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了知的,非一切道皆能了知。內外諸法的「我不成立」(我不成立就是無我)是聲聞﹑獨覺的主修。若說:「內外諸法唯聲獨二者能了知,其他的補特伽羅不能了知」的話,將會有人質問:「菩薩能了解嗎?佛能了解嗎?」所以應該說「聲聞﹑獨覺的主修,是內外諸法的“我”不成立,不是一切道﹑一切行相。」經文雖沒有這樣區分,但解釋密意時,應這樣了解。
簡言之,內外諸法之無我是聲聞﹑獨覺的主修,不是道智﹑相智的主修。因此,安立基智爲聲獨之道。善現再請問世尊:
請看文,「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以)道相智(道智)是諸菩薩摩诃薩智,」
善現請問佛:爲什麼佛說道智是菩薩智?道智的詞義是了知一切道之智,什麼道?了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一切道之智。佛這樣回答。什麼是相智?了知一切行相之智。佛接著回答:
請看文,「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應生起並徧知一切聲聞道﹑獨覺道及如來道,」
佛喚善現的名字。佛宣說佛法須要有請法者,佛才說法,善現是當時主要的請法者。諸菩薩于任何道應了知,諸菩薩于一切聲聞道﹑獨覺道﹑佛道皆應了知﹑皆應生起。菩薩于心續中,要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故菩薩智名爲道智。
菩薩于心續中,應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這在之前講到《八事七十義》的第二事時,講到聖位菩薩心續中有叁種道智: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大乘聖者心續中不但要生起一切道,也要了知一切道。
請看文,「諸菩薩摩诃薩于此諸道,當令圓滿,雖令此道作所應作,」
菩薩在心續中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即足已?不,應當要實修使一切道達究竟圓滿。
「當令彼等圓滿」在心續中生起﹑了知之道,應當加以實修,使之圓滿。了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後,應做道所應作之事。如何作?這與《八事七十義》第二事有關:聖位菩薩了知叁乘道後,應作叁乘道之事,因爲菩薩的究竟目標是利他,爲了利他,才求證相智。欲使其余有情遠離一切苦,能做到的,除了佛外,余皆不能,故必須成就究竟佛果,求證佛果是成辦利他的支分。成辦利他雖有各種方法:布施﹑忍辱﹑發願等,但主要是:依各根器﹑意願隨順開示佛法,引入解脫及相智果位中,這才是主要的。世尊成佛後,爲我們宣說八萬四千法蘊,才是真正利益到我們的,其他例如佛展現神通,騰空而飛,神通變化,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們只有看戲﹑看熱鬧而已,對我們沒有什麼用的。若有用的話,看舞臺上的唱歌跳舞,對我們也該有利益。因此只有八萬四千法蘊,才真正利益我們。所以利他的主要方法是依所化機不同的根器﹑意願,開示佛法,引之邁向解脫地。要依所化機不同的根器﹑意願,開示佛法,自己必須先了知佛法,自己不知的話,可能講出顛倒的法。故菩薩必須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之後作所應作。要爲聲聞﹑獨覺衆說法,應依其各自的根器﹑意願而說,開示其相應之道;若不這樣,直接爲其開示菩薩道,則與之不相符。故菩薩了知﹑修持聲聞﹑獨覺二道,是爲了隨順攝受聲聞﹑獨覺二類種性故。菩薩應生起一切道﹑應了知一切道﹑應圓滿一切道﹑應作一切道之所應作的原因,就在此。
總之,聲聞﹑獨覺所修之道,菩薩也修,可是菩薩並不是爲了獨自解脫而修,是爲隨順攝受聲聞﹑獨覺衆故。菩薩修持大乘道,主要是爲利他,求證佛果故,簡單而言,菩薩應修一切道。所以才稱「菩薩智」爲道智,菩薩的道智,是了知一切道之智,這是佛爲善現作的回答。
請看文,「乃至若未圓滿大願,未圓滿成熟有情,未圓滿嚴淨佛土,猶于實際未應作證;」
佛說:「菩薩應生起一切道﹑應了知一切道﹑應圓滿一切道﹑應作一切道之所應作。」。小乘的解脫「解脫輪回」,雖然菩薩在證得初地時,即可獲得,但佛說不該現行。爲什麼?因爲願望尚未圓滿﹑諸有情尚未成熟﹑佛土尚未徧淨,「圓滿﹑成熟﹑徧淨」叁事完成後,才可現行解脫。未完成前絕對不准「現行真實邊際」。「實際」就是「真實邊際」指小乘的解脫。由此間接可知,完成後,可以現行解脫。
「願望皆圓滿﹑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淨」的量(標准)是什麼?這點非常複雜。總之,它的界限是菩薩的續流最後際。續流最後際時,即是「圓滿﹑成熟﹑徧淨」叁事完成之時,之前則都未完成。菩薩要現行真實邊際,必須要等到「願望皆圓滿﹑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淨」之後。「續流最後際」之後就是佛地,意思是成佛時,才可現行解脫。
