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7▪P2

  ..續本文上一頁支分」。道智支分有五,第一支其中的一分,將解釋「等」字的內容。

  「我慢」可分爲七,其中之一是「增上慢」,此能阻礙生起道智,補特伽羅的心續中若有此增上慢,它會阻礙補特伽羅生起道智。增上慢怎麼生起呢?有些補特伽羅因爲具有神通﹑先知﹑長壽等優點,因而自認爲很了不起,生起傲慢心,這種我慢心是阻礙入道的障礙。故應滅除我慢心。

  能阻礙生起道智的增上慢,在誰的心續會有呢?在欲界﹑色界的凡夫天神心續中才有;欲界﹑色界雖然也有聖者,但聖者不會有增上慢。欲界﹑色界的凡夫天神因爲擁有無礙的神通﹑先知(預知)﹑長壽;欲界天神的壽命已經很長了,色界天神的壽命更長;又身具莊嚴妙相﹑光芒,所以當他們看到瞻部洲之人,尤其看到叁惡道時,和下界比較起來,就認爲自己擁有的神通﹑先知﹑身光﹑妙相等,沒有余者能比他更好,因而生起強烈的我慢心。因此乃至其心續中仍有增上慢在絕不可能生起道智,更不可能有別解脫戒的戒體。

  欲色界的天神能擁有這些,是因爲過去世曾積造福報才獲得的,現在只享用過去的福報,不再新造;例如農夫今年耕種的收成非常好,就這些收成自己吃,或者拿去賣,不再播種,享用殆盡後將一無所有;同樣,欲色界天神只享受過去世的福報,不再新造善業,福報享用殆盡,死後將有各種不同的投生。

  一般而言,衆生有各種不同的煩惱:貪﹑瞋﹑慢﹑嫉妒等。畜生也有煩惱,比人類強烈。人﹑天神的我慢和嫉妒比畜生大,畜生的我慢和嫉妒非常小,因爲愚笨的關系,不會有競爭心。會生起我慢都是自恃有財富﹑學問﹑美色﹑名聲﹑地位。我慢和嫉妒是與人競爭之心。畜生因爲愚笨的關系,不會有我慢和嫉妒。但是人和天神的我慢﹑嫉妒就很大了,尤其是擁有財富﹑學問﹑美色﹑名聲﹑地位者,心中的我慢和嫉妒更大,百分百可以肯定這一點。沒有財富﹑學問﹑妙色﹑名聲﹑地位者的我慢﹑嫉妒會比較小,但其他的嗔恚等煩惱是否小一點就不知道了。

  佛陀知道欲色界天神,自恃身上的光芒等,起大我慢心,被我慢心障蔽,心續中不能生起道智,因此佛從身上放射光芒,映奪欲色界天神們的光芒,故「令其隱暗」,即映奪﹑威攝之。例如晩上點燈,燈光很明亮,可是太陽一出來,燈光就不亮了。欲色界天神的身光,若獨處時,是非常明亮,但當佛從身上放射光芒時,他們的身光就消失不見了,佛用這種方式「令其隱暗」,折服欲色界天神的我慢心。佛滅欲色界天神的我慢心,目的是什麼?希望他們在心續中生起道智故。對此詳細的解釋在第二事,即《明義釋》第二品第39頁的「能調諸天故,放光令隱暗」。「諸天」是指欲界﹑色界天神。「令其隱暗等」,這是道智支分。

  「弟子麟喻道」的「弟子」是聲聞;「麟喻」是獨覺;「道」是聲聞﹑獨覺之道。這句是闡示:「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和「了知獨覺道之道智」。

  一般而言,聲聞的主要所應修(主修)是補特伽羅無我,以及了悟補特伽羅無我之見解偕其眷屬支分等。獨覺的主要所應修,除了聲聞的主修外,還要添修二空。「二空」是色和執色量質異空。二空和了悟二空之見解偕其眷屬支分等,是獨覺添加的主要所應修。

  聲聞主修四谛,尤其四谛中的「無我」,即補特伽羅無我。菩薩應該了知聲聞道。既然必須了知聲聞道,故以心續中生起聲聞道的方式了知。因此,菩薩心續中的現證四谛慧,尤其現證補特伽羅無我慧,就是聲聞道,也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二者皆是。但若是聲聞道,未必在聲聞衆之心續中,因爲菩薩心續中的現證四谛慧﹑現證補特伽羅無我慧等,既是基智,也是聲聞道,亦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

  同樣,聖位菩薩心續中亦有了悟二空之見解偕其眷屬等,這是獨覺道,也是基智,亦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

