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也必须承认宗教对人的心理有益。”
爱因斯坦在《道德的衰败》一文中说:“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
以上是最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对宗教和科学的评价。
对人类来说,不但需要能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服务于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也需要反观自身,认识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灵品位,解决精神困惑的心灵科学。——这心灵科学就是宗教。
作为心灵科学的宗教,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承认它是科学,但这并不重要。
作为东方文明精华的佛教,在剖析人生,塑造完善人格,净化提高心灵品位,点燃智慧火炬,超越有限的生存等方面,堪称举世无双的绝学。
佛教解决自然科学问题,就像自然科学解决人类心灵问题一样无能为力。但世界上没有超越领域的万能科学,在各自的领域能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便不失其为有用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符合实际的认识和方法。
“实际”有有形的物质实际和无形的精神实际,两种实际性质完全不同,认识的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定其对错。
就自然科学来说,从它的角度断定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死后生命永远结束,人们所拥有的只是这短短的一生。
——在一般人看来这也许是符合实际的理论,但它给人们的是一种绝望。
而这种绝望正和科学本身所追求的长远利益的目标是相反的,因为只有一生的人和未来的长远利益有什么关系呢
肉身虽坏,精神不死,死后复生,流转不息。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荒谬不可信的,但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希望和奋斗不息的鼓舞力量。
有这种希望的人,觉得今生奋斗不是专为别人干,后世自己仍然受益,这个地球也不是临时的住所,而是永世的家园,所以对保护地球、建设家园有一种天赋的责任感,不像临时驻扎的军营那样,临走时放一把火把它烧掉。
以上这两种认识中哪一种认识更对人类社会有益呢
有理性的人类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如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科学只能由那些满怀追求真理和知识热望的人创造出来,而这种感情又源于宗教领域。”
还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佛教作为一门心灵和生命的认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在理论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推理思辨的细密严谨性方面不比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差。
但由于经典疏论组成的资料系统的庞大和学派教派思想分支的繁多,要想从宏观总览全貌、把握重点,有着较大的难度。
再加上各取所需、各执己见的断章取义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观点的大量掺合,以及外道邪说乱论的渗入,使得想对佛教纯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它的精髓的人大多陷入了误区。
有些人看到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便想从原始经典中找个究竟。
但经典有大小乘和显密之分,有究竟了义和权变不了义之分,有胜义和世俗二谛义之别,说空未必指空,说有未必指有,词语虽同,含义万变。若作望文生义的理解,就会把“释迦之狮”理解为“释迦族豢养的动物狮子”,把“波罗蜜”当做树上长的“菠萝”。
出生于17世纪的藏传佛教大师强巴仁波切曾说:
“佛经如羊毛,龙树、无著等论师将“羊毛”纺成了“线”,织成了“布”,宗喀巴大师裁剪缝制成了合身的衣服。”
这段话形象地把佛经比作原料,把龙树、无著等印度论师的经论比作半成品,把宗喀巴的《菩提道次》和《密宗道次》二论比作成品,是恰如其分的比喻。
这种整理研究、分析归纳,使得佛教在理论上逐步趋于完善和提高,也是符合一切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
但至今系统全面掌握佛教理论,将它当做学修根据的理信弟子仍如凤毛麟角。
佛教界和非佛教界的很多人错误地以为佛教没有原则,没有理论,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认为修证也没有什么标准,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懂得的人和不懂得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有的人连佛教原理都不懂,就凭自己的想象谈禅说开悟;
有的人认为佛菩萨没有标准,就肆无忌惮地自称“佛”、“菩萨”;
有些邪魔外道也觉得有机可乘,以瞎编胡诌冒充佛法,做起了无耻的行骗勾当。
大多数虔诚的佛教弟子,履行形式上的皈依之后,就像进入了广阔无边的沙漠,没有目标,分不清方向,看不见道路;
