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修十法行,最後能現前見到一切諸法,達成「極需」。因此,極需和需要有關聯,它們是「從彼生」的關系。例如苗芽從種子生出,苗芽和種子有關聯;煙從火産生,煙和火有關聯。所以,依《現觀莊嚴論》,能輕易通達經義,故經義和《現觀莊嚴論》有關聯。依輕易通達經義,能實修十法行證得佛果,故通達經義和實修十法行有關聯。這是「必要關聯四法」中的「關聯」。這是間接表達出。
下面將解釋「必要關聯詞」。
請看文,「如是雲雲。一切相智者,唯是佛陀之道,是以此極力彰顯諸現觀;」
一切相智道是代表「佛道」,它僅代表佛道而已,「以此極力彰顯諸現觀」,以一切相智道代表所有現觀。
請看文,「由世尊以示現叁種神變,教誡所有衆生,是宣說叁本般若經即是所诠,」
「世尊示現叁種神變」,薄伽梵爲一切衆生,示現叁種神變(神通):身神變﹑語神變﹑意神變,宣說叁佛母《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內容,即是《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內容。
請看文,「諸能诠及所诠,是以方便及方便所成之理而爲聯系,」
(格西說需要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嗎?所以這邊跳過。)
請看文,「是彼諸外道及內道已離欲貪等,未修習法無我者,以其聞等所成慧所不能次第領受,」
彼諸外道和「與外道相反」的內道聲聞﹑獨覺;「已離欲貪等」是已離貪欲的聲聞﹑獨覺阿羅漢衆,「等」字的未離貪欲衆,衆未曾串習諸法無我者,不能以本身之聞思修所成慧,依次領悟的。
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的能诠﹑所诠等,皆依方便及方便所成軌理廣爲宣說,外道者﹑諸已離或未離貪欲之聲聞﹑獨覺衆﹑未曾修學空性者,無法以聞思修所成慧領悟。那麼,誰能領悟呢?
請看文,「唯諸菩薩欲圓滿成就自他二利,全不依仗而趣者,以清晰領受所安住之習氣,所生的正念之識中,般若波羅蜜多之經義,一切皆是八現觀之體性,菩提之心及施等法行,善安住已,」
誰能真正領悟意義呢?只有菩薩而己。只有具慧菩薩才能領悟。「具慧菩薩」是誰?諸圓滿成辦自他義利者。彼聞思修《現觀莊嚴論》的所诠是「全不依仗而趣者」完全不須仰仗他,即能領悟,爲什麼?依極清晰明白的昔世習氣産生的正念識。菩薩在過去世,曾經聞思修一切善法,在心續中種下善法習氣,此世依著清晰的善法習氣産生的正念心識,安住于《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經義「八現觀」之體性,成辦菩提心和布施等十法行中。
請看文,「複依通達法界遍行之體性,由證得極喜地等之次第,將可現證一切,爲此究竟所爲,」
菩薩依著往昔非常清楚明白的習氣,産生正念識,完全了解經義「八現觀」體性,行持菩提心﹑布施等十法行後,將證得「法界遍行」之性相。法界遍行是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空性,空性隨一切法而行。例如「心所」有五遍行,五遍行中的「受」是隨一切心王而行,所以稱爲遍行。空性在一切法上皆有,故稱空性是法界遍行。菩薩通達法界遍行的性相時,將依次證得「極喜」等地,最後將現證一切相,即證得相智,這是《現觀莊嚴論》的「極需」。「究竟所爲」是極需。
請看文,「于所欲求之般若波羅蜜多之經義,菩提之心及正行等之性相,令諸所化易通達者,是造論所爲。」
爲使欲追求《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經義之所化機輕易通達(了悟)菩提心及正行等性相(所诠內容),故撰著《現觀莊嚴論》,這是造論的需要(必要性)。若知道「現觀」的意義則易了解余者,例如有時講「道﹑正行﹑加行」,又以前講《八事七十義》時,提到「四加行﹑四正行」等,這些只是名詞不同,其實是同義。
簡單而言,世尊在《廣中略叁部般若經》說的隱義現觀次第,就是《現觀莊嚴論》的所诠內容。依于《現觀莊嚴論》而作聞思,如果能了悟《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則達成《現觀莊嚴論》造論的需要(必要性)。依《現觀莊嚴論》輕易通達《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是《現觀莊嚴論》的需要。若依所通達的隱義現觀次第,又以布施等十法行﹑菩提心爲助力而修持,依次證得極喜地等,最後證得佛果,這是《現觀莊嚴論》造論的極需﹑究竟的必要性。
以上是「必要關聯詞」。
接著,講本論之「論文建立」,《現觀莊嚴論》中詳細廣解了八事。但是,是什麼「八事」?對此如果沒有具體清楚知道,又作詳細廣解的話,可能會一片混亂,講的人﹑聽的人都會一片混亂。爲了避免混亂,下面將具體簡潔的講解八事,這是「論文建立」。下面以十五偈講述「八事」,並說「七十義」,這些講解完畢才會詳釋《現觀莊嚴論》。
以十五偈講述的必要性是什麼呢?
