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7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7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8-04-10

  現在講到「本文建立」。《現觀莊嚴論》有八事,每一事各講一品。首先,略示是粗略講到「八事」,將八事展開就是廣說的「七十義」,共有十五偈,就是本文建立的部份。

  上一次已講解「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此二句意思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內容是八事,故以八事作诠說。「八事」是什麼?

  請看文,「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圓衆相現觀至頂及漸次剎那證菩提及法身爲八

  「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的「徧相智」是相智;「道智」是道智;「一切智」是基智,這些就是「叁智」。「圓衆相現觀」是圓滿一切相加行;「至頂及漸次」是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證菩提」是剎那加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再過一剎那決定成佛,故稱「剎那證菩提」。「及法身爲八」,法身即佛,共有八事。到此爲止,一一指出八事,接著以十五偈廣說八事,即談到七十義。

  八事的第一事是相智,能代表相智的十法。下將一一解說。先說一下「八事」,先前已說了「叁智」;「四加行」都是菩薩智,僅是菩薩的修行而已,聲聞﹑獨覺沒有,未入道者沒有,連佛也沒有;依著四加行修行究竟能得「果位法身」。

  請看文,「發心與教授,四順抉擇分,

  能代表相智的十法,第一是發心,第二是教授。發心是入大乘道之門,若于心續中生起發心而且不退轉,就入了大乘道。若生起又退轉,或尚未生起,都是未入大乘道。因此,入不入大乘道是由心續生未生起發心而判別。發心是顯密共通,佛的教法分爲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是聲聞乘﹑獨覺乘;大乘分爲二:因乘和果乘。因乘又稱般若波羅蜜多乘或顯教,果乘又稱密咒乘。發心是顯密共通,不論修持般若波羅蜜多乘或密乘,都需要發心。凡是修持大乘法,都必須有發心。

  「發心」是「爲饒益一切有情,欲證正等正覺佛果之心」。發心分爲二:造作的發心﹑無造作的發心。「造作的發心」我們都做得到;心中思惟:「爲饒益一切有情,要證得佛果」就是「造作的發心」,這種發心我們都做得到。但是「無造作的發心」,我們現在沒辦法做到。若欲進入大乘道,必須有無造作的發心。爲使所修之法,成爲大乘法,修行的補特伽羅必須是已入大乘道者嗎?不須要,不須要入大乘道;例如我們都還未入大乘道,可是在自己心中會思惟:「爲饒益有情,欲求證佛果。」,生起造作的發心,因而行善,所修之法都成爲大乘法;可是修持大乘法的補特伽羅,還沒進入大乘道。

  「教授」是大乘的經和論。爲什麼?發心是許下諾言:爲饒益一切有情欲證佛果。爲證得佛果,必須修持能證佛果的方法;爲修持能證佛果的方法,須要了知修持次第,若不了知修持次第,可能會顛倒修,成爲虛假不實;爲能了知修持次第,就應該聞思「教授」,不作聞思怎能了知呢!因此,(十法中)第二宣說「教授」。

  「四順抉擇分」是加行道,四順抉擇分和加行道同義。加行道有四行相(階位):暖﹑頂﹑忍﹑世第一法。爲何在此講到加行道呢?因爲一旦生起大乘發心,即刻進入資糧道,發心和入資糧道同時。發心進入資糧道,在資糧道時,爲證得相智故,聞思修教授,不斷增長後,將晉登加行道。加行道有四行相:暖﹑頂﹑忍﹑世第一法,就是「四抉擇分」。

  請看文,「修行(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

  此二句是指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是空性,被空性周遍。「自性住種姓」和空性同義。《現觀莊嚴論》主要闡示《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隱義,附帶也闡示空性,不僅如此,在八事的每一事中,都有闡示空性的字句,例如在此第一事,「修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即闡示空性。

  「自性住種姓」在一切有情心續中皆有,下自熱地獄的補特伽羅,上達續流最後際的菩薩,心續中都有「自性住種姓」,但是佛沒有「自性住種姓」,凡是未成佛的補特伽羅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

  至于「自性住種姓」,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一致承許「自性住種姓」,只是各宗派承許的方式不同。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認爲「自性住種姓」,是有情心續的「法性」。這樣說是依據經論講的,經典是《如來藏經》,此屬中*輪之經典;論著是彌勒怙主的《大乘無上續論》,依此而說有情心續的法性是自性住種姓。

  菩薩心續之法性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是菩薩心續之空性。「修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特指菩薩心續之自性住種姓,一般的自性住種姓在一切有情心續中皆有。

  不論中觀應成派或自續派皆說:「有情皆堪能成佛」,有情皆有成佛之時,追根究底是因爲有情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雖然有情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但只因爲有情自己不修持能證佛果的方便,才留在原地;若有修持,必定可以成佛。有情若不修行,其心續中的自性住種姓將原封不動的待在那裏,不會增長。若是補特伽羅有修行,其心續中的「自性住種姓」必定會增長,將來肯定會證悟成佛,獲得解脫。

