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6》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05
上一堂講到辯論及答辯,說到:叁智總攝所有現觀﹑一切對境皆攝于叁智中,其根據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廣﹑中﹑略叁部般若經》是:《十萬頌大品般若經》﹑《二萬五千頌中品般若經》﹑《八千頌小品般若經》。已經引述經文了;接著開始講解獅子賢的解釋。
請看文,「彼中,一切智者,是于色等之法,生起無常等之智,彼果是斷除惑我(等)。」
一切智是基智,基智的所緣是色等諸法,行相是無常等十六行相,修持基智的結果是斷除我執(補特伽羅我執),以及「等」字所含的「依于我執生起的貪瞋等煩惱」。。
今天從第14頁倒數第6行的「道智者…」講起。
請看文,「道智者,是以諸乘而出離,不現證實際之智,彼果是能攝受尚未攝受之有情。一切相智者,是諸法無生之智,彼果是盡虛空界之邊際中,恒不間斷地饒益有情,現證實際,斷除習氣結生相續。」
「以諸乘而出離」是道智能知叁乘之法﹑叁乘之道,成辦叁乘道之目的,故稱爲「以諸乘而出離」。「不現證實際」,上一堂也講到這個字「實際」是小乘現證的解脫。未圓滿﹑成熟﹑徧淨前,不現證真如之能依者。
「彼果是能攝受尚未攝受之有情(等)」,道智的果報是攝受尚未攝受之有情等,若已攝受則使其心續成熟,心續若已成熟則導入道中,若已導入道中則置于解脫﹑遍智果位。「等」是心續尚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導入道中,已導入者置于解脫﹑遍智果位。
「一切相智」的所緣是一切諸法,行相是無生﹑現爲無谛實成立。「無生」是勝義無生。緣于諸法﹑行相勝義無生之相智能依者的果報是什麼?是「盡虛空界之邊際中,恒不間斷地饒益有情,現證實際,斷除習氣結生相續」,盡虛空際,恒不間斷,饒益量等虛空一切有情,現證真實義(空性)邊際,斷除由習氣而結生相續。
「現證實際」比較容易了解。「斷除習氣結生相續」,相智已完全斷盡隨叁毒煩惱習氣而結生相續之類。
請看文,「由是因緣,《現觀莊嚴論》由總攝一切事﹑對治及行相,是圓滿宣說諸現觀,此說誠可認許。」
依前所說衆因,《現觀莊嚴論》之所诠(內容)總攝一切事(基)﹑對治及行相,故圓滿宣說諸現觀,非說一分而已。「此說誠可認許」此說合理可承許。
《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含攝叁智﹑叁智之一切現觀。叁智雖只有叁個,其實內容是廣泛無邊。例如「叁寶」中真正的寶是法寶,「法寶」就是叁智。要脫離輪回痛苦﹑救度出輪回,必須斷除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叁智能直接違害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所以,真正能救度(我們)出離輪回者是叁智。佛寶是皈依的導師,僧寶是皈依的助伴,真正的皈依是法寶,法寶就是叁智。這就是彌勒菩薩在禮贊文中,極爲贊揚叁智的原因。佛寶像醫生,僧寶像護士,法寶是真正的藥。叁寶中最重要的是法寶。
佛法分爲教法和證法二類。教法是八萬四千的法蘊,證法主要是叁智。一般,在我們的心續中也有證法,凡是真正的佛教徒心續中,多少會有證法。但是真正的證法是叁智。叁增上學也含在叁智中。四谛中的道谛是叁智。
如彌勒菩薩贊歎的,聲聞﹑獨覺衆究竟追求的是解脫,由基智成辦;菩薩究竟追求是利益衆生(利他),由道智能成辦;佛究竟追求的是爲所化機說法,由相智成辦。這樣看來,叁智真是威力無窮。
《現觀莊嚴論》以八事宣說叁智。廣以八事宣說,中以六事宣說,略以叁事宣說。廣是從第一事到第八事,一一宣說。中是八事整個講完後,有一偈講到六事。略是之後的一偈講到叁事。「相及彼加行,彼極彼漸次,彼竟彼異熟,余六種略義。」這是用六事宣說叁智。「初境有叁種,因四加行性,法身事業果,余叁種略義。」這是用叁事宣說叁智。獅子賢也對《現觀莊嚴論》的八事稱爲「廣的薄伽梵」;六事稱爲「中的薄伽梵」;叁事稱爲「略的薄伽梵」。薄伽梵是世尊之意。
或許有人質疑:佛已爲饒益信解「廣的薄伽梵﹑中的薄伽梵﹑略的薄伽梵」的有情,宣說《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彌勒菩薩又在《現觀莊嚴論》以八事作解說,爲什麼?目的是何?有其必要性,下面獅子賢將作回答。
請看文,「諸劣慧凡夫起如是之念:世尊承許爲饒益諸信奉廣﹑中﹑略叁本般若經之有情,具大悲心者,于彼《般若波羅蜜多經》及彼中,豈未明宣八現觀之次第,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經義耶?戰勝難勝之聖佛陀(勝者),又宣說彼有何義耶?」
質疑者是「諸劣慧凡夫」,凡夫是補特伽羅;愚笨﹑智慧小﹑鈍根的補特伽羅;他們可能會質疑:世尊承許爲饒益諸信解《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之有情,具大悲心者(悲心尊﹑佛),已親自明釋彼佛母《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于彼中,豈未宣說八現觀次第,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經義耶?「戰勝難勝之聖佛陀(薄伽梵)」是至尊彌勒怙主,又撰寫《現觀莊嚴論》宣說八現觀次第,有必要嗎