請看文,「宣說如是聯系等之後,爲令諸所度有情易達論義,又由現見無雜亂闡述論義,將易解說,乃以十五頌,由略標與廣釋宣說波羅蜜多之總體。」
開示講完「所诠﹑需要﹑極需﹑關聯詞」後,爲使所化機能輕易了悟﹑見到論義,故將論義加以分類,能使聽聞者﹑說法者心無混亂;以十五偈,略示﹑廣說波羅蜜多之總體。。接著看本文的建立:
請看文,「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
至尊彌勒將《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內容,以八事作宣說。「般若波羅蜜」是《廣中略叁部般若經》,內容非常廣泛,談到對境﹑有境﹑一切諸法,全部含攝在八事中作宣說。「正說」的「正」是舍棄增益﹑損減之意,如理如實﹑清楚宣說。既然要以八事正宣說,那麼,「八事」是什麼?
請看文,「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j「徧相智」是一切種智或相智。k「道智」是菩薩之道智。l「一切智」是基智,聲聞﹑獨覺之智。佛爲何稱聲聞﹑獨覺之智(道)爲「一切智」的理由先前已說過了。藏文「一切相智性」的「性」是唯有之意。
請看文,「圓衆相現觀,至頂及漸次,剎那證菩提,及法身爲八。」
「圓衆相現觀」即m第一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是菩薩智。菩薩智和「圓滿一切相加行」同義。
依據獅子賢之密意,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相智。然而,「般若波羅蜜多」的命名處(聲),有四:(1)「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即《廣中略叁部般若經》﹑(2)「道般若波羅蜜多」即菩薩智,(3)「果般若波羅蜜多」即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4)「自性般若波羅蜜多」即空性。
稱呼《廣中略叁部般若經》爲「歇欽仁波切(般若波羅蜜多大珍寶)」,這只取名如此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相智」。以前也講過,叁智是般若波羅蜜多,獅子賢也常提到般若波羅蜜多,實際上,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相智」,道智﹑基智不是般若波羅蜜多,然而此二是「道般若波羅蜜多」。
「至頂」即n第二加行「頂加行」,也是菩薩智。此雖然也是菩薩智,但其範圍和「圓滿一切相加行」有寬窄之別,「圓滿一切相加行」涵蓋一切,範圍比較廣。資糧道沒有「頂加行」,「頂加行」是從加行道暖位起至十地之間才有。
「漸次」即o第叁加行「漸次加行」,也是菩薩智,它的界限是從資糧道起至續流最後際之前。「續流最後際者」是下一剎那即將成佛的菩薩,其心續中沒有「漸次加行」,續流最後際的時間很短,再過去就成佛了。
「剎那證菩提」即p第四加行「剎那加行」,第二剎那即將成佛,是十地菩薩智。十地菩薩分爲叁類:初登﹑一世得﹑再一剎那的十地菩薩。再一剎那的十地菩薩是即將成佛的菩薩,再過一剎那就現證圓滿菩提,迅速成佛。
「法身」即q「法身」是佛。
「爲八」,彼等共八事,到此是「略示」。「廣說」詳細解釋將從第一事「相智」﹑第二事「道智」﹑第叁事「基智」﹑第四事「圓滿一切相加行」…,在一一事中詳說八事。
簡言之,「叁智」已講了很多,「四加行」唯菩薩智,菩薩才有,佛也沒有,未入道者也沒有﹑聲聞獨覺也沒有。法身唯佛才有。「四加行」只是取不同名字而已,其實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全都是菩薩智。菩薩智全都是「圓滿一切相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之外沒有菩薩智。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