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理论框架▪P9

  ..续本文上一页

  五官之识,没有五官也能存在吗

  若存在俱生盲人该有色感。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显宗经典理论中无法找到合乎逻辑的答案,但在密续中对以上这类问题做了圆满解答。

  (一)密法认为意识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无论显露的宏观意识和作为意识能量种子的潜在微观意识,都和物质色体是不能分离的。宏观的意识和宏观肉体的分离,就意味着肉体的死亡、宏观意识的消失和生命周期的结束。

  紧接着以微细气体为载体的细微意识从休眠状态苏醒,接替肉体和宏观意识的职能,开始运转。  

  微细的气体和微细的意识是永不分离的金刚体。气是色(物质)识是非色,在金刚体中气是体识是能,它们的关系不是气识两种东西的组合,而是一体的两种性质,所以续经中说“既是气,也是神,动为气,静为心”。

  这样以来,无形的精神有了存在的形式(气),转世和生住灭的生命过程中,意识以气的作用形式发挥着能量的作用。气和识为一体的原身转化为宏观肉体和意识便是转生。

  当宏观肉体和经脉老化受损,精气血枯竭时心气亦衰竭而导致灵肉分离的死亡,这时原身开始运作。

  以细微的原身为主体的三身、三识的人体理论,填补了显宗理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三身是:

  宏体——肉体;

  微体——精气、血、脉;

  极微体——气体原身。

  三识是:

  宏观显露识——活人的意识;

  微识——进入死亡过程中的八十种情识阶段;

  极微识——死亡光明阶段。

  (二)密法认为人的肉体活动靠气(呼吸)血(脉波、体温)运动,气血运动靠主体意识的作用,意识一旦消失,气血的运动就停止,然后肉体就僵死

  但是反过来说,肉体和精气血脉的盛衰、五官敏钝等对意识的性能、作用、活动等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净化开悟的修心过程中只注重意识,不注重身体的作用是不够的。因此就有了炼气入脉、炼气化精、大乐止心、中脉开悟等一系列修止观净化意识开发智慧的理论和神奇的方法。

  (三)意识和外部环境关系的理论

  佛教本来就重视修炼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但密法进一步认为外器世界、内身精气脉、智慧心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时轮法。

  密宗认为生命和宇宙的本原是气,不但人的生命和意识离不开气,就连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悬浮在气中,在气的作用下运动。如气候的寒热、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心的关系;日月蚀对人体中脉开合的关系;清晨黎明和第四级光明心生起的关系问题;观修面对的方向的不同作用问题;特殊区域地段对身心的作用问题等。

  掌握人和天地的关系的规律,在止观和开悟见性的修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显宗是修心的理论的话,那么密宗就是身心双修的理论;如果说显宗是纯精神的一元论的话,那么密宗就是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

  若以物理学相比,显宗理论就是经典物理,密宗理论是量子物理。

  密法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外事和内观二法中以外事沐浴手印等为主的密法类称为事部;外事和内观相等的密法类称为行部;外事和内观二事中以内观瑜伽为主的密法类称为瑜伽部。

  事、行、瑜伽三部称为下三部密,在保密戒律方面比较宽松。

  在外事和内观二法中以内观瑜伽为主而其法无比殊胜者称为无上密。

  有的教分为九乘。前三乘是显教三乘,中三乘是下三部密,上三乘是无上密的内部分类。其称为上上者从教理上看,并没有超出无上密的范围。

  四部密法共同的修道规律有如下四条:

  (一)成器灌顶

  灌顶不是举行简单的形式,而是传授法理法脉,宣誓受戒,开示坛城本尊,授予密修、密传的合法资格等。

  灌顶有因位灌顶、道位灌顶、果位灌顶之分;

  有对一般弟子的群体灌顶和对特殊根器弟子的单独灌顶;

  有实义灌顶和象征性灌顶(现有的一般都是象征性灌顶);

  有四部的同用灌顶和上部密的特殊灌顶;

  有进人生起次第的瓶灌顶和进入圆满次第的上三类灌顶。

  灌顶是修密的必经通道,不是可有可无。

  但灌顶对灌顶师和弟子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灌顶师必须具备法脉传承和承事修持、清净戒行、精通仪规等基本条件。获得真实法脉灌顶必须听懂灌顶的内容,获得灌顶的教益,只参加灌顶仪式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二)守持戒律

  戒律是成就之本。学密法的人必须在具备坚定信德的基础上受持三皈戒、菩萨戒和密戒。

  若是出家僧人还要严持僧戒,不到修密的规定层次,不允许放弃僧戒。

  严持密戒,虽不修本尊仪规也能在十六世以内解脱;若不守戒律,虽修万世也得不到成就,甚至会堕无间地狱。

  世上学修密法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稀若晨星。其根本原因是除了信德不足、戒行不严外,还对教理的理解有偏差,不能正确指导修炼。

