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年,巴城的安德魯飓風,真慘,風一吹過去,幾秒之間,多少棟樓房,死的人不說,樓房癱塌沒有了。我們好多都沒聽到,什麼叫“安德魯”啊?這是風的名字。我們有看的業,而後要想去看看。大家就沒這個業,就沒有去看。所以,你沒有這個業,對你等于什麼都沒有。你有這個業,你想躲、想跑,跑不了了。
業果都是自造的,所以你的苦是你自己招感來的。怎麼辦呢?佛就教導你一個方法,要修行,要修道。修道就先發心,發完心要找到這個道。像你要到清泉會館來,不管打哪兒來的,你得先問問路,車要走哪條道,你才能開到這裏來;如果你不問路,你盲目開,你不知道要開到哪裏去。道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證到寂滅的理,你就先跟佛學一學,他就告訴你怎麼修道。
道是因,滅是果。那一個是世間因果,這是出世間因果,這是苦、集、滅、道。我們一般的人都不願學這個法,因爲我們中國人喜好大未能,一年“哦!小乘法,我不學。”你不學,你真受苦。一邊受苦,一邊造業。在苦果上他怕,想躲避;在造業上他就不怕了,他拼拿的造,再造就再受。
我們佛教有兩句話,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一起心動念,他恐懼得不得了,他絕不敢做錯事。衆生非得受到苦了,他才怕;他造的時候,膽子大得很,什麼業他都敢造。等以受的時候,他就不行了。
這是苦、集、滅、道四谛大概的意思。你要滅苦嗎?修道,別造業,別造苦的因,就不會得到苦的果,很簡單。
“佛言:人有衆過,而不自悔,頓洗其心,罪來複生,如水歸海,見能生者,若人有過,自解之非,改而行善,罪自消滅。”這句話是佛教導的,你是不要我給你解釋,還是不懂得這句話?很淺顯啊。
佛的意思是說,衆生沒有不犯錯誤。因爲你的心,如沒有得到真正的真心,得到妄心,隨著貪欲,一種是自心的、原來的、根深蒂固的習氣,外邊境界相太多了,你想不做都不可能,這是外邊的薰習力。還有一種逼迫力,你不做也不行,不做不然就吃苦。
例如美國的一間高小,高小跨初中這一班的同學,五十多個人,每個人都吸毒,大的才十叁歲,都是小孩。你理解爲什麼?這個不校裏頭,毒販子先給向個孩子吸,吸完了讓他到學校裏頭銷售。最後幫派越來越大,你不吸就派向個人打你,你得學著吸。吸上瘾了,你就偷錢買毒品。
這就是業所感,爲什麼他生到那個環境,又住那個學校呢?這就是業,這種業是逼迫的,你怎麼樣消除?如果父母知道了,轉個學校,然後讓他戒掉。但是吸毒容易,戒毒可難了,混身痛苦得厲害了。如果吸過毒的、戒過毒素的,你問他,那比死一回還難過,他甯可死了;但他都還要去吸。這叫業不由已,你若有那個業了,你想自己不再做,都不行,那業會促使你做。不是罪來附身,是你的困成熟了,果,你非受不可。哪果你不造那個業,你沒有那個因;沒那個因了,你不會受那個果。
我們大家可以從現實生活當中體諒。有些人他不害病,身體非常好,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病,別的罪他可有。爲什麼呢?他前生很少殺生,他不受那個余報。有的人,不論多麼富貴,一直就是病歪歪的,那就是他殺業很重。你可以自己知道,過去你怎麼做的你是不知道,前生你怎麼會知道,沒那智慧;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你看人家做事情都順順當當的,一到你做了就捆捆綁綁,總是磕磕碰碰不容易,爲什麼?你前生就不給人家說好話,盡對人家的事兒破壞,今兒遇到你了,人家也都破壞你。怎麼辦呢?你要忏悔,就是悔改。“我見誰都隨喜、都贊歎,盡說好話,要成就別人的事情”,你漸漸就轉了。“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最後跟大家講講發菩提心。
菩提心在各個經論講的大體相同,但是,名字不相同。《大乘起信論》是結合了一百部大乘經典,馬鳴菩薩作做的。他講菩提心,是由叁種心成就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第一種是直心,正觀著本體,就是看一切在法看法性,在人、有情看佛性。
真觀本體,就像我們禅宗,“父母未生我以前,誰是我?”或者提一個話頭,“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是誰?誰在念?口念嗎?口不能念,口被心支配。哪個心念呢?真心?妄心嗎?你就問,你就參。念佛是誰?誰在念佛?這都是參。這種的功夫叫什麼呢?叫明心,找真心。現在這是安心、狂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是你一心正念真如,就是觀察自己本來性體。
