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也必須承認宗教對人的心理有益。”
愛因斯坦在《道德的衰敗》一文中說:“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支。其目的都是爲了使人類的生活趨于高尚,使它從單純的生理存在中升華,並把個人引向自由。”
以上是最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對宗教和科學的評價。
對人類來說,不但需要能改造自然,創造財富,服務于生存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也需要反觀自身,認識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靈品位,解決精神困惑的心靈科學。——這心靈科學就是宗教。
作爲心靈科學的宗教,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承認它是科學,但這並不重要。
作爲東方文明精華的佛教,在剖析人生,塑造完善人格,淨化提高心靈品位,點燃智慧火炬,超越有限的生存等方面,堪稱舉世無雙的絕學。
佛教解決自然科學問題,就像自然科學解決人類心靈問題一樣無能爲力。但世界上沒有超越領域的萬能科學,在各自的領域能完成所承擔的任務便不失其爲有用的科學。
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符合實際的認識和方法。
“實際”有有形的物質實際和無形的精神實際,兩種實際性質完全不同,認識的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用同一個尺度進行衡量,定其對錯。
就自然科學來說,從它的角度斷定意識是人腦的産物,人死後生命永遠結束,人們所擁有的只是這短短的一生。
——在一般人看來這也許是符合實際的理論,但它給人們的是一種絕望。
而這種絕望正和科學本身所追求的長遠利益的目標是相反的,因爲只有一生的人和未來的長遠利益有什麼關系呢
肉身雖壞,精神不死,死後複生,流轉不息。
——這在很多人看來是荒謬不可信的,但它給予人們的是一種希望和奮鬥不息的鼓舞力量。
有這種希望的人,覺得今生奮鬥不是專爲別人幹,後世自己仍然受益,這個地球也不是臨時的住所,而是永世的家園,所以對保護地球、建設家園有一種天賦的責任感,不像臨時駐紮的軍營那樣,臨走時放一把火把它燒掉。
以上這兩種認識中哪一種認識更對人類社會有益呢
有理性的人類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正如愛因斯坦在《科學與宗教》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科學只能由那些滿懷追求真理和知識熱望的人創造出來,而這種感情又源于宗教領域。”
還說:“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沒有科學則是盲目的。”
佛教作爲一門心靈和生命的認識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學科,在理論結構的系統性和邏輯推理思辨的細密嚴謹性方面不比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差。
但由于經典疏論組成的資料系統的龐大和學派教派思想分支的繁多,要想從宏觀總覽全貌、把握重點,有著較大的難度。
再加上各取所需、各執己見的斷章取義和先入爲主的世俗觀點的大量摻合,以及外道邪說亂論的滲入,使得想對佛教純真、全面地認識和了解它的精髓的人大多陷入了誤區。
有些人看到諸說紛纭,莫衷一是,便想從原始經典中找個究竟。
但經典有大小乘和顯密之分,有究竟了義和權變不了義之分,有勝義和世俗二谛義之別,說空未必指空,說有未必指有,詞語雖同,含義萬變。若作望文生義的理解,就會把“釋迦之獅”理解爲“釋迦族豢養的動物獅子”,把“波羅蜜”當做樹上長的“菠蘿”。
出生于17世紀的藏傳佛教大師強巴仁波切曾說:
“佛經如羊毛,龍樹、無著等論師將“羊毛”紡成了“線”,織成了“布”,宗喀巴大師裁剪縫製成了合身的衣服。”
這段話形象地把佛經比作原料,把龍樹、無著等印度論師的經論比作半成品,把宗喀巴的《菩提道次》和《密宗道次》二論比作成品,是恰如其分的比喻。
這種整理研究、分析歸納,使得佛教在理論上逐步趨于完善和提高,也是符合一切科學理論的發展規律的。
但至今系統全面掌握佛教理論,將它當做學修根據的理信弟子仍如鳳毛麟角。
佛教界和非佛教界的很多人錯誤地以爲佛教沒有原則,沒有理論,可以隨心所欲地解釋,認爲修證也沒有什麼標准,就像康德所說的那樣:“懂得的人和不懂得的人沒有什麼兩樣。”
有的人連佛教原理都不懂,就憑自己的想象談禅說開悟;
有的人認爲佛菩薩沒有標准,就肆無忌憚地自稱“佛”、“菩薩”;
有些邪魔外道也覺得有機可乘,以瞎編胡謅冒充佛法,做起了無恥的行騙勾當。
大多數虔誠的佛教弟子,履行形式上的皈依之後,就像進入了廣闊無邊的沙漠,沒有目標,分不清方向,看不見道路;
很多授戒的戒師和傳法的法師也同樣是沙漠中的遊客,憑感覺尋找道路,究竟是在前進還是在後退也搞不清楚。
