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樂已依變化, 教導穢土諸有情!”前面所講的願文,已經包括在這兩個頌詞當中。
那麼這裏就總結一下前面所講的含義。主要是我們臨終的時候,必須要把阿彌陀佛和八大菩薩召請到自己的面前,然後要生起猛烈的信心,依靠對阿彌陀佛和八大菩薩強烈的信心,充滿著我們的相續,然後不經過中有,讓八大菩薩把我們直接引導到淨土中去。引到淨土以後,就要學修各種各樣的的法門,特別是受學菩薩的行爲,然後回到不淨土中來利益一切衆生。這就是前面願文大體的內涵。
那麼我們這裏再講一講《極樂願·開勝刹門》,這是宗喀巴大師所寫的,這裏講的呢,就是要去極樂世界的幾種條件,是在《刹土莊嚴經》中所說的:“阿難!諸凡有情若數數作意彼善逝相,”善逝就是如來,這是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再再地觀想阿彌陀佛。“生起無量衆多善根,”要積集無量衆多的善根,所以我們要多做善事,“發菩提心,”當然發菩提心也是善事,但是呢,善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發菩提心,這是我們去淨土的最有利的一種條件。“至極回向而發願往生彼世界者……”這都是經中所提到的,要去阿彌陀佛的淨土呢,要具足這四種條件:多念(或多觀想)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積集資糧,要發菩提心,一切善根回向于往生淨土的事業方面。
“尤其于發願之初,應憶念刹土功德……”(《極樂願·開勝刹門》)淨土的一切功德,這個我們今天不多講,大家都知道,《阿彌陀經》裏面講的很廣。過去也有人問過,爲什麼淨土的一棵樹用七寶來組成,用金、銀、寶石、琉璃、水晶、珍珠等形成,因爲人的語言只能說到這些寶貴的東西,並不是有工匠來做淨土的這些樹啊、水池啊,不是這樣。真正說來,淨土的功德,我們的語言無法表達!我們只能用比喻,用寶石啊,金銀等來表達一下而已,也不能這樣觀想。真要是這些金銀、寶石、琉璃、珠寶,那還需要工匠來製作,不是這樣的。這是我們人的語言的能力所限,只能這樣表達了。但是必須要憶念到淨土的功德,這麼美好的情景……要有這樣的信心,讓自己在一刹那間想到淨土的功德,就生起無比的歡喜心,這是很重要的。
然後呢,“緣無量光佛及其眷屬生起堅固信心,緣刹土稀有功德莊嚴生起猛力往生希求,懇請彼等爲我諸願無礙順易成就之見證者,此等至關重要。”前面講的這些去淨土的主要條件,就是這樣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體來講,我們在淨土修也好,在人間修也好,都是一樣的。甚至在人間的修行,比在淨土的修行還要修得快。這在佛經上很多處講到。那麼我們修淨土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獲得生死自在!我們可以憑借願力回到人間,來救度衆生。來到這個輪回中,而不會退轉。我們現在的輪回是不自在、不自由的,是由我們的業力牽引著,把我們帶到哪兒就到哪兒。那麼往生淨土以後呢,我們再到人間來,實際上是自由自在的,是用我們的願力來到人間的。
前邊主要講的是沒有到達淨土以前的一些准備工作,和到達淨土以後的一些事業。那麼,以後再到人間,或者到其他的有情世間來救度衆生的話,也要具足利他的一些條件。後面的願文主要講的就是爲了成辦利益衆生的一切事業,我們必須要具足的種種條件。這就很廣了。
前面已經講過,我們到達淨土以後也要發菩提心,也要積集資糧和利益他人,那麼這裏講的是“于未證得佛如來位,”還沒有達到佛位之前,“一切生中,”也就是說還要經過許多凡夫的生生世世——這是無法避免的。在這樣的生生世世當中,“願純獲得,于佛聖教,若教若證,清淨成辦聞思修身!” 必須要得到人身,而且還要得到佛教的教義,這就是我們的願力!我們都要發這樣的願——在未得到佛果之前,我生生世世不離開佛法,不離開菩提心,不離開利益他人的事業!無論在漢傳還是藏傳的佛教裏,這些內涵是永遠都不能離開的。這裏講到“若教若證,清淨成辦聞思修”,我們前邊已經講到了宗喀巴大師一生的事業,最初呢就是廣聞佛教,廣學佛教的義理。我聽說在居士林,你們這些居士也組織了許多學佛的活動、學佛的小組,你們很多居士在學習上非常認真,非常勇猛,而且堅持得非常好。這都是真正值得隨喜的。在我來講,我也很羨慕。沒有一定的福報,這種學習是很難實現的。佛法難聞,哪怕是一小時少少的時間要學佛,這個機會也不是很容易得到的。現在的社會,人人都有工作、家庭,在社會的各方面關系那麼複雜的情況下,一心一意學佛的人真是很少很少。在名義上學佛的人看來是有一些,但真正如實學修佛法的人,那是很少的!末法時代五濁增盛,五濁中的“衆生濁”就是這樣的。很多衆生難以信解因果的關系,這就是衆生濁。現在更加厲害的是煩惱的心情,就是“煩惱濁”,煩惱濁是非常嚴重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聞思修,然後對學到的東西再再地思維,就是要掌握它的內涵。就以這個願文來講,到底它的要求是什麼?要求我們要去往生淨土。