  (三)如法修练

  下三部密只有观佛身、诵咒、供养、观有相无相瑜伽之类的修法,没有生起次第。

  无上密部有结合生死中阴的生起次第瑜伽和修真假幻身及真假光明心的圆满次第瑜伽。

  所谓即身成佛之法就是无上密二次第。

  (四)修悉地,利乐众生

  “悉地”是成就之义,分世间做事成就和出世成佛成就两种。

  如消、增、摄、诛等消病灭灾、增长智寿财富、摄服人天、诛杀邪恶等成就为世间成就;

  幻身和光明心成就为出世不共成就。

  产生成就的手段有咒力、定力、本尊护法的法力等多种,都要按修悉地仪轨修炼。这里只能做简略的介绍,要想详细了解密法的概貌,就要学习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等密法概论。

  第三章 基本理论体系

  第一节 二谛论

  佛教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要想修证佛法,必须先了解佛理,要想了解佛理,就要虚心学习佛教理论知识。

  有人说什么“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这纯属连“知识障”一词的概念都不懂的瞎说。

  一切邪教和迷信都怕知识、反对知识,因为有知识就会看穿它们骗人的本质而失去信仰。

  佛教与此相反,主张学知识,主张博学多闻、开发智慧、破除无明。认为无知无明是人类的大敌,是遭受苦难的根源。彻底破除人类的无明之日,就是人类成佛之时。

  “佛”的概念是无所不知的“遍知者”,同时佛教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闻思修的结果,没有不学自通的先天知识。

  佛的遍知智慧也是累世求学、积少成多、反复思辨、转识成智的成就,不是天神所赐。

  所以在弥勒的《经庄严论》中说“大菩萨不学五明,也难成遍知”。那些宣称“不学自悟”、“不学成佛”者,不是外道就是骗子。

  在《般若经》中说:解一句经义,比用七宝盛满三千大千世界进行施舍的功德还要大。可见只主张念佛号,不主张学习经典的观点未必正确。

  学习佛法,光靠阅读经文不行,还要掌握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技巧,否则就是癞蛤蟆吃天,无处下口。

  在佛教经典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需要掌握的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分清二谛义。

  “二谛”是胜义、世俗二谛。“谛”是“真实”和“真理”之义。胜义谛也称真谛、理谛、实谛、第一义谛。世俗谛也称假谛、事谛、名相谛。

  了解二谛义,必须首先了解二谛的划分对象、划分标准、概念含义等等。

  二谛划分的对象、范围是知识。能知的识和所知境都是知识。

  知识和法、存在、有都是同一概念,是最高范畴。因为凡是存在都是知识对象,不但所知识是知识,而且未知和非知识也是知识,因为既然知道它是未知和非知识,这就已经成为知识了。

  知识、法、存在、有这些概念,是包括一切的概念,因此是抽象的空洞概念。

  比如“颜色”这个概念是一切颜色的共同概念,但又不是指任何具体的颜色,如红色是颜色,但颜色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黄色。

  同样,语言、数学都是知识,但知识不是语言、不是数学,它是包括一切知识的抽象概念,所指的是“一切”、“所有”。

  佛教认为有未知的领域,但没有不可知的领域,智慧的最高境界是覆盖一切知识的一切种智——即佛智、遍知智。在《因明论》中有对“遍知”的可行性论证。

  在《佛陀与父王相遇经》中说:“如来明见世俗和胜义二谛义,知识也只有世俗和胜义二谛。”——这就是二谛的划分对象和范围,是“知识”的佛经依据。

  从这点就可以排除“胜义谛”是不可思维、不可言说、非知识境的一切乱论。

  龙树在《中观论》中说: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二谛之分别,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这段话中说明了四个问题:

  1.说明佛说法不离二谛义;

  2.说明若不懂二谛义,就不懂佛经的真实义;

  3.说明胜义谛是世俗谛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不了解世俗谛,就无法了解胜义谛;

  4.说明不了解胜义谛,就无法证得涅槃。

  ——这一段话总的说明了解掌握二谛义的重要性。

  关于二谛的划分标准、性质、内容等,佛教四部哲学体系各有各的解释,二谛名称虽同,内容却各不相同。为了了解应承派中观的二谛观必须首先了解其他各派对二谛定义的划分。

  一、小乘毗婆沙的二谛观

  《俱舍论》中说:

  彼觉破更无,

  慧折馀亦尔,

  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件东西(如水瓶)被砸碎,或经过分析如水在观念(觉)中,其物便不存在者是世俗谛。

  与此相反,砸不碎也无法分析分割的事物如极微(物质的最小单位)极短时间(时间的不可再分割的极短时)之类是胜义谛。

  也就是说实体可毁坏、可分割,经过毁坏分析其物质便不存在是世俗谛。

  无法毁坏,也无法再分割的物质和时间(时间所表示的意识)单位便是胜义谛、真实谛。即…

《佛教理论框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