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毘钵舍那▪P19

  ..续本文上一页「总破生故亦别破句,」破总一定会破别,生是总、句是别,所以假设直接讲生无而不是讲自性无,就会变成破生(总),破除『生』(总)那它的句子(别)也会破,因为没有生的话就不可能有生的别,譬如:没有人怎么会有你呢?都没有人了,我们怎么会存在呢?所以如果直接讲生无的话,那么就会破除生,一定会破生的别(句子),也就是连句子自己也会被破除,那么句子也就不存在,句子不存在的话,那么这部经也不存在,说法者也不存在。」

  这是总别的关系,譬如万法是总体,瓶子是个别;人类是总体,我是个别。假设破掉总体的生,那一定会破个别的句子。因为总体的生都不存在了,当然个别的句子也是不存在,故言「总破生故亦破别句」。

  所以对方问了一个问题:《心经》讲无生,也是不了义吗?自宗回答:无生要配合前面的差别项目来看,因为前面已讲了生无自性,虽然后面虽然没有讲到,可是差别项目自己要加上去,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推理而知,无生应该解释为无自性生。如果如同你讲的:不把前面的配合加上去,直接按字面来解释的话,无生就是把生排除掉了,就破掉总体的生,但是生是总体,如果把总体的生破除的话,就表示个别的项目也破除掉,假设总体不存在的话,个别的项目怎么会存在呢?所以假设总体的生不存在,个别的辞句也不存在,全部的句子都排除掉了,那么佛经也不存在。(就如同总体的人类不存在,则个别的我也不会存在,万法都没有了,则个别的瓶子也没有)。如果了义的经文没有了,那么开示者也没有了,佛陀有那么笨吗?不会嘛!佛陀不可能讲这种句子,所以这种解释完全不合理。(辞句可能是破总生)

  了义经(后面)的辞句,虽然没有正式谈到自性或胜义,但是其实我们也应该要加上去,因为在前面的字面上已经有了,所以应当以这样的方式来了解经文的意义。(第404页第一行)「故经或论,若不就其前后所说总体之理,唯由其中少分语句不可如言而取义者,应知不坏为了义经。」因此佛经或论典,就算字面上没有加上差别的项目,我们应该要加上去,去了解它的内容。所以有一些了义的佛经,在一些文辞上并没有正式的加上差别项目,但是不能把这个当为理由,然后就说它不能如同言辞而让人家接受,可见它是不了义经,这个疑问不应该会发生。应该把差别项目加上而来了解佛经的意义,而不是因为辞句上省略之故,就以此当作理由,说它不能如同言辞而让人家接受,所以不是了义经。至尊仁波切谈到不用发生这个疑问。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又若彼语纵可如言而取其义,然亦不成非不了义。」有些经文虽然能如同言辞而让人家接受,就以此当为原因,就说它就是了义经,那也不一定是这样子。因为就算它能够如言辞而让人接受,那也不能够成立出它是非不了义经,即不能成立它必定是了义经,有时候字面上可以让人家接受,它仍然是不了义经文。「故…」(第404页第一行),根据前面的讨论,就可以得出后面的这些结论,后面的辞句有二个意思:㈠就算是了义经文,可是也不能让人家如同字面上而接受,在此情况之下,它还是了义经。我们自己要加上差别项目,不能因为辞句省略之故,就说它不是了义经。㈡如果能够如同言辞而让人家接受,就一定是了义经吗?不是的,有时候它也是不了义经。

  譬如,佛经开示了「诸行的万法都是无常」,这就是了义经文吗?就其意义而言,如同言辞确实是可以接受的,那就是了义经吗?不是的。所以不是如同言辞可以接受,就肯定是了义经,这种想法也是错的。

  其次,在了义的经论当中,有时也不能如辞句而让人家接受,譬如论典中有时说没有生没有灭,譬如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中说:「不生亦不灭」,即说生没有、灭也没有,其实不是这个样子,因为生也是有的、灭也是有的。如果这样的话,这部论典就不能如同言辞让人接受的话,那肯定是不了义经啰?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那也是错了。所以就了义的佛经、论典来讲,有时候一些小小的言辞,确实是不能如同字面上而让人家接受,因为不能如同言辞而接受它,就说它肯定是不了义经的话,也不可以这样讲。对我们来讲都有可能发生这些疑问,所以至尊仁波切这里就谈到不是这个样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 总摄(辰一)明了不了义经之内容

  到这里是第一个大纲(辰一):「明了义不了义经」,主要分成三个段落:

  

  • 从「若尔何等名为了义?何等名为不了义耶? …… 一切戏论之胜义故」(第402页第三行~第403页第四行),这是第一个段落,此段落正式界定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
  • 从「何故如是二种宣说……故非了义,或义未了。」(第403页第四行~第九行),这是解释说明了义不了义的名辞,在名辞的解释上也下了一个性相,为什么称为了义?为什么称为不了义?
  • 从「有作是说……然亦不成非不了义」(第403页第十行~第404页第二行),这是疑问与结论。如何界定了义、不了义?了义、不了义字面是什么意思?这些都解释完毕,有人就提出疑问,一一回答这些疑问之后,又做了一个结论——(第404页第一行)「故经或论…」。整篇的内容分成三个段落来了解就会比较明白了。