爲除此疑,至尊彌勒怙主,在《現觀莊嚴論》講了所诠﹑需要﹑極需﹑聯系等四種「必要關聯詞」。
請看文,「爲除此疑故,又于彼義生起猶豫是入論要件,乃宣說論之所诠﹑所爲﹑究竟所爲及隱含彼中之聯系。」
戰勝難勝者是至尊彌勒怙主,此示至尊彌勒是佛。戰勝什麼?戰勝所知障。有情不能戰勝所知障,至尊彌勒已戰勝了。由「戰勝難勝之薄伽梵」可知至尊彌勒已是佛,只取名菩薩而已。
諸劣慧凡夫慧質疑:佛已在《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講過了,爲何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再次宣講?再次宣講,有其內容(所诠)﹑需要﹑極需﹑聯系等。起疑者聽了,會想:可能是真的有所诠﹑需要﹑極需﹑聯系等。由起疑故,將趣入《現觀莊嚴論》作觀察﹑聞思修。使所化機起的疑是「有義疑」。使所化機起有義疑而趣入論著聞思修,是使所化機趣入之支分。
任何論著都必須有所诠﹑需要﹑極需﹑關聯等四種「必要關聯詞」。要聞思一部論著時,需要知道這部論有其所诠內容,修持其內容要有需要(暫時必要),也要有極需(究竟必要),還要有關聯。
在第11頁《明義釋》的第一偈「般若波羅蜜,彼莊嚴諸頌,令成衆莊嚴,造釋故敬禮」,這偈含有叁種:禮贊文﹑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詞。《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中只含立誓撰著,沒有「必要關聯詞」。「必要關聯詞」另外有。「必要關聯詞」是表示該論著有:所诠﹑需要﹑極需﹑關聯。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诠有關聯,所诠和該論著的布局有關聯。一般佛教的論著都在論首先述禮贊文,之後,述及「必要關聯詞」。《明義釋》則是禮贊文和「必要關聯詞」一起講述。
依此有些利根弟子聽到論著具有所诠﹑需要﹑極需﹑關聯時,會起疑,心想「這論著可能是部好論著?」鈍根者不會起疑,馬上就相信。利根者會先起疑,依著疑惑力,心想「這論著可能能成辦暫時必要和究竟必要」,因此作觀察,觀察發現沒有矛盾處後,慢慢趣入論著作聞思。所以在此,使所化機起疑,是引導所化機趣入論著的支分,爲此而宣說「必要關聯詞」。下面講到所诠部份。
請看文,「一切相智道,世尊于此說,非余所能領,十法行經義。安住正念已,智者能見故,爲令易得故,是造論所爲。」
「一切相智道」是佛道,直接講到「佛道」,間接表示已含攝「八事」。一切相智道,主要是「相智之道」,但也解釋爲「所有道都是一切相智道」,因爲所有道都是邁向佛地之道。例如所有往臺北的路,都稱爲往臺北的路。所有邁向佛地之道都稱爲佛道。
「世尊于此說」,世尊在此《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中宣說的一切現觀(道),都是《現觀莊嚴論》的所诠。「非余所能領」表示《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內容非常深奧。「非余所能領」的「余」主要指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衆,但也有些聲聞﹑獨覺衆也修空性,能領悟空性,像舍利子。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衆,不能領悟空性。《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內容是邁向佛地之道,《廣中略叁部般若經》中所說的一切現觀(道),都是《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內容,對此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衆是無法領悟的,因爲極爲深細故。
「十法行經義,安住正念已」,十法行是什麼?至尊彌勒怙主在《辨中邊論》講到十法行,是寫字﹑讀書等十法行。但這裏的十法行是《辨中邊論》講的十法行?還是十波羅蜜多?這可能要問至尊彌勒才會知道。但獅子賢在《明義釋》安立了十法行,是布施等十法行。我們是根據《明義釋》。《明義釋》說的十法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願﹑智﹑力﹑方便」十度。
《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內容,不是外道者或不修空性的聲聞﹑獨覺衆所能領悟的。「十法行經義」的十法行是布施等十度;「經義」是八現觀。修八現觀時以布施等十度爲助力,在此安住正念,最後將能現前證得八現觀。誰有此?具慧菩薩。「智者能見故」具慧菩薩能清楚見到經義八現觀,這表示已達成《現觀莊嚴論》的極需(究竟必要)。
「智者」是具慧菩薩。具慧菩薩以布施等十度爲助力,于經義「八現觀」,安住正念而修,修持已,「能見故」最後將現前見到,現前見到時,就已成佛了。這表示已達成《現觀莊嚴論》的「極需」。
具慧菩薩如是修行已,現前見到經義,若是《現觀莊嚴論》的極需,那麼其需要(必要性)是什麼?「爲令易得故,是造論所爲」,爲能輕易通達(了悟)經義,故撰寫《現觀莊嚴論》,這是《現觀莊嚴論》的「需要」。
總之,依《現觀莊嚴論》,能輕易了悟經義;依所了悟之經義,能實修十法行;由…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