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支分」。道智支分有五,第一支其中的一分,将解释「等」字的内容。
「我慢」可分为七,其中之一是「增上慢」,此能阻碍生起道智,补特伽罗的心续中若有此增上慢,它会阻碍补特伽罗生起道智。增上慢怎么生起呢?有些补特伽罗因为具有神通﹑先知﹑长寿等优点,因而自认为很了不起,生起傲慢心,这种我慢心是阻碍入道的障碍。故应灭除我慢心。
能阻碍生起道智的增上慢,在谁的心续会有呢?在欲界﹑色界的凡夫天神心续中才有;欲界﹑色界虽然也有圣者,但圣者不会有增上慢。欲界﹑色界的凡夫天神因为拥有无碍的神通﹑先知(预知)﹑长寿;欲界天神的寿命已经很长了,色界天神的寿命更长;又身具庄严妙相﹑光芒,所以当他们看到瞻部洲之人,尤其看到三恶道时,和下界比较起来,就认为自己拥有的神通﹑先知﹑身光﹑妙相等,没有余者能比他更好,因而生起强烈的我慢心。因此乃至其心续中仍有增上慢在绝不可能生起道智,更不可能有别解脱戒的戒体。
欲色界的天神能拥有这些,是因为过去世曾积造福报才获得的,现在只享用过去的福报,不再新造;例如农夫今年耕种的收成非常好,就这些收成自己吃,或者拿去卖,不再播种,享用殆尽后将一无所有;同样,欲色界天神只享受过去世的福报,不再新造善业,福报享用殆尽,死后将有各种不同的投生。
一般而言,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烦恼:贪﹑瞋﹑慢﹑嫉妒等。畜生也有烦恼,比人类强烈。人﹑天神的我慢和嫉妒比畜生大,畜生的我慢和嫉妒非常小,因为愚笨的关系,不会有竞争心。会生起我慢都是自恃有财富﹑学问﹑美色﹑名声﹑地位。我慢和嫉妒是与人竞争之心。畜生因为愚笨的关系,不会有我慢和嫉妒。但是人和天神的我慢﹑嫉妒就很大了,尤其是拥有财富﹑学问﹑美色﹑名声﹑地位者,心中的我慢和嫉妒更大,百分百可以肯定这一点。没有财富﹑学问﹑妙色﹑名声﹑地位者的我慢﹑嫉妒会比较小,但其他的嗔恚等烦恼是否小一点就不知道了。
佛陀知道欲色界天神,自恃身上的光芒等,起大我慢心,被我慢心障蔽,心续中不能生起道智,因此佛从身上放射光芒,映夺欲色界天神们的光芒,故「令其隐暗」,即映夺﹑威摄之。例如晩上点灯,灯光很明亮,可是太阳一出来,灯光就不亮了。欲色界天神的身光,若独处时,是非常明亮,但当佛从身上放射光芒时,他们的身光就消失不见了,佛用这种方式「令其隐暗」,折服欲色界天神的我慢心。佛灭欲色界天神的我慢心,目的是什么?希望他们在心续中生起道智故。对此详细的解释在第二事,即《明义释》第二品第39页的「能调诸天故,放光令隐暗」。「诸天」是指欲界﹑色界天神。「令其隐暗等」,这是道智支分。
「弟子麟喻道」的「弟子」是声闻;「麟喻」是独觉;「道」是声闻﹑独觉之道。这句是阐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和「了知独觉道之道智」。
一般而言,声闻的主要所应修(主修)是补特伽罗无我,以及了悟补特伽罗无我之见解偕其眷属支分等。独觉的主要所应修,除了声闻的主修外,还要添修二空。「二空」是色和执色量质异空。二空和了悟二空之见解偕其眷属支分等,是独觉添加的主要所应修。
声闻主修四谛,尤其四谛中的「无我」,即补特伽罗无我。菩萨应该了知声闻道。既然必须了知声闻道,故以心续中生起声闻道的方式了知。因此,菩萨心续中的现证四谛慧,尤其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慧,就是声闻道,也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二者皆是。但若是声闻道,未必在声闻众之心续中,因为菩萨心续中的现证四谛慧﹑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慧等,既是基智,也是声闻道,亦是了知声闻道之道智。
同样,圣位菩萨心续中亦有了悟二空之见解偕其眷属等,这是独觉道,也是基智,亦是了知独觉道之道智。
