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了知的,非一切道皆能了知。内外诸法的「我不成立」(我不成立就是无我)是声闻﹑独觉的主修。若说:「内外诸法唯声独二者能了知,其他的补特伽罗不能了知」的话,将会有人质问:「菩萨能了解吗?佛能了解吗?」所以应该说「声闻﹑独觉的主修,是内外诸法的“我”不成立,不是一切道﹑一切行相。」经文虽没有这样区分,但解释密意时,应这样了解。
简言之,内外诸法之无我是声闻﹑独觉的主修,不是道智﹑相智的主修。因此,安立基智为声独之道。善现再请问世尊:
请看文,「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缘(以)道相智(道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善现请问佛:为什么佛说道智是菩萨智?道智的词义是了知一切道之智,什么道?了知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一切道之智。佛这样回答。什么是相智?了知一切行相之智。佛接着回答:
请看文,「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生起并徧知一切声闻道﹑独觉道及如来道,」
佛唤善现的名字。佛宣说佛法须要有请法者,佛才说法,善现是当时主要的请法者。诸菩萨于任何道应了知,诸菩萨于一切声闻道﹑独觉道﹑佛道皆应了知﹑皆应生起。菩萨于心续中,要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故菩萨智名为道智。
菩萨于心续中,应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这在之前讲到《八事七十义》的第二事时,讲到圣位菩萨心续中有三种道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大乘圣者心续中不但要生起一切道,也要了知一切道。
请看文,「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诸道,当令圆满,虽令此道作所应作,」
菩萨在心续中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即足已?不,应当要实修使一切道达究竟圆满。
「当令彼等圆满」在心续中生起﹑了知之道,应当加以实修,使之圆满。了知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后,应做道所应作之事。如何作?这与《八事七十义》第二事有关:圣位菩萨了知三乘道后,应作三乘道之事,因为菩萨的究竟目标是利他,为了利他,才求证相智。欲使其余有情远离一切苦,能做到的,除了佛外,余皆不能,故必须成就究竟佛果,求证佛果是成办利他的支分。成办利他虽有各种方法:布施﹑忍辱﹑发愿等,但主要是:依各根器﹑意愿随顺开示佛法,引入解脱及相智果位中,这才是主要的。世尊成佛后,为我们宣说八万四千法蕴,才是真正利益到我们的,其他例如佛展现神通,腾空而飞,神通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们只有看戏﹑看热闹而已,对我们没有什么用的。若有用的话,看舞台上的唱歌跳舞,对我们也该有利益。因此只有八万四千法蕴,才真正利益我们。所以利他的主要方法是依所化机不同的根器﹑意愿,开示佛法,引之迈向解脱地。要依所化机不同的根器﹑意愿,开示佛法,自己必须先了知佛法,自己不知的话,可能讲出颠倒的法。故菩萨必须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之后作所应作。要为声闻﹑独觉众说法,应依其各自的根器﹑意愿而说,开示其相应之道;若不这样,直接为其开示菩萨道,则与之不相符。故菩萨了知﹑修持声闻﹑独觉二道,是为了随顺摄受声闻﹑独觉二类种性故。菩萨应生起一切道﹑应了知一切道﹑应圆满一切道﹑应作一切道之所应作的原因,就在此。
总之,声闻﹑独觉所修之道,菩萨也修,可是菩萨并不是为了独自解脱而修,是为随顺摄受声闻﹑独觉众故。菩萨修持大乘道,主要是为利他,求证佛果故,简单而言,菩萨应修一切道。所以才称「菩萨智」为道智,菩萨的道智,是了知一切道之智,这是佛为善现作的回答。
请看文,「乃至若未圆满大愿,未圆满成熟有情,未圆满严净佛土,犹于实际未应作证;」
佛说:「菩萨应生起一切道﹑应了知一切道﹑应圆满一切道﹑应作一切道之所应作。」。小乘的解脱「解脱轮回」,虽然菩萨在证得初地时,即可获得,但佛说不该现行。为什么?因为愿望尚未圆满﹑诸有情尚未成熟﹑佛土尚未徧净,「圆满﹑成熟﹑徧净」三事完成后,才可现行解脱。未完成前绝对不准「现行真实边际」。「实际」就是「真实边际」指小乘的解脱。由此间接可知,完成后,可以现行解脱。
「愿望皆圆满﹑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净」的量(标准)是什么?这点非常复杂。总之,它的界限是菩萨的续流最后际。续流最后际时,即是「圆满﹑成熟﹑徧净」三事完成之时,之前则都未完成。菩萨要现行真实边际,必须要等到「愿望皆圆满﹑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净」之后。「续流最后际」之后就是佛地,意思是成佛时,才可现行解脱。
