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7》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8-04-10
现在讲到「本文建立」。《现观庄严论》有八事,每一事各讲一品。首先,略示是粗略讲到「八事」,将八事展开就是广说的「七十义」,共有十五偈,就是本文建立的部份。
上一次已讲解「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此二句意思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内容是八事,故以八事作诠说。「八事」是什么?
请看文,「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圆众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剎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的「徧相智」是相智;「道智」是道智;「一切智」是基智,这些就是「三智」。「圆众相现观」是圆满一切相加行;「至顶及渐次」是顶加行﹑渐次加行;「剎那证菩提」是剎那加行,是菩萨心续之智,再过一剎那决定成佛,故称「剎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法身即佛,共有八事。到此为止,一一指出八事,接着以十五偈广说八事,即谈到七十义。
八事的第一事是相智,能代表相智的十法。下将一一解说。先说一下「八事」,先前已说了「三智」;「四加行」都是菩萨智,仅是菩萨的修行而已,声闻﹑独觉没有,未入道者没有,连佛也没有;依着四加行修行究竟能得「果位法身」。
请看文,「发心与教授,四顺抉择分,」
能代表相智的十法,第一是发心,第二是教授。发心是入大乘道之门,若于心续中生起发心而且不退转,就入了大乘道。若生起又退转,或尚未生起,都是未入大乘道。因此,入不入大乘道是由心续生未生起发心而判别。发心是显密共通,佛的教法分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是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分为二:因乘和果乘。因乘又称般若波罗蜜多乘或显教,果乘又称密咒乘。发心是显密共通,不论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乘或密乘,都需要发心。凡是修持大乘法,都必须有发心。
「发心」是「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正等正觉佛果之心」。发心分为二:造作的发心﹑无造作的发心。「造作的发心」我们都做得到;心中思惟:「为饶益一切有情,要证得佛果」就是「造作的发心」,这种发心我们都做得到。但是「无造作的发心」,我们现在没办法做到。若欲进入大乘道,必须有无造作的发心。为使所修之法,成为大乘法,修行的补特伽罗必须是已入大乘道者吗?不须要,不须要入大乘道;例如我们都还未入大乘道,可是在自己心中会思惟:「为饶益有情,欲求证佛果。」,生起造作的发心,因而行善,所修之法都成为大乘法;可是修持大乘法的补特伽罗,还没进入大乘道。
「教授」是大乘的经和论。为什么?发心是许下诺言: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佛果。为证得佛果,必须修持能证佛果的方法;为修持能证佛果的方法,须要了知修持次第,若不了知修持次第,可能会颠倒修,成为虚假不实;为能了知修持次第,就应该闻思「教授」,不作闻思怎能了知呢!因此,(十法中)第二宣说「教授」。
「四顺抉择分」是加行道,四顺抉择分和加行道同义。加行道有四行相(阶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何在此讲到加行道呢?因为一旦生起大乘发心,即刻进入资粮道,发心和入资粮道同时。发心进入资粮道,在资粮道时,为证得相智故,闻思修教授,不断增长后,将晋登加行道。加行道有四行相:暖﹑顶﹑忍﹑世第一法,就是「四抉择分」。
请看文,「修行(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此二句是指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是空性,被空性周遍。「自性住种姓」和空性同义。《现观庄严论》主要阐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附带也阐示空性,不仅如此,在八事的每一事中,都有阐示空性的字句,例如在此第一事,「修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即阐示空性。
「自性住种姓」在一切有情心续中皆有,下自热地狱的补特伽罗,上达续流最后际的菩萨,心续中都有「自性住种姓」,但是佛没有「自性住种姓」,凡是未成佛的补特伽罗心续中皆有「自性住种姓」。
至于「自性住种姓」,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一致承许「自性住种姓」,只是各宗派承许的方式不同。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认为「自性住种姓」,是有情心续的「法性」。这样说是依据经论讲的,经典是《如来藏经》,此属中*轮之经典;论着是弥勒怙主的《大乘无上续论》,依此而说有情心续的法性是自性住种姓。
