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6》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4-05
上一堂讲到辩论及答辩,说到:三智总摄所有现观﹑一切对境皆摄于三智中,其根据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广﹑中﹑略三部般若经》是:《十万颂大品般若经》﹑《二万五千颂中品般若经》﹑《八千颂小品般若经》。已经引述经文了;接着开始讲解狮子贤的解释。
请看文,「彼中,一切智者,是于色等之法,生起无常等之智,彼果是断除惑我(等)。」
一切智是基智,基智的所缘是色等诸法,行相是无常等十六行相,修持基智的结果是断除我执(补特伽罗我执),以及「等」字所含的「依于我执生起的贪瞋等烦恼」。。
今天从第14页倒数第6行的「道智者…」讲起。
请看文,「道智者,是以诸乘而出离,不现证实际之智,彼果是能摄受尚未摄受之有情。一切相智者,是诸法无生之智,彼果是尽虚空界之边际中,恒不间断地饶益有情,现证实际,断除习气结生相续。」
「以诸乘而出离」是道智能知三乘之法﹑三乘之道,成办三乘道之目的,故称为「以诸乘而出离」。「不现证实际」,上一堂也讲到这个字「实际」是小乘现证的解脱。未圆满﹑成熟﹑徧净前,不现证真如之能依者。
「彼果是能摄受尚未摄受之有情(等)」,道智的果报是摄受尚未摄受之有情等,若已摄受则使其心续成熟,心续若已成熟则导入道中,若已导入道中则置于解脱﹑遍智果位。「等」是心续尚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导入道中,已导入者置于解脱﹑遍智果位。
「一切相智」的所缘是一切诸法,行相是无生﹑现为无谛实成立。「无生」是胜义无生。缘于诸法﹑行相胜义无生之相智能依者的果报是什么?是「尽虚空界之边际中,恒不间断地饶益有情,现证实际,断除习气结生相续」,尽虚空际,恒不间断,饶益量等虚空一切有情,现证真实义(空性)边际,断除由习气而结生相续。
「现证实际」比较容易了解。「断除习气结生相续」,相智已完全断尽随三毒烦恼习气而结生相续之类。
请看文,「由是因缘,《现观庄严论》由总摄一切事﹑对治及行相,是圆满宣说诸现观,此说诚可认许。」
依前所说众因,《现观庄严论》之所诠(内容)总摄一切事(基)﹑对治及行相,故圆满宣说诸现观,非说一分而已。「此说诚可认许」此说合理可承许。
《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含摄三智﹑三智之一切现观。三智虽只有三个,其实内容是广泛无边。例如「三宝」中真正的宝是法宝,「法宝」就是三智。要脱离轮回痛苦﹑救度出轮回,必须断除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三智能直接违害补特伽罗我执﹑法我执,所以,真正能救度(我们)出离轮回者是三智。佛宝是皈依的导师,僧宝是皈依的助伴,真正的皈依是法宝,法宝就是三智。这就是弥勒菩萨在礼赞文中,极为赞扬三智的原因。佛宝像医生,僧宝像护士,法宝是真正的药。三宝中最重要的是法宝。
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二类。教法是八万四千的法蕴,证法主要是三智。一般,在我们的心续中也有证法,凡是真正的佛教徒心续中,多少会有证法。但是真正的证法是三智。三增上学也含在三智中。四谛中的道谛是三智。
如弥勒菩萨赞叹的,声闻﹑独觉众究竟追求的是解脱,由基智成办;菩萨究竟追求是利益众生(利他),由道智能成办;佛究竟追求的是为所化机说法,由相智成办。这样看来,三智真是威力无穷。
《现观庄严论》以八事宣说三智。广以八事宣说,中以六事宣说,略以三事宣说。广是从第一事到第八事,一一宣说。中是八事整个讲完后,有一偈讲到六事。略是之后的一偈讲到三事。「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这是用六事宣说三智。「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这是用三事宣说三智。狮子贤也对《现观庄严论》的八事称为「广的薄伽梵」;六事称为「中的薄伽梵」;三事称为「略的薄伽梵」。薄伽梵是世尊之意。
或许有人质疑:佛已为饶益信解「广的薄伽梵﹑中的薄伽梵﹑略的薄伽梵」的有情,宣说《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弥勒菩萨又在《现观庄严论》以八事作解说,为什么?目的是何?有其必要性,下面狮子贤将作回答。
请看文,「诸劣慧凡夫起如是之念:世尊承许为饶益诸信奉广﹑中﹑略三本般若经之有情,具大悲心者,于彼《般若波罗蜜多经》及彼中,岂未明宣八现观之次第,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经义耶?战胜难胜之圣佛陀(胜者),又宣说彼有何义耶?」
质疑者是「诸劣慧凡夫」,凡夫是补特伽罗;愚笨﹑智慧小﹑钝根的补特伽罗;他们可能会质疑:世尊承许为饶益诸信解《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之有情,具大悲心者(悲心尊﹑佛),已亲自明释彼佛母《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于彼中,岂未宣说八现观次第,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经义耶?「战胜难胜之圣佛陀(薄伽梵)」是至尊弥勒怙主,又撰写《现观庄严论》宣说八现观次第,有必要吗