佛有禁止现行真实边际的原因,佛告诸菩萨:声闻﹑独觉道应了知﹑应生起﹑应修持,但不可现行声闻﹑独觉的所应证「解脱」;现行的话,在未成佛前就先解脱,寂灭遍行苦,获得灭尽定现行,净土身依的解脱,进入根本定(等至)中,感受无比安乐,将会滞留其中,经劫累劫,离佛果将非常的遥远;但若修持空性,代替入彼等至,后得位时,修持菩提心,反而比较快成佛。故未成佛之前,若现行声闻﹑独觉众的所应证,寂灭遍行苦,住灭尽定中,陶醉于身心之乐受,要成佛将会很久很久,因此佛予以禁止。成佛时,一起现行,就没事了。所以在「圆﹑熟﹑净」三事之后现行真实边际,是被允许的。之前现行的话,很有危险性,成佛的时间会拖很久。
譬如,一位是先现行声闻﹑独觉阿罗汉果的菩萨,另一位是直接进入大乘的种姓决定菩萨,二者在同一天进入大乘道,就最后成佛的时间来看,后者会快很多。后者比前者证得佛果的速度快上好几大劫,原因是:前者已寂灭遍行苦,事先现行真实边际,陶醉其中,于等至中享受身心乐之故,两者差距极大。有此危险性故,佛禁止菩萨说:尚未「圆满﹑成熟﹑徧净」之前,不准现行真实边际。
请看文,「由是之故,道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由此可知,圣位菩萨心续之智称为「道智」。
请看文,「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缘一切相智是如来应供正等觉不共妙智,善现,诸行﹑状﹑相能表诸法之诸行状相,如来如实能徧觉知,由是之故,一切相智是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
善现再请问佛:「世尊,为何您说相智是佛智?」佛答曰:「诸法之行相﹑状﹑性相是体性﹑果﹑因,能究竟了知者唯有佛,故称佛智是相智。」简单而言,相智唯佛才有。为什么呢?佛诠说诸法的体性﹑果﹑因,所说的「诸法之体性﹑诸法之果﹑诸法之因」,能完完全全的了解者是谁?只有如来佛而已,故说相智即是「佛智」。
请看文,「《略本般若经》亦云:『欲学声闻地亦…』」
《略本般若经》是《小品般若经》即《般若八千颂》。「欲学声闻地亦…」这是《般若八千颂》的经文,在这段之后的经文是「…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其他的论师对这一句各有不同的解释,狮子贤对这句:「欲学声闻地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解释为:「欲学声闻地的〝菩萨〞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其他的论师则不这样的解释,他们解释为:「欲学声闻地的〝声闻〞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不说「菩萨」而说「声闻」,这是应成派的解释法,应成派认为声闻﹑独觉也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请看文,「《广本般若经》亦广为宣说。」
《广本般若经》是《大品般若经》即《般若十万颂》。在《般若十万颂》里也详尽的提到这点,这边没有引述经文。如果引述出来将会非常多,会多于《明义疏》这本书的内容,故没有全部引述。
再说明前段的意思。应成派认为:声闻﹑独觉众一定要了悟空性,因为他们也须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八千颂》说「欲学声闻地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意为「声闻﹑独觉众也应学习空性」。狮子贤说「欲学声闻地的菩萨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意为:「菩萨亦应学习声闻﹑独觉道」狮子贤只简略解释经文,是我多作解释。下面是狮子贤作的解释。
应成派认为声闻﹑独觉也应了悟空性,故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狮子贤认为欲学声闻地的「菩萨」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请看文,「彼中,一切智者,是于色等之法,生起无常等之智(能依者),彼果是断除惑我。」
「一切智」是基智,主要缘于色等内外诸法,行相是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结果是断除补特伽罗我执,断除于「我」的愚蒙。
基智的所缘色等内外诸法,行相是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果报是断除补特伽罗我执。「能依者」是指「行相」。这里将「能依」全都翻成智,不是很正确。「能依者」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在这里是指「行相」。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5》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