  上次談到,菩薩應當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應當生起一切道」指菩薩在心續中應當生起聲聞﹑獨覺道。菩薩在心續中應當了知一切道,如何了知?由生起一切道而了知;菩薩在心續中生起現證補特伽羅無我慧,即生起聲聞道。菩薩在心續中生起了悟二空慧,即生起獨覺道。在心續中生起後,也加以修持,即此稱爲「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

  菩薩的主要所應證是相智﹑佛果,菩薩的主要所應斷是執谛實成立之執實,以及執實的習氣。所應證的相智和所應斷的執實,此二者若以菩提心和證空性慧,加上六度等爲助力,必定能斷執實﹑能證相智。既然以菩提心和證空性慧,菩薩能成就相智﹑斷除執實,如此,菩薩爲何要生起﹑修持補特伽羅無我和二空?爲了攝受聲聞﹑獨覺種姓者故,要攝受聲聞所化機,須要證補特伽羅無我慧,要攝受獨覺所化機,須要證二空慧。

  如何攝受聲聞﹑獨覺衆呢?菩薩依道智,成辦世間利益。最殊勝的成辦世間利益法是隨順所化機不同的根器﹑意願,開示不同的法。菩薩爲了攝受聲獨衆,隨順聲聞衆的意願宣說補特伽羅無我,要宣說此自己必須先了知。隨順獨覺衆的意願宣說二空,要宣說此自己必須先了知二空。所以爲了攝受聲聞﹑獨覺衆,菩薩有時候會禅修補特伽羅無我﹑二空。

  請看文,「此及他功德大勝利見道。

  此二句是講大乘見道。「此」是此世,「他」是來世。依于修持見道,此世和來世將得大利益﹑大功德。

  請看文,「作用及勝解,贊事並稱揚,回向與隨喜,

  「作用」是大乘修道的作用,就是一直修持修道後,獲得的勝利﹑利益。修道有五:有分別的(修道)有叁,無分別的(修道)有二。「有分別的修道」有叁: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

  「勝解」是勝解修道。「贊事並稱揚」是勝解修道的區分,並不是代表道智的十一法之一。「勝解修道」又分爲小中大,即「贊歎﹑勸請﹑稱揚」,其中每個又各分爲九,一共有二十七。

  「勝解」是相信的意思。要相信什麼呢?主要要對相智﹑果般若波羅蜜多相信﹑信解。相智是自利﹑利他﹑自他二利的根源。簡言之,佛母是此叁義(自利﹑利他﹑自他二利)的根源。信解修道就是相信佛母相智是叁義根源的大乘隨現觀。總之,若要究竟自利,必須證得相智;要究竟利他,必須證得相智;要究竟自他二利,必須證得相智,相智是絶對不或缺的,對此完全堅信不移的大乘修道就是勝解修道。

  例如聲聞﹑獨覺阿羅漢,雖已斷除煩惱及煩惱種子,得到解脫,可是自利尚未究竟(圓滿),因爲仍未得自在故。菩薩雖然還未斷除煩惱及煩惱種子,可是菩薩得到的自在,遠比聲聞﹑獨覺阿羅漢更大。何處有機會利生,聖者菩薩即乘願投生到那裏,可乘願入輪回,可乘願到色界去。聲聞﹑獨覺阿羅漢不能如此,他們的投生處是固定的,他們圓寂後是直接投生到淨土,無法自在乘願投生到余處,當然就無法利他了。總之,若要究竟自利,必須證得相智。

  「回向」是回向修道,就是將自己及他人的善根加以回向。善根包括透過由身﹑語﹑意叁門造作的,也有過去曾造﹑現在正造﹑未來將造﹑也有自作﹑教作﹑見作隨喜的善根。懂得積造善根者,有非常多機會可造善根。善根有自作﹑他作﹑教作﹑見作隨喜的。見他人作善業,若真心隨喜,自己也能得功德。另外也有自他叁世的善根﹑自己及他人心續中所有的善根。總之,將自他叁世的一切善根,回向圓滿菩提,不爲此世各方面順利成功而回向,也不爲來世得到人天果報而回向,也不爲獨自解脫而回向,而是爲了利他才回向願證圓滿佛菩提。這是「回向修道」。