  心的「法性」,是指心無谛實成立。例如:瓶子無谛實成立,是瓶子的法性。因爲心無谛實成立,故心可改變。心遇到好因緣就變好,遇到不好因緣會變壞,都是因爲心無谛實成立故。若心谛實成立,則心不能改變,不管遇到好或壞的因緣,心都如如不動。因爲心無谛實成立,遇到好因緣,心就進步增長。心無谛實成立就是心的「法性」,心的「法性」就是「自性住種姓」。心遇到好因緣會進步增長,最好的因緣是佛法﹑善法,尤其大乘法。

  「正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加行。四正行又稱四加行。「所依」是菩薩之所依(依止處)。正行是菩薩之所依。「法界自性」是法性或空性之自性。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只在菩薩心續中有。但是一般的自性住種姓,是指佛種姓,一切有情的心續中皆有。當說「心的法性是自性住種姓」時,意思是補特伽羅心續中若具有此,將來成佛時,心將會轉成相智體性;心上的法性「自性住種姓」會轉成自性身,心會轉成智慧法身,智慧法身和相智同義。

  請看文,「諸所緣所爲,披甲趣入行,

  「諸所緣」是大乘正行所緣,大乘正行是菩薩智,「四正行」都是菩薩智。同樣,「大乘正行」是菩薩智。「諸所緣」的「諸」是複數詞。一切諸法皆是大乘正行所緣。

  「大乘所緣」指菩薩智的所緣,是滅除增益處,是一切所知。譬如瓶子的究竟體性是無谛實成立。執瓶子爲谛實成立,是「增益」。大乘正行(菩薩智)緣于瓶子,禅修瓶子無谛實成立時,能遮除「執瓶子爲谛實成立」,就是斷除對瓶子的「增益」。斷除增益之處是瓶子,所以瓶子是大乘正行斷除增益之處,以此類推到一切所知。

  「所爲」是大乘正行的所爲(目的),有二:一是利他,二是圓滿菩提(佛果)。大乘正行是菩薩智。菩薩修行主要追求: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爲主。菩薩追求佛果是爲了利他,若無利他不會成辦佛果。所以必須利他,既然要利他,不成就佛果是無法究竟利他,爲了利他才追求佛果,因此,利他和圓滿菩提是大乘正行的究竟所爲。

  菩薩的究竟所求是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爲主,因爲菩薩利他的支分是證得佛果。即使菩薩已證圓滿佛果,但是工作尚未完成,仍剩「利他」尚未完成。菩薩從一開始發心起,爲了利他才追求佛果,既然已得到佛果,就該利他;若達成利他,則菩薩的所有工作才全部完成。所以即使菩薩已得佛果,但工作尚未做完,剩下利他還未完成。

  「四正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就是四加行,是異名同義。「披甲」是铠甲正行。铠甲正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也是異名同義,铠甲正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二者相互周遍。雖然同義,卻取不同名稱,是因爲菩薩的心相續雖是一,但卻有各種不同的作用,故取很多不同的名字。例如瓶子有盛水的作用,故稱「實事」;瓶子是剎那剎那改變著,故稱「無常」;瓶子由本身的衆多因緣聚合而形成,故稱「有爲法」,因此,瓶子雖是一,但因爲有很多不同的特色作用,故取名爲「實事﹑無常﹑有爲法」等不同名字。

  同樣,菩薩心續之智將叁智行相總攝而修,故稱爲「圓滿一切相加行」;依次修持叁智,則稱爲「漸次加行」;修持布施「一」度時,含攝其余五度而修,就稱爲「铠甲加行」。菩薩智雖是「一」,但因爲有各種不同作用,故取很多不同的名字。

  「趣入行」是趣入正行。趣入正行和頂加行同義。铠甲正行和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相智十法中的趣入正行,就是趣入事,也是「頂加行」。

  請看文,「資糧及出生,是佛徧相智。

  「資糧」是資糧正行。「出生」是出生正行。

  這些的界限先前已講過了,總之,铠甲正行的界限是從大乘資糧道到續流最後際,佛地沒有,未入道者也沒有,續流最後際者(續流最後際的菩薩智)是铠甲正行。趣入正行在資糧道沒有,是從大乘加行道暖位到續流最後際。資糧正行是從加行道世第一法的大品到續流最後際。出生正行只在第八﹑九﹑十地等叁清淨地才有。

  「是佛徧相智」,從發心到出生正行之間,共有十法,都是佛的相智。

  到此已講解完畢「相智十法」。在《現觀莊嚴論》的第一事中,詳細談到「發心」至「出生正行」之間的十法。

  請看文,「令其隱暗等,弟子麟喻道,

  從「令其隱暗等」起,是第二事所講的。「令其隱暗等」是能代表道智的十一法。其中,第一法是「令其隱暗」。

  令其隱暗等的「等」字,涵蓋內容非常廣泛,故另外作解說,因爲其中將宣說「道智…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