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理論框架▪P8

  ..續本文上一頁切煩惱枝葉就會自然幹枯。

  俱生自我觀念把自我看做是身體和思想意識的主體。既然身體和思想意識都是“自己的”,那麼這“自己”又是什麼呢

  如果真有“自已”,不外乎兩種情況:

  一是和自己的身心(五蘊身)爲一體;

  一是和自己的身心非一體(即異體)。

  實際存在只能有這兩種情況。

  如果認爲自己(我)和自己的身心爲一體,就有叁點違理之處:

  1.如果我和我身是一體,就會是不能分離的一體,如果是那樣有身體必然有我,那麼我死後的屍體上應該有我。既有我,我怎麼算死了呢

  又如果我和我身爲一體,轉世者的我和被轉世的五蘊身就成了一體,因和果怎能是一體呢

  2.如果我和五蘊身是一體,就會要麼像有五蘊那樣有五個我,要麼像只有一個我那樣五蘊身也定成一身。這兩種情況都于理不通。

  3.如果我與我身是一體,就會是身生我也生,身死我也死。如果是那樣:

  A.成無轉世的斷滅;

  B.造業者不會受報應;

  C.不造業也有受報應之可能性。這也于理有違。

  如果我和身心是異體,那麼:

  1.除了身體和意識之外,應該找到獨立于身心的自我存在,但這種自我無法找到。

  2.如果在身心之外另有自我,此自我和身心非一體,那麼身心的生死苦樂與自我有何關聯呢

  既然自我和五蘊身非一體,也非異體,那還有什麼自我呢

  既然無我,“我執”不是莫須有的虛構又是什麼呢

  如此思辨,確認自我只有一個依托在五蘊身上的假名而沒有實質性的存在。

  因此,因我而起的各種煩惱也將失去存在的根據。悟得一法的無我,萬法同理,也將悟出諸法無我。

  將這種無我的理性觀念,轉化爲現觀正見時,就是獲得了真正的無我智慧。

  用這種無我智慧觀照諸法、破障斷惑,就能出離叁界,再與相應的慈悲利衆行相伴完成福慧雙資糧,就會證成常樂我淨的佛陀四身成就。

  第六節 成佛捷徑金剛乘要義

  大乘佛法分顯密二道,好像不同起點上起步的兩條道路,走向同一個目標,顯密道路不同但最終目標一致,都是成就具備色法二身的圓覺無上佛果。

  佛陀說法有顯有密,有常有變,完全是根據引度的對象和根基、智力、心理、愛好、習慣勢力等因素決定的,這就是適應一切地域、一切時代、一切衆生的方便之舉。

  如牛羊吃草,不吃肉;虎豹之類吃肉,不吃草;鳥兒棲息在林中、魚蝦生活在水中等,衆生各有各的生存因緣,佛法是無礙智慧和無限方便的産物,怎會局限于某一狹小的疆界和某些固定的程式呢

  教內外那些知常不知變,知顯不知密,見小(乘)而怪大(乘),褒顯(教)而貶密之輩,哪知天外有天,法中有法

  據說第一次見到火車的人,把火車當做怪物而嚇得逃跑;照相機傳人中國時,曾經有人認爲那是“攝魂器”而極力反對。把大乘經典說成後人的僞造,把密法貶低爲印度外道之法的那些人和那些把火車和照相機當做“怪物”、“魔器”的人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在其詩體自傳中寫道:

  此處通向圓覺佛陀地,

  深密金剛乘與般若乘,

  兩條道路密道比顯道,

  更具特別殊勝奇妙處。

  享譽日月同輝照人間,

  既信此言並非溢美詞,

  大密教理究竟是如何,

  不去探討竊居善知位,

  這種人物若算有慧眼,

  比這更愚蠢者還有誰

  特別難逢殊勝無上道,

  竟然輕視放棄真可惜!

  因此對那佛陀無上道,

  比佛更難相遇之密乘,

  兩種悉地之源密寶藏,

  深入其中長期勤學修。

  這段話中包涵的真理,只有深通顯密二乘而高屋建瓴之士才能領悟。根據曆代密學善知識的總結,密乘和顯乘相比,密乘有勝過顯乘的許多特點,略述如下:

  一、智慧殊勝

  如證悟空性是顯密相同的課題,在觀空中,所觀客觀對象的法性方面,顯乘中觀和密乘沒有什麼不同,但在觀空的主觀意識方面,有粗細之分。

  密法用更細分的心識進行觀察,而且具有發揮這種細分心識的特殊手段,這是快速證悟和徹悟空性的主要方法,也是密法超越顯法的最大的優勝處。

  可以說,小乘大乘、顯乘密乘都有證悟空性之法,但層次不同。

  大小二乘有證悟境界廣狹的區別,顯密二乘在能證意識上有粗細差別,因而就有了究竟和非究竟的差別。

  這就是十地菩薩在成佛前必須接受諸佛灌頂,進入密道,破除細分所知障及細分執實習氣,否則不能成佛的邏輯理由。

  二、方便殊勝

  密法中有許多超勝顯法的方便法門,故稱方便乘。從主要方面可概括爲如下幾點:

  (一)修止觀的方便

  止心定和妙觀察是解脫成佛的主要通道。但在修止心方面密法中有絕妙的方法,如觀氣脈明點收心入內之法和修大樂息心之法,以及全蝕和後化兩種人定之法等等。

  簡而言之,顯宗的止心修法是一種消極的控製散亂法,而密宗的修止心法是一種積極的自然入定法。

  (二)快速修色身資糧的方便

  顯宗成佛修色身(報化身)福德資糧,需要修叁個無量劫。

  密法能將無量劫世的修色身資糧時間縮短到數世到一世,甚至數十年之內,這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代替色身福德資糧的修法主要是佛身瑜伽。