那麼生淨土的話,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前面我們不是講過嘛,就是四條。這四個條件,講起來很容易的,我們念佛號就可以去。但是真正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我們對無量光佛和淨土能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生起信任的心?我們信仰的程度到底如何?可以觀察一下我們的信心,要多多觀察。假如我們沒有這樣的信心,那怎麼辦呢?還是要努力,要下功夫。才下點功夫,馬上就生起對阿彌陀佛至極圓滿的信心,那也是不可能的。但還是要下工夫,我們對叁寶的信心,我們對佛的信心,我們對淨土的信心,我們對業果的信心,都要修出來,都要修啊,再再地修啊!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心。那麼違背了這些條件,怎麼來控製?如何來對治?我們對叁毒,對瞋恨心、我們經常所生起的這個嫉妒心和貪欲心,怎樣來對治?現在的教育,我們所提倡的是和諧,但是和諧必須要具足一定的條件,這是因果的關系決定的。那我們的教育,我們在電視上每天看到的很多都是違背和諧的一些教育,都是宣傳煩惱的東西,好像煩惱越大越光榮,瞋恨心越大越光榮,那這樣的話我們的和諧社會怎樣能成立呢?當然,我們不用考慮那麼多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要考慮與修行有關的事。我們能不能生起對佛菩薩的信任心?不能馬上生起這樣的信任心,這是很有可能的,也不奇怪。但是我們如果已經對極樂淨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樣下工夫?我們要真正地堅持下去,要努力地學習,那麼這個法呢,一定會圓滿!
佛法真正修起來並不是很難,很多人也提過這樣的事:“發菩提心很難啊……”發菩提心很難,實際上難不難?我們到底學過沒有?修了沒有?到底你在這方面花了多大的心血?只要用功,只要堅持,一定會生起圓滿的菩提心!要是永遠修不到這個程度的話,佛菩薩也不會講這個菩提心的。因爲人能生起菩提心,能生起對佛菩薩的恭敬心,所以佛法就這樣講出來了。要是永遠生不起來的事,佛能講嗎?講了又有什麼用呢?既然能生起來,那就是看我們能不能在這方面下工夫了?不像外道修法那樣,外道的有些修法,用火,五種火,活活地把自己燒死,這才算是解脫;有跳到刀槍當中,一下子穿過去,死掉了就算解脫了,這些有什麼用處?但是修這種法的人也很多。那麼像我們這樣平平安安地修菩提心,實際上沒什麼難的。我們的一切條件都具足,只要我們的心態好,我們的動機沒有什麼差錯,即使我們工作再忙,實際上也是可以修行的。在實踐當中修行,這個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力量比在叁寶前修行還要強!正確的修行離不開如法地聞思,所以將來我們要得到的這個人身,一定要讓他具足堪能成辦聞思修的各種條件。
“願彼依身不離上趣七種功德而爲莊嚴!”即便到了人間,也要具足各種條件,以便能夠修法。七種功德在《初中後善願》當中有解釋(在《五大願》25頁倒數第二行),“爾時具足種、顔、富,自在、慧、壽、無病樂。”種就是種族(高貴),顔就是你的外形容貌(端正),富就是具財力,自在就是要有修習佛法的時間,慧就是智慧,壽就是長壽——壽命當中不能有非時死的現象,還有無病,共七種。具足這七種,就在人生當中具足了修法的一切條件。“亦願如是一切時處,獲得有如隨念宿住,憶念本生!”我們現在任何一個凡夫人,都是一樣的,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都是一無所知的。“隨念宿住,憶念本生”,修到一定的程度,能知道自己的本生。佛經裏面講了許多故事,佛過去修菩薩行的時候,生爲什麼樣的動物,來救度衆生……一樣的,我們到時候也能憶念我們的本生(前世),而且還可以知道來世。這些是我們修學佛法所必須具足的人身的條件,就是要具足七種功德的條件。
“一切生中,願於叁有,觀爲不實。”叁有,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就是輪回的一切世間。觀爲不實,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實際上都是虛假不實的,要認識到因緣所生起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以樂解脫功德意樂而爲等起,”要知道解脫的功德,發起出離心,“於佛如來善說法毗奈耶中,而趣出家!”毗奈耶就是戒律,佛說的戒律。那麼戒律呢,有別解脫戒,有菩薩戒,這裏講的主要是別解脫戒——居士們所受的五戒也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當中最好的就是比丘戒,就是要依戒律如法地出家。出了家以後呢?“願出家時,雖極微細隕墜罪惡,亦不染犯,”…
《《極樂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