文,「佛告善現,一切(智),謂僅此內外諸法等差別法門,彼等諸法,諸聲聞﹑獨覺亦能了知,而不能了知一切道相,及一切種相,由是之故,一切智是共聲聞及獨覺智。

  一切智即基智。「一切」是指內外一切諸法。「外法」是補特伽羅心續未攝之法;「內法」是補特伽羅心續所攝之法。內外一切諸法皆是聲聞﹑獨覺衆能了知的,但聲聞﹑獨覺衆不能了知一切道﹑一切行相。因此,一切智是聲聞﹑獨覺衆之道(智)。

  文字錯誤,就不好了,故應了解:一切智的「一切」是指內外諸法,彼等是聲聞﹑獨覺衆…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