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6▪P2

  ..续本文上一页实修十法行,最后能现前见到一切诸法,达成「极需」。因此,极需和需要有关联,它们是「从彼生」的关系。例如苗芽从种子生出,苗芽和种子有关联;烟从火产生,烟和火有关联。所以,依《现观庄严论》,能轻易通达经义,故经义和《现观庄严论》有关联。依轻易通达经义,能实修十法行证得佛果,故通达经义和实修十法行有关联。这是「必要关联四法」中的「关联」。这是间接表达出。

  下面将解释「必要关联词」。

  请看文,「如是云云。一切相智者,唯是佛陀之道,是以此极力彰显诸现观;

  一切相智道是代表「佛道」,它仅代表佛道而已,「以此极力彰显诸现观」,以一切相智道代表所有现观。

  请看文,「由世尊以示现三种神变,教诫所有众生,是宣说三本般若经即是所诠,

  「世尊示现三种神变」,薄伽梵为一切众生,示现三种神变(神通):身神变﹑语神变﹑意神变,宣说三佛母《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内容,即是《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

  请看文,「诸能诠及所诠,是以方便及方便所成之理而为联系,

  (格西说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吗?所以这边跳过。)

  请看文,「是彼诸外道及内道已离欲贪等,未修习法无我者,以其闻等所成慧所不能次第领受,

  彼诸外道和「与外道相反」的内道声闻﹑独觉;「已离欲贪等」是已离贪欲的声闻﹑独觉阿罗汉众,「等」字的未离贪欲众,众未曾串习诸法无我者,不能以本身之闻思修所成慧,依次领悟的。

  至尊弥勒在《现观庄严论》的能诠﹑所诠等,皆依方便及方便所成轨理广为宣说,外道者﹑诸已离或未离贪欲之声闻﹑独觉众﹑未曾修学空性者,无法以闻思修所成慧领悟。那么,谁能领悟呢?

  请看文,「唯诸菩萨欲圆满成就自他二利,全不依仗而趣者,以清晰领受所安住之习气,所生的正念之识中,般若波罗蜜多之经义,一切皆是八现观之体性,菩提之心及施等法行,善安住已,

  谁能真正领悟意义呢?只有菩萨而己。只有具慧菩萨才能领悟。「具慧菩萨」是谁?诸圆满成办自他义利者。彼闻思修《现观庄严论》的所诠是「全不依仗而趣者」完全不须仰仗他,即能领悟,为什么?依极清晰明白的昔世习气产生的正念识。菩萨在过去世,曾经闻思修一切善法,在心续中种下善法习气,此世依着清晰的善法习气产生的正念心识,安住于《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经义「八现观」之体性,成办菩提心和布施等十法行中。

  请看文,「复依通达法界遍行之体性,由证得极喜地等之次第,将可现证一切,为此究竟所为,

  菩萨依着往昔非常清楚明白的习气,产生正念识,完全了解经义「八现观」体性,行持菩提心﹑布施等十法行后,将证得「法界遍行」之性相。法界遍行是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空性,空性随一切法而行。例如「心所」有五遍行,五遍行中的「受」是随一切心王而行,所以称为遍行。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故称空性是法界遍行。菩萨通达法界遍行的性相时,将依次证得「极喜」等地,最后将现证一切相,即证得相智,这是《现观庄严论》的「极需」。「究竟所为」是极需。

  请看文,「于所欲求之般若波罗蜜多之经义,菩提之心及正行等之性相,令诸所化易通达者,是造论所为。

  为使欲追求《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经义之所化机轻易通达(了悟)菩提心及正行等性相(所诠内容),故撰着《现观庄严论》,这是造论的需要(必要性)。若知道「现观」的意义则易了解余者,例如有时讲「道﹑正行﹑加行」,又以前讲《八事七十义》时,提到「四加行﹑四正行」等,这些只是名词不同,其实是同义。

  简单而言,世尊在《广中略三部般若经》说的隐义现观次第,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所诠内容。依于《现观庄严论》而作闻思,如果能了悟《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现观次第,则达成《现观庄严论》造论的需要(必要性)。依《现观庄严论》轻易通达《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现观次第是《现观庄严论》的需要。若依所通达的隐义现观次第,又以布施等十法行﹑菩提心为助力而修持,依次证得极喜地等,最后证得佛果,这是《现观庄严论》造论的极需﹑究竟的必要性。