現在我這個身死了,心還在不在呢?腔內的心也隨著死了。我們說靈魂、靈識,他死了,靈是不是真心呢?也不是的。在佛教的名相上講,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阿賴耶裏頭含著有一份真、一部分假。所以那個執著爲我的我執,是第七末那,不是現前的心,不是肉團心。這個學起來就很深了,我大體這麼說一下。
直心正念真如,就念我們那個原來跟佛無二別的本具足的妙明真心。說妙,就不可思議;明,光明遍照。那才是我們的心。現在我們就用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再加第八阿賴耶識妄分,把我們的真心給遮住了,不得顯現了。
所以百部大乘經典都有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觀想,修成道,他就是我們上回講的《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後半部經文。爲什麼要拜忏?爲什麼要修行?消業障。消了業障,而後修定、修慧、才能達到一實境界,一實境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大家可以看《占察善惡業報經》,前半部是爲了後半部做准備的,爲修行。這叫直心正念真知。
第二種是深心,要盡一切諸善行。我們所說的,哪管是一點小的好事,我們都要做:一點小的壞事,不做。傷害人的,半句話都不說;成就人的,要說多少都可以。在戒裏頭,這就是深心,要深一切善法,十善法界就是表現我們的真心,之後用律儀來防範、來設立,使我們的真心不犯錯誤,饒益一切衆生。
這是叁具戒。菩薩受戒,大小乘的,叁具戒都包含在裏頭。饒益一切衆生就是大悲心。審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就是菩提心,叁個具足了,才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覺心就是明白,一切你都明白了。妙明真心不爲一切汙染所染汙,你有大智慧了,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在密宗裏頭講菩提心,第一個是出離心。對叁界的苦難你看得太多了,要離開,要出離。如果沒出離心的人,學道、皈依叁寶,不不好的。因爲貪戀這個世界,一貪戀這個世界,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把你咬得昏頭轉向,你就沒辦法修。所以必須要出離。
出離就是在五濁惡世裏要出離這個世界,得具足這個心。對這個世界無論多好,你不貪戀了。而且這個世界,你真正分析觀察起來,沒有一樣好的,沒有一點點好的。要修出離心,得修這個觀照。
你自己出離了,不行,你要度六親眷屬,要度衆生,你得發大悲心,不發大悲心成不了佛。第二個菩提心,大悲心。觀見世界這麼苦,自己想出離,又不忍心讓六親眷屬、所有衆生受苦,我又得度他們,讓大家一起出離。
這就是我們念《心經》:“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就是出離出離,大家都出離;解脫解脫,大家都解脫;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謗,菩提薩婆诃”,這四句話,包含的意思太多,所以不翻。包含好多呢?八十四句的《心經》、《金剛經》、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四句話就可以了,就包含這麼多。因此,得具足大悲心。
有了大悲心,你還得有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你這個大悲心,落于愛見大悲。本業要你去度衆生,你度他,結果跟他講情愛,去跟他談戀愛,還怎麼度他了?把你也拽下去了,你還度他啊!本來要你去度衆生,你看他財富很大,你也跟他發財去了,起了貪心。必須得有智慧,真正認清楚了。這叫般若心。
叁心是一個心,菩提心,有出離,有大悲,有智慧,就是出離心的、大悲心的、般若心的。這講起來很多,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專冊,像《華嚴經》(華嚴叁昧章),專講菩提心。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從最初開始發心,一直到成就,之後再回到文殊菩薩,完成了他最初所發的心。這就是菩提心,一部《華嚴經》就是菩提心。這個道理太深了,佛法猶如汪洋大海,如果大家有大智慧,想學,你能飲到一滴,知道滋味了,就已經不錯了。可異我們現在邊一點味道都沒有沾,我這麼說一說,大家發一發菩提心,心向往之。
我們就說到這裏吧!最後祝福大家,不要忘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夢參老和尚開示 6 發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