  第一个科判「明了义不了义经」,“明”是界定清楚。虽然这个科判是要界定佛经的经文,如何是了义?如何是不了义?可是这个科判里,其实至尊仁波切是连论典也一起合并讨论。

  (第403页第三行)「故应知《中观理聚》及诸解释,如实宣说了义」所以它也是了义的论典。前面本来是要说明佛陀所开示的经文,什么情况是了义的佛经?这种界定的方式也可以配合论典来作讨论。所以按照前面的方式也可以去分析:论典是否属于了义的论典?由此可知龙树菩萨的论典就是了义的论典。「故应知…」即说明从前面对于界定了义经的方式,我们也可以了解《中观六理聚》及其解释的论典也是如实宣说了义,它们也可以列入在了义的类型,所以了解什么是了义的佛经,论典也是一样的,也有了义的论典,诸如《中观六理聚》及它的批注。所以虽然科判是说明要讨论佛经,其实连论典也一并讨论,这里所讨论的论典是怙主龙树菩萨的《中观六理聚》及其批注,而且也把它列入了义的论典。那么怙主龙树菩萨的论典所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呢?是谁所做的批注呢?所以就进入了第二个大纲:「第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指思想)。」后代的人如何批注龙树菩萨论典的内容。

  就怙主龙树而言,在第一个大纲就出现了。不过第一个大纲要讨论的是了义的佛经,可是在此中也一并讨论(怙主龙树)了义的论典。因为特别就大乘本身而言,怙主龙树菩萨所做中观这些内容的开示,被认为与佛陀是无二差别,因此在讨论了义佛经的时候,当然龙树菩萨所写的论典也列入了义,一并放在第一个大纲里,但是这样解释完毕之后,那要怎么去解释龙树菩萨的思想,要怎么解释他的论典呢?因此就进行到第二个大纲。

  

  • 辰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第404页第三行)「第二、如何解释怙主龙树的思想」,先粗略地解释说明此科判的内容,怎么样去批注怙主龙树论典的思想呢?就这个批注而言,怙主龙树后代的弟子(指大博士、论师)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婆菩萨(亦即圣天),怙主龙树的弟子大概都共同承认提婆菩萨与龙树菩萨是一样的,他所解释的思想纯粹就是怙主龙树的思想,是无二差别的,这是大家共同认定的。因此要解释怙主龙树的思想,当然就是他主要的弟子提婆菩萨所作的批注为标准,差不多大家可以接受、都可以承认的,他的解释是完全如理如实的解释怙主龙树的思想。提婆菩萨之后就有很多的弟子:佛护论师、清辨论师、狮子贤论师、莲华戒论师、月称菩萨等等…当这些弟子做批注的时候,彼此都有纷争,有人认为:你解释的不对,我解释的才对,可是有人认为:我解释的不对,他解释的才对,所以就产生了后面的纷争。

  后代弟子大家共同承认:龙树菩萨等于是佛,他解释佛陀的思想无二差别,这个大家可以接受。提婆菩萨对怙主龙树的思想所作的解释也是完全无二差别,他的解释也是大家可以接受,没有什么疑问的。可是到了圣天(提婆菩萨)之后,纷争就产生了,彼此就认为你解释的不对,我解释的比较对。主要是从提婆菩萨之后,才产生了争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纷争呢?所以在这个科判就会说明:在提婆菩萨之后,这些纷争是如何产生的?

  从提婆菩萨之后就有很多纷争。因此中观就开始分派系了,分为自续派、应成派,自续派又分为随经部行的自续派与随瑜伽行的自续派。至尊仁波切写《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是大佛尊阿底峡所写《道炬论》的批注,因此也要了解大佛尊阿底峡追随了哪些大博士呢?因为大博士这么多,如果他追随哪些大博士的话,那我现在所写的大胜观当然就追随那些大博士,因为《道炬论》是阿底峡所写,他是根据哪些大博士的主张呢?他跟随哪些大博士的主张,我当然就跟随那些大博士,所以这点要讲解清楚,到底《道炬论》的思想是追随哪些大博士呢?就是追随月称菩萨与佛护论师。因此我也是追随他们来作解释,所以法源根据也要说明清楚,这就是这个科判的主要内容。

  在怙主龙树、圣者提婆之后,产生了很多分派与纷争(诸如:佛护论师与清辨论师的纷争、清辨论师与月称菩萨的论争),这些并不是不好的现象,而是使得后代的人对于龙树菩萨及提婆菩萨的思想更加清晰、更加明白、更加容易让众人了解,在这些思想的阐述、阐明上,帮助就非常的大了,所以是一个好现象。…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