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理論框架▪P9

  ..續本文上一頁

  五官之識,沒有五官也能存在嗎

  若存在俱生盲人該有色感。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顯宗經典理論中無法找到合乎邏輯的答案,但在密續中對以上這類問題做了圓滿解答。

  (一)密法認爲意識是不能單獨存在的

  無論顯露的宏觀意識和作爲意識能量種子的潛在微觀意識,都和物質色體是不能分離的。宏觀的意識和宏觀肉體的分離,就意味著肉體的死亡、宏觀意識的消失和生命周期的結束。

  緊接著以微細氣體爲載體的細微意識從休眠狀態蘇醒,接替肉體和宏觀意識的職能,開始運轉。  

  微細的氣體和微細的意識是永不分離的金剛體。氣是色(物質)識是非色,在金剛體中氣是體識是能,它們的關系不是氣識兩種東西的組合,而是一體的兩種性質,所以續經中說“既是氣,也是神,動爲氣,靜爲心”。

  這樣以來,無形的精神有了存在的形式(氣),轉世和生住滅的生命過程中,意識以氣的作用形式發揮著能量的作用。氣和識爲一體的原身轉化爲宏觀肉體和意識便是轉生。

  當宏觀肉體和經脈老化受損,精氣血枯竭時心氣亦衰竭而導致靈肉分離的死亡,這時原身開始運作。

  以細微的原身爲主體的叁身、叁識的人體理論,填補了顯宗理論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叁身是:

  宏體——肉體;

  微體——精氣、血、脈;

  極微體——氣體原身。

  叁識是:

  宏觀顯露識——活人的意識;

  微識——進入死亡過程中的八十種情識階段;

  極微識——死亡光明階段。

  (二)密法認爲人的肉體活動靠氣(呼吸)血(脈波、體溫)運動,氣血運動靠主體意識的作用,意識一旦消失,氣血的運動就停止,然後肉體就僵死

  但是反過來說,肉體和精氣血脈的盛衰、五官敏鈍等對意識的性能、作用、活動等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淨化開悟的修心過程中只注重意識,不注重身體的作用是不夠的。因此就有了煉氣入脈、煉氣化精、大樂止心、中脈開悟等一系列修止觀淨化意識開發智慧的理論和神奇的方法。

  (叁)意識和外部環境關系的理論

  佛教本來就重視修煉和環境的關系問題,但密法進一步認爲外器世界、內身精氣脈、智慧心體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時輪法。

  密宗認爲生命和宇宙的本原是氣,不但人的生命和意識離不開氣,就連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懸浮在氣中,在氣的作用下運動。如氣候的寒熱、四季的變化和人的身心的關系;日月蝕對人體中脈開合的關系;清晨黎明和第四級光明心生起的關系問題;觀修面對的方向的不同作用問題;特殊區域地段對身心的作用問題等。

  掌握人和天地的關系的規律,在止觀和開悟見性的修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說顯宗是修心的理論的話,那麼密宗就是身心雙修的理論;如果說顯宗是純精神的一元論的話,那麼密宗就是精神和物質的二元論。

  若以物理學相比,顯宗理論就是經典物理,密宗理論是量子物理。

  密法分爲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

  外事和內觀二法中以外事沐浴手印等爲主的密法類稱爲事部;外事和內觀相等的密法類稱爲行部;外事和內觀二事中以內觀瑜伽爲主的密法類稱爲瑜伽部。

  事、行、瑜伽叁部稱爲下叁部密,在保密戒律方面比較寬松。

  在外事和內觀二法中以內觀瑜伽爲主而其法無比殊勝者稱爲無上密。

  有的教分爲九乘。前叁乘是顯教叁乘,中叁乘是下叁部密,上叁乘是無上密的內部分類。其稱爲上上者從教理上看,並沒有超出無上密的範圍。

  四部密法共同的修道規律有如下四條:

  (一)成器灌頂

  灌頂不是舉行簡單的形式,而是傳授法理法脈,宣誓受戒,開示壇城本尊,授予密修、密傳的合法資格等。

  灌頂有因位灌頂、道位灌頂、果位灌頂之分;

  有對一般弟子的群體灌頂和對特殊根器弟子的單獨灌頂;

  有實義灌頂和象征性灌頂(現有的一般都是象征性灌頂);

  有四部的同用灌頂和上部密的特殊灌頂;

  有進人生起次第的瓶灌頂和進入圓滿次第的上叁類灌頂。

  灌頂是修密的必經通道,不是可有可無。

  但灌頂對灌頂師和弟子都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灌頂師必須具備法脈傳承和承事修持、清淨戒行、精通儀規等基本條件。獲得真實法脈灌頂必須聽懂灌頂的內容,獲得灌頂的教益,只參加灌頂儀式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二)守持戒律

  戒律是成就之本。學密法的人必須在具備堅定信德的基礎上受持叁皈戒、菩薩戒和密戒。

  若是出家僧人還要嚴持僧戒,不到修密的規定層次,不允許放棄僧戒。

  嚴持密戒,雖不修本尊儀規也能在十六世以內解脫;若不守戒律,雖修萬世也得不到成就,甚至會墮無間地獄。

  世上學修密法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稀若晨星。其根本原因是除了信德不足、戒行不嚴外,還對教理的理解有偏差,不能正確指導修煉。

