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毘缽舍那▪P20

  ..續本文上一頁

  ●分叁個段落說明──第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

  第二個大綱分成叁個段落來說明的話,會比較容易明白了解:

  

  • 第一個段落「第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第404頁第叁行~第六行)整段的內容是要說明怙主龍樹與聖者提婆的思想,怙主龍樹的思想是由聖者提婆所作的批注,這是大家共同承認他所解釋的內容與龍樹菩薩的思想完全一模一樣,毫無疑問的。
  • 第二個段落:「又有一類先覺知識作如是言…,亦定爲應成自續之二。」(第404頁第七行~第405頁倒數第五行),這是說明從聖者提婆之後,紛爭開始産生了,分成許多派系了,中觀派分成自續、應成等等很多的派系。
  • 第叁個段落:「若爾于此諸大論師應隨誰行…故今當隨行佛護論師、月稱論師,抉擇聖者所有密意。」(第405頁倒數第四行~第406頁第一行)此段是說明至尊仁波切解釋龍樹菩薩、聖者提婆的思想、佛陀了義經文的內容,當然主要是追隨著大佛尊阿底峽的思想,而大佛尊阿底峽他又追隨著月稱菩薩、佛護論師(的思想)。因此至尊仁波切在作批注的時候,當然也是追隨佛護論師與月稱菩薩的思想。所以「抉擇聖者所有密意」,「聖者」是指龍樹菩薩,「所有密意」是指他的思想,到底龍樹菩薩的內心在想什麼?他的思想是什麼?要追隨誰的解釋來作解釋呢?當然是追隨佛護論師與月稱論師的主張來作解釋。

  ☆問答部分

  ⊙問一:剛剛仁波切說:「諸行無常是不了義」,請解釋它不是也符合了義、不了義所判定的二點標准嗎?

  ■答一:你們可能以前學過一些《四部宗義》,特別是自續派、經部宗、唯識宗他們對于了義、不了義的分法跟中觀應成派的分法有些不一樣,先要了解這一點。

  今天這裏的分法是中觀應成派的分法,了義的經論需要具備二個條件,第一個條件A所诠內容的是空性或勝義谛,第二個條件B是不只講空性而已,還要如言辭而能夠被接受的。了義經論一定要具備這二個條件,不了義經論就相反了,了義經論一定要具備這兩個條件才能算是了義經論,但是兩個條件只要有一個沒具備的話,就算是不了義經論了。這二個條件沒有完全具備,則可以分成叁種情況:㈠A、B都不具備。㈡A具備、B不具備。㈢B具備、A不具備。這叁種情況都是不了義的經論。

  所以開示諸行無常的經典,它具備了第二個條件,因爲「諸行無常」這沒有錯,沒有辦法否定。可是它並沒有具備第一個條件,因爲它所诠的不是空性、不是法的究竟的相(體性),就它究竟的體性來說,還要再另外作更進一步的解釋,所以它是不了義。無常法並不是一切有爲法的究竟體性,因爲它的意義還沒有達到究竟,還要再作解釋的話,所以它就變成不了義。

  ⊙問二:破疑問的部份,破疑的理由有二個:一個是從差別相的角度來破除,另一個是從總別的關系(破總一定就破掉別),以這二個理由來成立後面的結論嗎?

  ■答二:破疑問的時候,可以說有這二種方式。但剛剛我沒有這樣分,從「然不應理」開始破疑惑,「如是說法大師,現見衆多了義之經…」這是第一個段落。第二個(第403頁倒數第一行)【若不爾者】,這是從反面破疑;前面是正面破疑,如果有一段已經有加自性無、真實義無,有此勝義簡別的話,于未加的地方也應該要補加,以此方式破除疑問;若不加的話(若不爾者),這是不可以的。因爲不加的話,就變成「生無」,生無就「破生」了,句子的所诠內容是生無,就是否定生,「否定生」意即破總的生,別的句子一定也破了→這樣表示它自己破自己,句子否定了→經也否定了→說法者也否定。「若不爾者…」之後,就變成有一點是以應成的方式來破疑;前面是以正因的方式破疑。

  ⊙問叁:如果加了的話,句子就不會破了嗎?就不會有總破生也破句的情況發生?

  ■答叁:如果加了的話這句話就不通了,這句話沒有什麼道理。「若不爾者…」是說:如果沒有加上勝義簡別的話,就會有後面的過患。因爲前面已經講了「遮生等時加勝義簡別,若有一處已加簡別,于未加者亦應例加」,後面一定要加。

  ⊙問四:「有作是說」的前面(第403頁倒數第六行),「謂若此義不可如言而取,須引余義釋其密意」這句,與隱義、顯義要怎麼區分呢?

  ■答四:兩者不一樣。因爲顯義不一定是言辭義,言辭義一定是顯義,這二個之間是有著總別的關系。

  譬如以《解深密經》爲例:它的㈠言辭義是講唯識宗的主張對于空性的見解,㈡顯義是有講到中觀的空性,㈢隱義也有講到道次第廣行的法、唯識宗所需要的方便之法。在《入行論》第九品,一直談到連小乘的經典有講到空性,這是以中觀的角度來講,毘婆娑宗、經部宗他們所承許的經典也有講空性的。所以一樣的道理,《解深密經》也是有講空性。

  ⊙問五:顯義、隱義與了義、不了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嗎?

  ■答五:現在要這樣理解喔!一部經要變成了義經,它的顯義或言辭義一定要講到空性,而且言辭義也要能夠如言辭承認的。例如《解深密經》雖然所诠是空性、勝義谛,但是它的言辭義有配合唯識的想法,沒有辦法如言辭義而承認,所以它還是不了義經;開示諸行無常,或律經等…雖可如言辭義承認,但是它所诠的不是空性,所以還是屬于不了義經。佛經中開示了補特伽羅我,這二個條件都沒有具足,當然是不了義經。

  再以《現觀莊嚴論》爲例:它所诠的是世俗谛,它的言辭義可以承認,但是它所诠的主要不是空性,所以是不了義的論。

  (1)中觀六理聚:龍樹菩薩所造的六部論典──《中觀根本慧論》、《回诤論》、《六十正理論》(亦名:《六十頌如理論》)、《七十空性論》、《寶鬘論》、《細研磨論》(亦名:《精研論》)。

  (2)《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北宋施護譯):「…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聽,爲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于空,空無異于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

  (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廣論毘缽舍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