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个段落说明──第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第二个大纲分成三个段落来说明的话,会比较容易明白了解:
- 第一个段落「第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第404页第三行~第六行)整段的内容是要说明怙主龙树与圣者提婆的思想,怙主龙树的思想是由圣者提婆所作的批注,这是大家共同承认他所解释的内容与龙树菩萨的思想完全一模一样,毫无疑问的。
- 第二个段落:「又有一类先觉知识作如是言…,亦定为应成自续之二。」(第404页第七行~第405页倒数第五行),这是说明从圣者提婆之后,纷争开始产生了,分成许多派系了,中观派分成自续、应成等等很多的派系。
- 第三个段落:「若尔于此诸大论师应随谁行…故今当随行佛护论师、月称论师,抉择圣者所有密意。」(第405页倒数第四行~第406页第一行)此段是说明至尊仁波切解释龙树菩萨、圣者提婆的思想、佛陀了义经文的内容,当然主要是追随着大佛尊阿底峡的思想,而大佛尊阿底峡他又追随着月称菩萨、佛护论师(的思想)。因此至尊仁波切在作批注的时候,当然也是追随佛护论师与月称菩萨的思想。所以「抉择圣者所有密意」,「圣者」是指龙树菩萨,「所有密意」是指他的思想,到底龙树菩萨的内心在想什么?他的思想是什么?要追随谁的解释来作解释呢?当然是追随佛护论师与月称论师的主张来作解释。
☆问答部分
⊙问一:刚刚仁波切说:「诸行无常是不了义」,请解释它不是也符合了义、不了义所判定的二点标准吗?
■答一:你们可能以前学过一些《四部宗义》,特别是自续派、经部宗、唯识宗他们对于了义、不了义的分法跟中观应成派的分法有些不一样,先要了解这一点。
今天这里的分法是中观应成派的分法,了义的经论需要具备二个条件,第一个条件A所诠内容的是空性或胜义谛,第二个条件B是不只讲空性而已,还要如言辞而能够被接受的。了义经论一定要具备这二个条件,不了义经论就相反了,了义经论一定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算是了义经论,但是两个条件只要有一个没具备的话,就算是不了义经论了。这二个条件没有完全具备,则可以分成三种情况:㈠A、B都不具备。㈡A具备、B不具备。㈢B具备、A不具备。这三种情况都是不了义的经论。
所以开示诸行无常的经典,它具备了第二个条件,因为「诸行无常」这没有错,没有办法否定。可是它并没有具备第一个条件,因为它所诠的不是空性、不是法的究竟的相(体性),就它究竟的体性来说,还要再另外作更进一步的解释,所以它是不了义。无常法并不是一切有为法的究竟体性,因为它的意义还没有达到究竟,还要再作解释的话,所以它就变成不了义。
⊙问二:破疑问的部份,破疑的理由有二个:一个是从差别相的角度来破除,另一个是从总别的关系(破总一定就破掉别),以这二个理由来成立后面的结论吗?
■答二:破疑问的时候,可以说有这二种方式。但刚刚我没有这样分,从「然不应理」开始破疑惑,「如是说法大师,现见众多了义之经…」这是第一个段落。第二个(第403页倒数第一行)【若不尔者】,这是从反面破疑;前面是正面破疑,如果有一段已经有加自性无、真实义无,有此胜义简别的话,于未加的地方也应该要补加,以此方式破除疑问;若不加的话(若不尔者),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不加的话,就变成「生无」,生无就「破生」了,句子的所诠内容是生无,就是否定生,「否定生」意即破总的生,别的句子一定也破了→这样表示它自己破自己,句子否定了→经也否定了→说法者也否定。「若不尔者…」之后,就变成有一点是以应成的方式来破疑;前面是以正因的方式破疑。
⊙问三:如果加了的话,句子就不会破了吗?就不会有总破生也破句的情况发生?
■答三:如果加了的话这句话就不通了,这句话没有什么道理。「若不尔者…」是说:如果没有加上胜义简别的话,就会有后面的过患。因为前面已经讲了「遮生等时加胜义简别,若有一处已加简别,于未加者亦应例加」,后面一定要加。
⊙问四:「有作是说」的前面(第403页倒数第六行),「谓若此义不可如言而取,须引余义释其密意」这句,与隐义、显义要怎么区分呢?
■答四:两者不一样。因为显义不一定是言辞义,言辞义一定是显义,这二个之间是有着总别的关系。
譬如以《解深密经》为例:它的㈠言辞义是讲唯识宗的主张对于空性的见解,㈡显义是有讲到中观的空性,㈢隐义也有讲到道次第广行的法、唯识宗所需要的方便之法。在《入行论》第九品,一直谈到连小乘的经典有讲到空性,这是以中观的角度来讲,毘婆娑宗、经部宗他们所承许的经典也有讲空性的。所以一样的道理,《解深密经》也是有讲空性。
⊙问五:显义、隐义与了义、不了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吗?
■答五:现在要这样理解喔!一部经要变成了义经,它的显义或言辞义一定要讲到空性,而且言辞义也要能够如言辞承认的。例如《解深密经》虽然所诠是空性、胜义谛,但是它的言辞义有配合唯识的想法,没有办法如言辞义而承认,所以它还是不了义经;开示诸行无常,或律经等…虽可如言辞义承认,但是它所诠的不是空性,所以还是属于不了义经。佛经中开示了补特伽罗我,这二个条件都没有具足,当然是不了义经。
再以《现观庄严论》为例:它所诠的是世俗谛,它的言辞义可以承认,但是它所诠的主要不是空性,所以是不了义的论。
(1)中观六理聚:龙树菩萨所造的六部论典──《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六十正理论》(亦名:《六十颂如理论》)、《七十空性论》、《宝鬘论》、《细研磨论》(亦名:《精研论》)。
(2)《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北宋施护译):「…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
(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广论毘钵舍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