上次谈到,菩萨应当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应当生起一切道」指菩萨在心续中应当生起声闻﹑独觉道。菩萨在心续中应当了知一切道,如何了知?由生起一切道而了知;菩萨在心续中生起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慧,即生起声闻道。菩萨在心续中生起了悟二空慧,即生起独觉道。在心续中生起后,也加以修持,即此称为「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
菩萨的主要所应证是相智﹑佛果,菩萨的主要所应断是执谛实成立之执实,以及执实的习气。所应证的相智和所应断的执实,此二者若以菩提心和证空性慧,加上六度等为助力,必定能断执实﹑能证相智。既然以菩提心和证空性慧,菩萨能成就相智﹑断除执实,如此,菩萨为何要生起﹑修持补特伽罗无我和二空?为了摄受声闻﹑独觉种姓者故,要摄受声闻所化机,须要证补特伽罗无我慧,要摄受独觉所化机,须要证二空慧。
如何摄受声闻﹑独觉众呢?菩萨依道智,成办世间利益。最殊胜的成办世间利益法是随顺所化机不同的根器﹑意愿,开示不同的法。菩萨为了摄受声独众,随顺声闻众的意愿宣说补特伽罗无我,要宣说此自己必须先了知。随顺独觉众的意愿宣说二空,要宣说此自己必须先了知二空。所以为了摄受声闻﹑独觉众,菩萨有时候会禅修补特伽罗无我﹑二空。
请看文,「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
此二句是讲大乘见道。「此」是此世,「他」是来世。依于修持见道,此世和来世将得大利益﹑大功德。
请看文,「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
「作用」是大乘修道的作用,就是一直修持修道后,获得的胜利﹑利益。修道有五:有分别的(修道)有三,无分别的(修道)有二。「有分别的修道」有三: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
「胜解」是胜解修道。「赞事并称扬」是胜解修道的区分,并不是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之一。「胜解修道」又分为小中大,即「赞叹﹑劝请﹑称扬」,其中每个又各分为九,一共有二十七。
「胜解」是相信的意思。要相信什么呢?主要要对相智﹑果般若波罗蜜多相信﹑信解。相智是自利﹑利他﹑自他二利的根源。简言之,佛母是此三义(自利﹑利他﹑自他二利)的根源。信解修道就是相信佛母相智是三义根源的大乘随现观。总之,若要究竟自利,必须证得相智;要究竟利他,必须证得相智;要究竟自他二利,必须证得相智,相智是絶对不或缺的,对此完全坚信不移的大乘修道就是胜解修道。
例如声闻﹑独觉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及烦恼种子,得到解脱,可是自利尚未究竟(圆满),因为仍未得自在故。菩萨虽然还未断除烦恼及烦恼种子,可是菩萨得到的自在,远比声闻﹑独觉阿罗汉更大。何处有机会利生,圣者菩萨即乘愿投生到那里,可乘愿入轮回,可乘愿到色界去。声闻﹑独觉阿罗汉不能如此,他们的投生处是固定的,他们圆寂后是直接投生到净土,无法自在乘愿投生到余处,当然就无法利他了。总之,若要究竟自利,必须证得相智。
「回向」是回向修道,就是将自己及他人的善根加以回向。善根包括透过由身﹑语﹑意三门造作的,也有过去曾造﹑现在正造﹑未来将造﹑也有自作﹑教作﹑见作随喜的善根。懂得积造善根者,有非常多机会可造善根。善根有自作﹑他作﹑教作﹑见作随喜的。见他人作善业,若真心随喜,自己也能得功德。另外也有自他三世的善根﹑自己及他人心续中所有的善根。总之,将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回向圆满菩提,不为此世各方面顺利成功而回向,也不为来世得到人天果报而回向,也不为独自解脱而回向,而是为了利他才回向愿证圆满佛菩提。这是「回向修道」。