菩萨心续之法性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是菩萨心续之空性。「修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特指菩萨心续之自性住种姓,一般的自性住种姓在一切有情心续中皆有。
不论中观应成派或自续派皆说:「有情皆堪能成佛」,有情皆有成佛之时,追根究底是因为有情心续中皆有「自性住种姓」。虽然有情心续中皆有自性住种姓,但只因为有情自己不修持能证佛果的方便,才留在原地;若有修持,必定可以成佛。有情若不修行,其心续中的自性住种姓将原封不动的待在那里,不会增长。若是补特伽罗有修行,其心续中的「自性住种姓」必定会增长,将来肯定会证悟成佛,获得解脱。
心的「法性」,是指心无谛实成立。例如:瓶子无谛实成立,是瓶子的法性。因为心无谛实成立,故心可改变。心遇到好因缘就变好,遇到不好因缘会变坏,都是因为心无谛实成立故。若心谛实成立,则心不能改变,不管遇到好或坏的因缘,心都如如不动。因为心无谛实成立,遇到好因缘,心就进步增长。心无谛实成立就是心的「法性」,心的「法性」就是「自性住种姓」。心遇到好因缘会进步增长,最好的因缘是佛法﹑善法,尤其大乘法。
「正行」是菩萨心续之智﹑加行。四正行又称四加行。「所依」是菩萨之所依(依止处)。正行是菩萨之所依。「法界自性」是法性或空性之自性。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种姓」,只在菩萨心续中有。但是一般的自性住种姓,是指佛种姓,一切有情的心续中皆有。当说「心的法性是自性住种姓」时,意思是补特伽罗心续中若具有此,将来成佛时,心将会转成相智体性;心上的法性「自性住种姓」会转成自性身,心会转成智慧法身,智慧法身和相智同义。
请看文,「诸所缘所为,披甲趣入行,」
「诸所缘」是大乘正行所缘,大乘正行是菩萨智,「四正行」都是菩萨智。同样,「大乘正行」是菩萨智。「诸所缘」的「诸」是复数词。一切诸法皆是大乘正行所缘。
「大乘所缘」指菩萨智的所缘,是灭除增益处,是一切所知。譬如瓶子的究竟体性是无谛实成立。执瓶子为谛实成立,是「增益」。大乘正行(菩萨智)缘于瓶子,禅修瓶子无谛实成立时,能遮除「执瓶子为谛实成立」,就是断除对瓶子的「增益」。断除增益之处是瓶子,所以瓶子是大乘正行断除增益之处,以此类推到一切所知。
「所为」是大乘正行的所为(目的),有二:一是利他,二是圆满菩提(佛果)。大乘正行是菩萨智。菩萨修行主要追求:利他和圆满菩提,其中以利他为主。菩萨追求佛果是为了利他,若无利他不会成办佛果。所以必须利他,既然要利他,不成就佛果是无法究竟利他,为了利他才追求佛果,因此,利他和圆满菩提是大乘正行的究竟所为。
菩萨的究竟所求是利他和圆满菩提,其中以利他为主,因为菩萨利他的支分是证得佛果。即使菩萨已证圆满佛果,但是工作尚未完成,仍剩「利他」尚未完成。菩萨从一开始发心起,为了利他才追求佛果,既然已得到佛果,就该利他;若达成利他,则菩萨的所有工作才全部完成。所以即使菩萨已得佛果,但工作尚未做完,剩下利他还未完成。
「四正行」是菩萨心续之智,就是四加行,是异名同义。「披甲」是铠甲正行。铠甲正行和圆满一切相加行同义,也是异名同义,铠甲正行和圆满一切相加行二者相互周遍。虽然同义,却取不同名称,是因为菩萨的心相续虽是一,但却有各种不同的作用,故取很多不同的名字。例如瓶子有盛水的作用,故称「实事」;瓶子是剎那剎那改变着,故称「无常」;瓶子由本身的众多因缘聚合而形成,故称「有为法」,因此,瓶子虽是一,但因为有很多不同的特色作用,故取名为「实事﹑无常﹑有为法」等不同名字。
同样,菩萨心续之智将三智行相总摄而修,故称为「圆满一切相加行」;依次修持三智,则称为「渐次加行」;修持布施「一」度时,含摄其余五度而修,就称为「铠甲加行」。菩萨智虽是「一」,但因为有各种不同作用,故取很多不同的名字。
「趣入行」是趣入正行。趣入正行和顶加行同义。铠甲正行和圆满一切相加行同义。相智十法中的趣入正行,就是趣入事,也是「顶加行」。
请看文,「资粮及出生,是佛徧相智。」
「资粮」是资粮正行。「出生」是出生正行。
这些的界限先前已讲过了,总之,铠甲正行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到续流最后际,佛地没有,未入道者也没有,续流最后际者(续流最后际的菩萨智)是铠甲正行。趣入正行在资粮道没有,是从大乘加行道暖位到续流最后际。资粮正行是从加行道世第一法的大品到续流最后际。出生正行只在第八﹑九﹑十地等三清净地才有。
「是佛徧相智」,从发心到出生正行之间,共有十法,都是佛的相智。
到此已讲解完毕「相智十法」。在《现观庄严论》的第一事中,详细谈到「发心」至「出生正行」之间的十法。
请看文,「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
从「令其隐暗等」起,是第二事所讲的。「令其隐暗等」是能代表道智的十一法。其中,第一法是「令其隐暗」。
令其隐暗等的「等」字,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故另外作解说,因为其中将宣说「道智…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