佛有禁止現行真實邊際的原因,佛告諸菩薩:聲聞﹑獨覺道應了知﹑應生起﹑應修持,但不可現行聲聞﹑獨覺的所應證「解脫」;現行的話,在未成佛前就先解脫,寂滅遍行苦,獲得滅盡定現行,淨土身依的解脫,進入根本定(等至)中,感受無比安樂,將會滯留其中,經劫累劫,離佛果將非常的遙遠;但若修持空性,代替入彼等至,後得位時,修持菩提心,反而比較快成佛。故未成佛之前,若現行聲聞﹑獨覺衆的所應證,寂滅遍行苦,住滅盡定中,陶醉于身心之樂受,要成佛將會很久很久,因此佛予以禁止。成佛時,一起現行,就沒事了。所以在「圓﹑熟﹑淨」叁事之後現行真實邊際,是被允許的。之前現行的話,很有危險性,成佛的時間會拖很久。
譬如,一位是先現行聲聞﹑獨覺阿羅漢果的菩薩,另一位是直接進入大乘的種姓決定菩薩,二者在同一天進入大乘道,就最後成佛的時間來看,後者會快很多。後者比前者證得佛果的速度快上好幾大劫,原因是:前者已寂滅遍行苦,事先現行真實邊際,陶醉其中,于等至中享受身心樂之故,兩者差距極大。有此危險性故,佛禁止菩薩說:尚未「圓滿﹑成熟﹑徧淨」之前,不准現行真實邊際。
請看文,「由是之故,道智是諸菩薩摩诃薩智。」
由此可知,聖位菩薩心續之智稱爲「道智」。
請看文,「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一切相智是如來應供正等覺不共妙智,善現,諸行﹑狀﹑相能表諸法之諸行狀相,如來如實能徧覺知,由是之故,一切相智是如來應正等覺不共妙智。」
善現再請問佛:「世尊,爲何您說相智是佛智?」佛答曰:「諸法之行相﹑狀﹑性相是體性﹑果﹑因,能究竟了知者唯有佛,故稱佛智是相智。」簡單而言,相智唯佛才有。爲什麼呢?佛诠說諸法的體性﹑果﹑因,所說的「諸法之體性﹑諸法之果﹑諸法之因」,能完完全全的了解者是誰?只有如來佛而已,故說相智即是「佛智」。
請看文,「《略本般若經》亦雲:『欲學聲聞地亦…』」
《略本般若經》是《小品般若經》即《般若八千頌》。「欲學聲聞地亦…」這是《般若八千頌》的經文,在這段之後的經文是「…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其他的論師對這一句各有不同的解釋,獅子賢對這句:「欲學聲聞地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解釋爲:「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其他的論師則不這樣的解釋,他們解釋爲:「欲學聲聞地的〝聲聞〞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不說「菩薩」而說「聲聞」,這是應成派的解釋法,應成派認爲聲聞﹑獨覺也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請看文,「《廣本般若經》亦廣爲宣說。」
《廣本般若經》是《大品般若經》即《般若十萬頌》。在《般若十萬頌》裏也詳盡的提到這點,這邊沒有引述經文。如果引述出來將會非常多,會多于《明義疏》這本書的內容,故沒有全部引述。
再說明前段的意思。應成派認爲:聲聞﹑獨覺衆一定要了悟空性,因爲他們也須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八千頌》說「欲學聲聞地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意爲「聲聞﹑獨覺衆也應學習空性」。獅子賢說「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意爲:「菩薩亦應學習聲聞﹑獨覺道」獅子賢只簡略解釋經文,是我多作解釋。下面是獅子賢作的解釋。
應成派認爲聲聞﹑獨覺也應了悟空性,故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獅子賢認爲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請看文,「彼中,一切智者,是于色等之法,生起無常等之智(能依者),彼果是斷除惑我。」
「一切智」是基智,主要緣于色等內外諸法,行相是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結果是斷除補特伽羅我執,斷除于「我」的愚蒙。
基智的所緣色等內外諸法,行相是無常等四谛十六行相,果報是斷除補特伽羅我執。「能依者」是指「行相」。這裏將「能依」全都翻成智,不是很正確。「能依者」雖有不同的解釋,但在這裏是指「行相」。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 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