  (叁)如法修練

  下叁部密只有觀佛身、誦咒、供養、觀有相無相瑜伽之類的修法,沒有生起次第。

  無上密部有結合生死中陰的生起次第瑜伽和修真假幻身及真假光明心的圓滿次第瑜伽。

  所謂即身成佛之法就是無上密二次第。

  (四)修悉地,利樂衆生

  “悉地”是成就之義,分世間做事成就和出世成佛成就兩種。

  如消、增、攝、誅等消病滅災、增長智壽財富、攝服人天、誅殺邪惡等成就爲世間成就;

  幻身和光明心成就爲出世不共成就。

  産生成就的手段有咒力、定力、本尊護法的法力等多種,都要按修悉地儀軌修煉。這裏只能做簡略的介紹,要想詳細了解密法的概貌,就要學習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廣論》等密法概論。

  第叁章 基本理論體系

  第一節 二谛論

  佛教是包羅萬象的知識寶庫。要想修證佛法,必須先了解佛理,要想了解佛理,就要虛心學習佛教理論知識。

  有人說什麼“知識越多知識障越多”,這純屬連“知識障”一詞的概念都不懂的瞎說。

  一切邪教和迷信都怕知識、反對知識,因爲有知識就會看穿它們騙人的本質而失去信仰。

  佛教與此相反,主張學知識,主張博學多聞、開發智慧、破除無明。認爲無知無明是人類的大敵,是遭受苦難的根源。徹底破除人類的無明之日,就是人類成佛之時。

  “佛”的概念是無所不知的“遍知者”,同時佛教認爲一切知識都是聞思修的結果,沒有不學自通的先天知識。

  佛的遍知智慧也是累世求學、積少成多、反複思辨、轉識成智的成就,不是天神所賜。

  所以在彌勒的《經莊嚴論》中說“大菩薩不學五明,也難成遍知”。那些宣稱“不學自悟”、“不學成佛”者,不是外道就是騙子。

  在《般若經》中說:解一句經義,比用七寶盛滿叁千大千世界進行施舍的功德還要大。可見只主張念佛號,不主張學習經典的觀點未必正確。

  學習佛法,光靠閱讀經文不行,還要掌握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技巧,否則就是癞蛤蟆吃天,無處下口。

  在佛教經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中需要掌握的最主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分清二谛義。

  “二谛”是勝義、世俗二谛。“谛”是“真實”和“真理”之義。勝義谛也稱真谛、理谛、實谛、第一義谛。世俗谛也稱假谛、事谛、名相谛。

  了解二谛義,必須首先了解二谛的劃分對象、劃分標准、概念含義等等。

  二谛劃分的對象、範圍是知識。能知的識和所知境都是知識。

  知識和法、存在、有都是同一概念,是最高範疇。因爲凡是存在都是知識對象,不但所知識是知識,而且未知和非知識也是知識,因爲既然知道它是未知和非知識,這就已經成爲知識了。

  知識、法、存在、有這些概念,是包括一切的概念,因此是抽象的空洞概念。

  比如“顔色”這個概念是一切顔色的共同概念,但又不是指任何具體的顔色,如紅色是顔色,但顔色不是紅色,也不是藍色、黃色。

  同樣,語言、數學都是知識,但知識不是語言、不是數學,它是包括一切知識的抽象概念,所指的是“一切”、“所有”。

  佛教認爲有未知的領域,但沒有不可知的領域,智慧的最高境界是覆蓋一切知識的一切種智——即佛智、遍知智。在《因明論》中有對“遍知”的可行性論證。

  在《佛陀與父王相遇經》中說:“如來明見世俗和勝義二谛義,知識也只有世俗和勝義二谛。”——這就是二谛的劃分對象和範圍,是“知識”的佛經依據。

  從這點就可以排除“勝義谛”是不可思維、不可言說、非知識境的一切亂論。

  龍樹在《中觀論》中說:

  諸佛依二谛,

  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

  若人不能知,

  二谛之分別,

  則于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這段話中說明了四個問題:

  1.說明佛說法不離二谛義;

  2.說明若不懂二谛義,就不懂佛經的真實義;

  3.說明勝義谛是世俗谛認識基礎上建立的,不了解世俗谛,就無法了解勝義谛;

  4.說明不了解勝義谛,就無法證得涅槃。

  ——這一段話總的說明了解掌握二谛義的重要性。

  關于二谛的劃分標准、性質、內容等,佛教四部哲學體系各有各的解釋,二谛名稱雖同,內容卻各不相同。爲了了解應承派中觀的二谛觀必須首先了解其他各派對二谛定義的劃分。

  一、小乘毗婆沙的二谛觀

  《俱舍論》中說:

  彼覺破更無,

  慧折馀亦爾,

  如瓶水世俗,

  異此名勝義。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件東西(如水瓶)被砸碎,或經過分析如水在觀念(覺)中,其物便不存在者是世俗谛。

  與此相反,砸不碎也無法分析分割的事物如極微(物質的最小單位)極短時間(時間的不可再分割的極短時)之類是勝義谛。

  也就是說實體可毀壞、可分割,經過毀壞分析其物質便不存在是世俗谛。

  無法毀壞,也無法再分割的物質和時間(時間所表示的意識)單位便是勝義谛、真實谛。即…

《佛教理論框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