若将善根回向,善根将不会失坏,不但不会失坏,而且可享用不尽。例如造一小小善业,若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乃至未得圆满菩提﹑未成佛前,善业的果报将享用不尽。若不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而回向于此世,此世果报用完,善根也失坏了。若回向方式错了,将浪费掉善根。虽然只造小善业,但若回向圆满菩提,未得圆满菩提前,善根绝不会失坏。若不回向圆满菩提,就像小水滴滴在石头上,可能滴上石头和蒸发干枯同时。但若将小水滴滴到大海,海水未干枯前,滴入的小水滴绝不会干枯掉。
例如造业的方式,有身﹑语﹑意三门同时作善,也有三门同时作恶。就同时造善业而言,双手合掌是由身造善业;意生起虔信心﹑发起好的动机,是由意造善业;口念皈依文或各种念诵,是由语造善业。造作恶业也一样,譬如起瞋恚心﹑口出恶语﹑表情难看﹑动手打人,就是由身﹑语﹑意三门同时造恶业。
「随喜」是随喜修道。随喜善根,可随喜自己或他人所造的善根﹑善业。譬如于自己曾造许多恶业,前世的恶业虽已不记得,但若记得此世的恶业,加以追悔,可将恶业净化;于曾造的善业,加以随喜,可使善根增长。对他人所造的善业,随喜者若真心随喜,例如对方作礼拜等,若造善者的证量与随喜者证量相等,随喜者可得到与造善者一模一样的福报(功德),这是经典说的。若造善者的证量高于随喜者,随喜者可得造善者的几分功德。若造善者的证量低于随喜者,随喜者可得到造善者的全部功德。因此,宗大师赞叹说:「少劳集大资粮,极赞胜随喜。」若欲不辛劳﹑轻易地积聚广大资粮,随喜善根是最好的方法,宗喀巴大师极为赞扬随喜。
随喜是让自己心续的善根增长的最好方法。随喜自己曾作的善业,可使善根不断增长。随喜他人的善根,也可使自己的善根增长。随喜他人的善根,自己不须由身语,一番辛劳地,即可积聚广大资粮,故随喜是增长善根的最好方便。
总之,此三修道,依着「胜解修道」积造善根;依着「回向修道」保护善根,使善根不失坏,如滴水入海;依着「随喜修道」随喜善根,使善根辗转增长。就像一粒种子,以土﹑水﹑肥﹑暖,帮助种子长出苗芽。
以上是「有分别修道」,以下是「无分别修道」,有二:正行修道﹑清净修道。
请看文,「无上作意(作意无上)等,正行最清净,」
到此己讲解完毕代表道智十一法中的九法:j道智支分﹑k了知声闻道之道智﹑l了知独觉道之道智﹑m大乘见道﹑n修道作用﹑o胜解修道﹑p胜解修道之胜利﹑q回向修道﹑r随喜修道,剩下「正行修道和清净修道」。
「无上作意」的「作意」应放在前面,是指随喜作意。「无上」放在后面,这句应改成「作意无上等」。
安立无上圆满菩提之迹印,能证无上圆满菩提之方便,是什么呢?即「正行最清净」,就是正行修道和清净修道。为何会有此二修道?因为有不同作用,故取不同名称;皆是圣者菩萨心续之现证空性慧(智)。圣者菩萨心续之现证空性慧具有二种不同作用,故取不同名称。正行修道之外无清净修道,清净修道之外无正行修道。
成就佛果时,将同时证得二身或四身。「二身」是色身﹑法身;「四身」是自性身﹑智慧法身﹑报身﹑化身。如何证得二身或四身?依于有学位时积聚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后,究竟证得果位时,即成办(证得)二身。智慧资粮是成办法身之因;福德资粮是成办色身之因。既然证得佛果时,是同时证得二身,因此,在有学位时,要同时积聚二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否则无法成就佛果位。
智慧资粮是法身因,是指现证空性慧。即使佛也无胜此现证空性慧的智慧资粮。谁也没有胜于菩萨的福德资粮。现证空性慧是智慧资粮,依智慧资粮可证得法身,法身分为二: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
现证空性慧(智慧资粮)的j成为智慧法身之分,是「正行修道」;k成为自性身之分,是「清净修道」。现证空性慧留下迹印,能证得智慧法身,故是「正行修道」;能成为自性身之方便,故是「清净修道」。现证空性慧具有能得二种法身的能力(不同作用),故取名为「正行修道和清净修道」。此二修道,实际上是「现证空性慧」,正行修道之外无「清净修道」,清净修道之外无「正行修道」。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7》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