文殊師利宗喀巴大師悲天憫人,提煉一生所學佛理精華,寫成了顯密兩部總論,即《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此二論雖然在半個世紀以前譯成了漢文,但由于譯文艱澀難懂,對大多數人來說等于沒有翻譯,因爲了解和真正理解其內容的人很少。
有些人認爲《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藏傳佛教經論”,禅宗和淨土弟子不能看,這真是咄咄怪事。信徒有民族種族的差別,但叁藏教義沒有民族種族的差別。
太虛大師在《宗喀巴偈贊》中說:
此土禅淨,
今亦淪荒,
扶戒研理,
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
志趣相當,
千年萬裏,
不隔毫芒。
這也難怪大家不識貨,因爲只有太虛這樣精通佛理的人才能識別慧寶。
爲了給研究佛學的人提供一本方便自學的佛教原理教材,根據《菩提道次第廣(略)論》、《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佛心論》、《判教大論》等“叁士道”和“境、行、果”的教理,進行概括總結,寫成了這部《佛教理論框架》。
以前的佛教理論都是從入道的順序進行,先“境”後“行”最後是“果位”介紹,此書打破了傳統的模式,先讓大家認識目標,然後選擇修證道路,最後介紹成佛的根據、認識方法和學修重點,這樣更適合當代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
本書爲西北民族學院藏語系“佛學概論”專業課研究生教材,承蒙學校在出版經費上予以資助,特此致謝。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2001年2月20日完稿于蘭州
編者後記
多識仁波切(多識•洛桑圖丹瓊排活佛) 系安多藏區格魯派寺院朵什寺(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第六世寺主活佛。他曾先後在拉蔔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學者爲師,學習了五部四續顯密經論及因明、聲明等大小五明學科,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學修灌頂及隨許的系統傳承。仁波切精通藏漢兩種語言文字,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0世紀末起,藏傳佛教在海內外廣泛傳播,信仰及研究者空前增多。但由于語言和文字的障礙,能得到純正、清新的藏傳佛教甘露法雨的機會和途徑少之又少,社會上大量流行著傳假佛法、假藏密的許多“佛學家”及其書籍,而真正具備教法真傳,有修證、體悟和傳法資格的人及其著作卻很少。在這樣的背景下,仁波切悲心高懸,應時而出,爲破除邪見、撥開籠罩在漢地佛教界及佛學研究者中間對藏傳佛教的諸多迷霧,以《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一書,開始了不斷的著述、講解和譯介佛經的工作。仁波切的著作以其對佛教義理及經典解說的純正、精煉、清澈以及貼近華語世界的通俗的方式,爲人們所稱道。他對經典的翻譯,語言精確優美、詩意盎然且具有現代性,在佛教界獨樹一幟,爲我們打開了認識和進入佛教世界的全新大門。
數年來,作爲一位佛學大家,多識仁波切牢牢立足于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精益求精、筆耕不辍。截至本書系出版爲止,已有數本著、譯作陸續在民族出版社、臺灣福智之聲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被譽爲“目前有關佛教哲學、佛經解讀及藏傳佛教知識最權威、最經典、最暢銷的讀本”,“華語世界研讀、學修藏傳佛教的必備之書”,引起了海內外佛教研究者的廣泛贊譽。
過去的一兩年裏,多識仁波切又在百忙中撰就數本新作。應廣大讀者的願望,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荟萃仁波切漢文創作、翻譯的佛學文章及藏學論文,根據內容所論問題的不同,分類編輯,一並歸入“愛心中爆發的智慧”書系,傾力推出,以飨讀者。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書系,仁波切今後的新作也將納入其中出版。我們力求以全新的設計和精美的裝幀將此書系獻給廣大讀者,以期有更輕松的閱讀性和珍藏價值,從而爲更多的人所喜好、接受並獲益。
正本清源,力釋群疑;深入淺出,化難爲易;撥開迷霧,去僞存真。我們期望這套書系能還藏傳佛教以本真面目,同時使有志研究佛學的人士均能明了佛理精粹。
本書系從策劃、整理、編輯到現在出版,已曆時一年多,在此期間,北京大威德文化發展中心的孫彬先生爲書系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同時,雲峰酒業(小糊塗仙酒系列)的王雲峰先生也給予了特別的支持;還有衆多的友人亦付出了心血。
——爲此,我們真誠地表示感謝,並隨喜他們無量的功德!
願衆生吉祥平安!
2002年3月18日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