  顯宗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出現與佛相似的相好莊嚴相,這種近似佛身是真佛身的直接因緣。

  四續部都有佛身瑜伽,而在無上密中有更殊勝的真假幻身瑜伽。這類佛身瑜伽與顯宗八地以上的近似佛身有相似作用。這是密宗即身成佛的主要根據。

  (叁)修菩提心的方便

  修以大慈悲心爲動力的菩提心,在顯宗中需要修不惜舍身之類的廣大菩薩行,需要艱苦卓絕的利衆實際行動。

  但在密法中有觀想舍身法、放光度衆法、觀想供養法等許多完成大行的方便法。

  修六度萬行的目的是爲改變淨化心田,只要能淨化心靈,無法不可取,直接用改變心理狀態的觀想法去代替廣大行,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改變世俗執見的方便

  凡人和聖人的界限是有無世俗心。有世俗執見者是凡衆,無世俗執見者爲聖人。

  在修行中對世俗心的破除是個難題,顯宗通過漫長的道路修二種菩提心,改變世俗觀念,培養佛心,把衆生看做母親,以改變世俗的親仇愛憎等心理。

  密法一開始就著手消除世俗心理,視五毒盛行的器世界爲天國淨土佛世界,把衆生看做比自己強的聖衆和男女勇士空行,以對待佛菩薩的尊敬態度尊敬衆生,“視衆如佛”比“視衆如母”的思想境界更高,而更有利于改變對衆生的態度。

  又如佛身瑜伽,觀自身濁體爲明淨佛體,以佛的慈悲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爲,這也是破除世俗心的極有效的方法,在顯宗中找不到這種方法。

  (五)轉害爲利的方便

  貪嗔癡是汙染佛心的巨毒,因而克服根絕貪嗔癡便成了佛教的統一目標。

  但在對治叁毒的方法上大小顯密各有不同。

  小乘以離欲爲主修淨行;

  大乘有離欲和帶欲兩種修法,僧人修離欲行,在家弟子可以帶欲修行;

  至于無上密有化欲爲道之法和五欲爲供之法等,與“煩惱即菩提”說法有相似之處,爲欲界衆生的修行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曆史上印度的密修士中大部分是國王、王妃、大臣、太子、公主這類在家弟子,藏傳教佛早期的宗教大師如瑪爾巴、米拉日巴、薩迦五祖中的前叁祖都是在家居士,甚至有些大密灌頂的方式還對比丘僧衆提出了限製。這都足以說明密法化欲爲道的性質。

  (六)度化惡衆的方便

  在密法中有許多度化罪惡深重大欲大惡之人的方便法門。如引度大惡往生佛國的破瓦法(遣識法)、製止惡行的咒力殺度法、洗滌重罪的消業法、大惡衆即身解脫法等等。

  叁、教義理論殊勝

  佛教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心”問題(這個心不是指人體的心髒,而是人的思想意識),因此,佛家自稱佛學爲內學(內指內心)。

  佛家在人的意識的性質分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和精細程度是現代心理學遠不可企及的。因爲思想意識是一種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作用,所以以研究物質爲長項的實證科學在面對非物質的精神世界時便顯得一籌莫展。

  顯宗佛教認爲生命的本體是無形的精神,轉世和解脫成佛、聰明與愚昧、歡樂和苦惱、高尚和卑劣、勇敢和懦弱都是心的作用、心的品質的表現。對心性的本質、存在形式和作用的認識及其改造轉化的方法,構成了教義理論體系。因此,把佛教稱做心學、人學、生命學是恰如其分的。

  但在更深層的研究中就會發現,顯宗經典理論諸如心在本質上是什麼、精神的心和物質身體之間構成怎樣的關系、無形的精神如何受染等方面似乎還留有一些不能圓滿解答的尾巴。

  比如說,顯宗理論在心性本質問題上有“心性本空”、“心續不斷”兩種說法。

  “心”既然非物質,無形無色,其存在的形式是什麼呢

  佛經中說“心因境生”,也就是說在對外境的反映中才表現出心的存在。

  那麼,原始心在無境的情況下又是怎麼存在的呢

  又如作爲不空的緣起心刹那流變的續流,有哪些緣起在保持著它的續流呢

  又比如十二因緣中轉世的主體是受染意識,轉世投胎後,在母體中産生名色(受想行識無形色故稱名、肉體稱色),“意識”扮演著種子的角色,名色五蘊身從識中生出。

  這裏就有個矛盾,如果意識是色身的種子,那麼意識就不是純精神的東西;

  如果色身來自母體,那麼前世的色身業因緣的異熟果怎會生自母體呢

  這在因果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又如《俱舍論》中說,無色界生命的色蘊處于潛在狀態,否則,再轉色界時,就缺乏色蘊的種子,這說明意識本身帶有物質成分。因爲,同因同果,異因異果,在無形的意識中,生不出有形的物質色體。

  又如苦樂歸根結底是思想意識的感受,那麼和肉體有沒有關系呢

  如果沒有關系,那麼身體的疾病和饑餓寒熱怎麼會影響到心理上的苦感呢

   沒有眼睛的人爲什麼沒有視覺功能呢…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