  以上是「必要关联词」。

  接着,讲本论之「论文建立」,《现观庄严论》中详细广解了八事。但是,是什么「八事」?对此如果没有具体清楚知道,又作详细广解的话,可能会一片混乱,讲的人﹑听的人都会一片混乱。为了避免混乱,下面将具体简洁的讲解八事,这是「论文建立」。下面以十五偈讲述「八事」,并说「七十义」,这些讲解完毕才会详释《现观庄严论》。

  以十五偈讲述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请看文,「宣说如是联系等之后,为令诸所度有情易达论义,又由现见无杂乱阐述论义,将易解说,乃以十五颂,由略标与广释宣说波罗蜜多之总体。

  开示讲完「所诠﹑需要﹑极需﹑关联词」后,为使所化机能轻易了悟﹑见到论义,故将论义加以分类,能使听闻者﹑说法者心无混乱;以十五偈,略示﹑广说波罗蜜多之总体。。接着看本文的建立:

  请看文,「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至尊弥勒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内容,以八事作宣说。「般若波罗蜜」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内容非常广泛,谈到对境﹑有境﹑一切诸法,全部含摄在八事中作宣说。「正说」的「正」是舍弃增益﹑损减之意,如理如实﹑清楚宣说。既然要以八事正宣说,那么,「八事」是什么?

  请看文,「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j「徧相智」是一切种智或相智。k「道智」是菩萨之道智。l「一切智」是基智,声闻﹑独觉之智。佛为何称声闻﹑独觉之智(道)为「一切智」的理由先前已说过了。藏文「一切相智性」的「性」是唯有之意。

  请看文,「圆众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剎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圆众相现观」即m第一加行「圆满一切相加行」是菩萨智。菩萨智和「圆满一切相加行」同义。

  依据狮子贤之密意,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相智。然而,「般若波罗蜜多」的命名处(声),有四:(1)「经教般若波罗蜜多」即《广中略三部般若经》﹑(2)「道般若波罗蜜多」即菩萨智,(3)「果般若波罗蜜多」即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4)「自性般若波罗蜜多」即空性。

  称呼《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为「歇钦仁波切(般若波罗蜜多大珍宝)」,这只取名如此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相智」。以前也讲过,三智是般若波罗蜜多,狮子贤也常提到般若波罗蜜多,实际上,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相智」,道智﹑基智不是般若波罗蜜多,然而此二是「道般若波罗蜜多」。

  「至顶」即n第二加行「顶加行」,也是菩萨智。此虽然也是菩萨智,但其范围和「圆满一切相加行」有宽窄之别,「圆满一切相加行」涵盖一切,范围比较广。资粮道没有「顶加行」,「顶加行」是从加行道暖位起至十地之间才有。

  「渐次」即o第三加行「渐次加行」,也是菩萨智,它的界限是从资粮道起至续流最后际之前。「续流最后际者」是下一剎那即将成佛的菩萨,其心续中没有「渐次加行」,续流最后际的时间很短,再过去就成佛了。

  「剎那证菩提」即p第四加行「剎那加行」,第二剎那即将成佛,是十地菩萨智。十地菩萨分为三类:初登﹑一世得﹑再一剎那的十地菩萨。再一剎那的十地菩萨是即将成佛的菩萨,再过一剎那就现证圆满菩提,迅速成佛。

  「法身」即q「法身」是佛。

  「为八」,彼等共八事,到此是「略示」。「广说」详细解释将从第一事「相智」﹑第二事「道智」﹑第三事「基智」﹑第四事「圆满一切相加行」…,在一一事中详说八事。

  简言之,「三智」已讲了很多,「四加行」唯菩萨智,菩萨才有,佛也没有,未入道者也没有﹑声闻独觉也没有。法身唯佛才有。「四加行」只是取不同名字而已,其实都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全都是菩萨智。菩萨智全都是「圆满一切相加行」,「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外没有菩萨智。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6》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