  若將善根回向,善根將不會失壞,不但不會失壞,而且可享用不盡。例如造一小小善業,若將善根回向圓滿菩提,乃至未得圓滿菩提﹑未成佛前,善業的果報將享用不盡。若不將善根回向圓滿菩提,而回向于此世,此世果報用完,善根也失壞了。若回向方式錯了,將浪費掉善根。雖然只造小善業,但若回向圓滿菩提,未得圓滿菩提前,善根絕不會失壞。若不回向圓滿菩提,就像小水滴滴在石頭上,可能滴上石頭和蒸發幹枯同時。但若將小水滴滴到大海,海水未幹枯前,滴入的小水滴絕不會幹枯掉。

  例如造業的方式,有身﹑語﹑意叁門同時作善,也有叁門同時作惡。就同時造善業而言,雙手合掌是由身造善業;意生起虔信心﹑發起好的動機,是由意造善業;口念皈依文或各種念誦,是由語造善業。造作惡業也一樣,譬如起瞋恚心﹑口出惡語﹑表情難看﹑動手打人,就是由身﹑語﹑意叁門同時造惡業。

  「隨喜」是隨喜修道。隨喜善根,可隨喜自己或他人所造的善根﹑善業。譬如于自己曾造許多惡業,前世的惡業雖已不記得,但若記得此世的惡業,加以追悔,可將惡業淨化;于曾造的善業,加以隨喜,可使善根增長。對他人所造的善業,隨喜者若真心隨喜,例如對方作禮拜等,若造善者的證量與隨喜者證量相等,隨喜者可得到與造善者一模一樣的福報(功德),這是經典說的。若造善者的證量高于隨喜者,隨喜者可得造善者的幾分功德。若造善者的證量低于隨喜者,隨喜者可得到造善者的全部功德。因此,宗大師贊歎說:「少勞集大資糧,極贊勝隨喜。」若欲不辛勞﹑輕易地積聚廣大資糧,隨喜善根是最好的方法,宗喀巴大師極爲贊揚隨喜。

  隨喜是讓自己心續的善根增長的最好方法。隨喜自己曾作的善業,可使善根不斷增長。隨喜他人的善根,也可使自己的善根增長。隨喜他人的善根,自己不須由身語,一番辛勞地,即可積聚廣大資糧,故隨喜是增長善根的最好方便。

  總之,此叁修道,依著「勝解修道」積造善根;依著「回向修道」保護善根,使善根不失壞,如滴水入海;依著「隨喜修道」隨喜善根,使善根輾轉增長。就像一粒種子,以土﹑水﹑肥﹑暖,幫助種子長出苗芽。

  以上是「有分別修道」,以下是「無分別修道」,有二:正行修道﹑清淨修道。

  請看文,「無上作意(作意無上)等,正行最清淨,

  到此己講解完畢代表道智十一法中的九法:j道智支分﹑k了知聲聞道之道智﹑l了知獨覺道之道智﹑m大乘見道﹑n修道作用﹑o勝解修道﹑p勝解修道之勝利﹑q回向修道﹑r隨喜修道,剩下「正行修道和清淨修道」。

  「無上作意」的「作意」應放在前面,是指隨喜作意。「無上」放在後面,這句應改成「作意無上等」。

  安立無上圓滿菩提之迹印,能證無上圓滿菩提之方便,是什麼呢?即「正行最清淨」,就是正行修道和清淨修道。爲何會有此二修道?因爲有不同作用,故取不同名稱;皆是聖者菩薩心續之現證空性慧(智)。聖者菩薩心續之現證空性慧具有二種不同作用,故取不同名稱。正行修道之外無清淨修道,清淨修道之外無正行修道。

  成就佛果時,將同時證得二身或四身。「二身」是色身﹑法身;「四身」是自性身﹑智慧法身﹑報身﹑化身。如何證得二身或四身?依于有學位時積聚二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最後,究竟證得果位時,即成辦(證得)二身。智慧資糧是成辦法身之因;福德資糧是成辦色身之因。既然證得佛果時,是同時證得二身,因此,在有學位時,要同時積聚二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否則無法成就佛果位。

  智慧資糧是法身因,是指現證空性慧。即使佛也無勝此現證空性慧的智慧資糧。誰也沒有勝于菩薩的福德資糧。現證空性慧是智慧資糧,依智慧資糧可證得法身,法身分爲二: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

  現證空性慧(智慧資糧)的j成爲智慧法身之分,是「正行修道」;k成爲自性身之分,是「清淨修道」。現證空性慧留下迹印,能證得智慧法身,故是「正行修道」;能成爲自性身之方便,故是「清淨修道」。現證空性慧具有能得二種法身的能力(不同作用),故取名爲「正行修道和清淨修道」。此二修道,實際上是「現證空性慧」,正行修道之外無「清淨修道」,清淨修道之外無「正行修道」。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