很多授戒的戒师和传法的法师也同样是沙漠中的游客,凭感觉寻找道路,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也搞不清楚。
文殊师利宗喀巴大师悲天悯人,提炼一生所学佛理精华,写成了显密两部总论,即《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此二论虽然在半个世纪以前译成了汉文,但由于译文艰涩难懂,对大多数人来说等于没有翻译,因为了解和真正理解其内容的人很少。
有些人认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经论”,禅宗和净土弟子不能看,这真是咄咄怪事。信徒有民族种族的差别,但三藏教义没有民族种族的差别。
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偈赞》中说:
此土禅净,
今亦沦荒,
扶戒研理,
救之不遑。
唯师与我,
志趣相当,
千年万里,
不隔毫芒。
这也难怪大家不识货,因为只有太虚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识别慧宝。
为了给研究佛学的人提供一本方便自学的佛教原理教材,根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佛心论》、《判教大论》等“三士道”和“境、行、果”的教理,进行概括总结,写成了这部《佛教理论框架》。
以前的佛教理论都是从入道的顺序进行,先“境”后“行”最后是“果位”介绍,此书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先让大家认识目标,然后选择修证道路,最后介绍成佛的根据、认识方法和学修重点,这样更适合当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本书为西北民族学院藏语系“佛学概论”专业课研究生教材,承蒙学校在出版经费上予以资助,特此致谢。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2001年2月20日完稿于兰州
编者后记
多识仁波切(多识•洛桑图丹琼排活佛) 系安多藏区格鲁派寺院朵什寺(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第六世寺主活佛。他曾先后在拉卜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学者为师,学习了五部四续显密经论及因明、声明等大小五明学科,得到藏传佛教格鲁派学修灌顶及随许的系统传承。仁波切精通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世纪末起,藏传佛教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信仰及研究者空前增多。但由于语言和文字的障碍,能得到纯正、清新的藏传佛教甘露法雨的机会和途径少之又少,社会上大量流行着传假佛法、假藏密的许多“佛学家”及其书籍,而真正具备教法真传,有修证、体悟和传法资格的人及其著作却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仁波切悲心高悬,应时而出,为破除邪见、拨开笼罩在汉地佛教界及佛学研究者中间对藏传佛教的诸多迷雾,以《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一书,开始了不断的著述、讲解和译介佛经的工作。仁波切的著作以其对佛教义理及经典解说的纯正、精炼、清澈以及贴近华语世界的通俗的方式,为人们所称道。他对经典的翻译,语言精确优美、诗意盎然且具有现代性,在佛教界独树一帜,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和进入佛教世界的全新大门。
数年来,作为一位佛学大家,多识仁波切牢牢立足于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精益求精、笔耕不辍。截至本书系出版为止,已有数本著、译作陆续在民族出版社、台湾福智之声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被誉为“目前有关佛教哲学、佛经解读及藏传佛教知识最权威、最经典、最畅销的读本”,“华语世界研读、学修藏传佛教的必备之书”,引起了海内外佛教研究者的广泛赞誉。
过去的一两年里,多识仁波切又在百忙中撰就数本新作。应广大读者的愿望,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荟萃仁波切汉文创作、翻译的佛学文章及藏学论文,根据内容所论问题的不同,分类编辑,一并归入“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书系,倾力推出,以飨读者。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书系,仁波切今后的新作也将纳入其中出版。我们力求以全新的设计和精美的装帧将此书系献给广大读者,以期有更轻松的阅读性和珍藏价值,从而为更多的人所喜好、接受并获益。
正本清源,力释群疑;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我们期望这套书系能还藏传佛教以本真面目,同时使有志研究佛学的人士均能明了佛理精粹。
本书系从策划、整理、编辑到现在出版,已历时一年多,在此期间,北京大威德文化发展中心的孙彬先生为书系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同时,云峰酒业(小糊涂仙酒系列)的王云峰先生也给予了特别的支持;还有众多的友人亦付出了心血。
——为此,我们真诚地表示感谢,并随喜他们无量的功德!
愿众生吉祥平安!
2002年3月18日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