为除此疑,至尊弥勒怙主,在《现观庄严论》讲了所诠﹑需要﹑极需﹑联系等四种「必要关联词」。
请看文,「为除此疑故,又于彼义生起犹豫是入论要件,乃宣说论之所诠﹑所为﹑究竟所为及隐含彼中之联系。」
战胜难胜者是至尊弥勒怙主,此示至尊弥勒是佛。战胜什么?战胜所知障。有情不能战胜所知障,至尊弥勒已战胜了。由「战胜难胜之薄伽梵」可知至尊弥勒已是佛,只取名菩萨而已。
诸劣慧凡夫慧质疑:佛已在《广中略三部般若经》讲过了,为何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再次宣讲?再次宣讲,有其内容(所诠)﹑需要﹑极需﹑联系等。起疑者听了,会想:可能是真的有所诠﹑需要﹑极需﹑联系等。由起疑故,将趣入《现观庄严论》作观察﹑闻思修。使所化机起的疑是「有义疑」。使所化机起有义疑而趣入论着闻思修,是使所化机趣入之支分。
任何论着都必须有所诠﹑需要﹑极需﹑关联等四种「必要关联词」。要闻思一部论着时,需要知道这部论有其所诠内容,修持其内容要有需要(暂时必要),也要有极需(究竟必要),还要有关联。
在第11页《明义释》的第一偈「般若波罗蜜,彼庄严诸颂,令成众庄严,造释故敬礼」,这偈含有三种:礼赞文﹑立誓撰着﹑必要关联词。《现观庄严论》的礼赞文中只含立誓撰着,没有「必要关联词」。「必要关联词」另外有。「必要关联词」是表示该论着有:所诠﹑需要﹑极需﹑关联。极需和需要有关联,需要和所诠有关联,所诠和该论着的布局有关联。一般佛教的论着都在论首先述礼赞文,之后,述及「必要关联词」。《明义释》则是礼赞文和「必要关联词」一起讲述。
依此有些利根弟子听到论着具有所诠﹑需要﹑极需﹑关联时,会起疑,心想「这论着可能是部好论着?」钝根者不会起疑,马上就相信。利根者会先起疑,依着疑惑力,心想「这论着可能能成办暂时必要和究竟必要」,因此作观察,观察发现没有矛盾处后,慢慢趣入论著作闻思。所以在此,使所化机起疑,是引导所化机趣入论着的支分,为此而宣说「必要关联词」。下面讲到所诠部份。
请看文,「一切相智道,世尊于此说,非余所能领,十法行经义。安住正念已,智者能见故,为令易得故,是造论所为。」
「一切相智道」是佛道,直接讲到「佛道」,间接表示已含摄「八事」。一切相智道,主要是「相智之道」,但也解释为「所有道都是一切相智道」,因为所有道都是迈向佛地之道。例如所有往台北的路,都称为往台北的路。所有迈向佛地之道都称为佛道。
「世尊于此说」,世尊在此《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宣说的一切现观(道),都是《现观庄严论》的所诠。「非余所能领」表示《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非常深奥。「非余所能领」的「余」主要指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声闻﹑独觉众,但也有些声闻﹑独觉众也修空性,能领悟空性,像舍利子。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声闻﹑独觉众,不能领悟空性。《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是迈向佛地之道,《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所说的一切现观(道),都是《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对此外道者和不修空性的声闻﹑独觉众是无法领悟的,因为极为深细故。
「十法行经义,安住正念已」,十法行是什么?至尊弥勒怙主在《辨中边论》讲到十法行,是写字﹑读书等十法行。但这里的十法行是《辨中边论》讲的十法行?还是十波罗蜜多?这可能要问至尊弥勒才会知道。但狮子贤在《明义释》安立了十法行,是布施等十法行。我们是根据《明义释》。《明义释》说的十法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慧﹑愿﹑智﹑力﹑方便」十度。
《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不是外道者或不修空性的声闻﹑独觉众所能领悟的。「十法行经义」的十法行是布施等十度;「经义」是八现观。修八现观时以布施等十度为助力,在此安住正念,最后将能现前证得八现观。谁有此?具慧菩萨。「智者能见故」具慧菩萨能清楚见到经义八现观,这表示已达成《现观庄严论》的极需(究竟必要)。
「智者」是具慧菩萨。具慧菩萨以布施等十度为助力,于经义「八现观」,安住正念而修,修持已,「能见故」最后将现前见到,现前见到时,就已成佛了。这表示已达成《现观庄严论》的「极需」。
具慧菩萨如是修行已,现前见到经义,若是《现观庄严论》的极需,那么其需要(必要性)是什么?「为令易得故,是造论所为」,为能轻易通达(了悟)经义,故撰写《现观庄严论》,这是《现观庄严论》的「需要」。
总之,依《现观庄严论》,能轻易了悟经义;依所了悟之经义,能实修十法行;由…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